許永姿, 錢平海
(1.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氣象局,安徽靈璧 234200;2.安徽省宿州市氣象局,安徽宿州 234000)
?
宿州靈璧縣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特征分析
許永姿1, 錢平海2
(1.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氣象局,安徽靈璧 234200;2.安徽省宿州市氣象局,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采用宿州靈璧縣建站以來1957~2010年的歷史資料,針對靈璧的地貌特征、氣候特點,對當地高影響天氣事件的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靈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帶上,冷暖空氣交匯頻繁,災害性天氣頻發,高影響天氣主要包括是大風、旱澇、冰雹、暴雨、連陰雨等氣象災害。大風天氣出現頻率較高,分布呈現“兩多兩少”特點;旱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現,澇主要出現在4~9月;冰雹主要出現在4~7月,5月份最多,全縣各區鄉均有降落;暴雨在3~10月均有出現,主要集中時段在主汛期6~8月;連陰雨主要包括春季連陰雨、午季連陰雨和秋季連陰雨,其影響時間段主要有每年的3月21日~6月10日和9月1日~11月20日,其中秋季連陰雨出現次數達229次。
關鍵詞高影響天氣;氣候事件;變化特征;靈璧縣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位于安徽省北陲、淮北平原的東部(33°18′~34°02′N、117°17′~117°44′E),南北長82 km2,東西寬36 km,總面積2 054 km2,耕地面積12.22萬hm2,轄6鄉13鎮和1個省級開發區。靈璧縣是氣象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大風、旱、澇、冰雹、暴雨、連陰雨等頻發,已經引起不少專家學者的關注[1-5],如李德等[1]對2008~2009年宿州秋冬低溫干旱的成因與影響評估進行了分析;陳邦懷[2]分析了淮北地區一次突發性雷雨大風的氣象服務。但針對靈璧縣歷年災害性天氣特征的研究較少,筆者主要統計分析了1957~2010年靈璧大風、旱、澇、冰雹、暴雨、連陰雨6類高影響天氣事件的歷史時空變化規律及成因,以期為該縣政府和決策部門制作農業生產計劃和防災減災措施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靈璧縣地處黃淮海平原南部,地勢為北高南低,呈西北—東南傾斜,海拔一般在27.0~18.5 m,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89.6%。該縣地貌特征為“大平小不平”,地貌大致分為以下四類:①河間平原,該地形分布于縣南古汴河堤以南、南沱河以北的地域,屬剝蝕古堆積型地形,為第四系全新統中段剝蝕構造,系南沱河、北沱河和古汴河沖積平原;②汴河高灘,該地形分布于該縣中部古汴堤(今宿州至泗縣公路)兩側,屬泛濫堆積型地形,為古汴河泛濫堆積之亞粘土和粉砂構造,高灘寬度約1 km,高出河間平原1~2 m,呈帶狀高嶺形;③黃泛平原,該地形分布于縣城和古汴河以北的區域,屬泛濫堆積型地形,為黃泛堆積之遠河相亞砂土構造;④山地,該地形分布在該縣西南、中部和北部,山麓斜坡地段,呈東北—西南向坡度為2°~5°,系剝蝕堆積形地形,占全縣總面積的9.2%。
1.2資料與方法選用靈璧氣象站1957~2010年的時間序列資料,其中多年平均值是指1981~2010年的平均值,歷史極值是指1957~2010年靈璧本站氣象記錄的極值數據。高影響天氣資料包含大風日數、雷暴日數、暴雨日數、暴雨量、低溫日數(日最低氣溫≤-20 ℃)。所用標準均取自中國氣象局制定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大風是指瞬時風速≥17.0 m/s(或目測估計風力達到或超過8級)的風;暴雨是指24 h降水量為50 mm或以上的強降雨;連陰雨一般指連續3~5 d以上的陰雨天氣現象(中間可以有短暫的日照時間)。
2靈璧縣氣候概況
靈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帶上,全年四季分明,日照較長,氣候溫和濕潤,冷暖空氣交匯頻繁,災害性天氣頻發,尤以暴雨、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出現頻發。縣境上空大氣環流具有明顯的季風性質,氣候受其影響較大。冬季(12月~次年2月),強大干冷的蒙古高壓和西伯利亞寒冷空氣不斷南侵,境內盛吹西北風和偏北風,氣候干燥、寒冷、降水少;夏季(6~8月),多吹偏南風和東南風,氣溫高,降水量大且集中;秋季(9~11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撤,西伯利亞、蒙古高壓不斷發展和增強南下,氣壓開始上升,氣溫逐漸下降,雨量也有所減少;春季(3~5月),西伯利亞、蒙古高壓開始減弱,副熱帶高壓增強,天氣冷暖變化無常。
3高影響天氣特征分析
3.1大風
3.1.1低壓發展時的雷雨大風。宿州靈璧縣地處南北冷暖空氣交匯的過渡帶,冷暖空氣交匯頻繁,低壓發展時的雷雨大風是當地影響較為突出的高影響天氣。靈璧雷雨大風主要出現在4~8月,6、7月份較多, 占總數的46.9%, 而9月最少。從雷雨大風的逐時分布上看,雷雨大風常出現在午后到前半夜,12:00~22:00發生的雷雨大風占73.5%,15:00~21:00為雷雨大風出現高峰。該縣大部分出現冰雹的天氣均伴隨雷雨大風,分析近10年30次的雷雨大風過程發現,500 hPa環流形勢可以簡單分為冷渦槽后類和槽前類兩類,其中冷渦槽后類占60%,槽前類占40%。
3.1.2冷鋒后偏北大風。這種大風出現在鋒后冷高壓前緣氣壓梯度最大的地方,靈璧縣全年各季均有出現,但春季最多,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冷鋒后出現偏北大風現象,實際上是由于鋒后冷空氣活動的結果。對靈璧縣影響最大的就是寒潮大風,寒潮南下侵襲時,常伴有大風來臨,其風向多為偏北風,其中以北-東北風居多。寒潮大風的風力和風向與寒潮南下路徑、降溫強度等密切相關。當寒潮西路南下經我國新疆、青海時,一般勢力強盛,移速快,西北至北風力偏大,陣風可達8~9級,雨雪日維持不長;寒潮路徑偏東經內蒙古和東北諸省南下時,風向北至東北,風力一般4~5級,雨雪天氣維持時間也較長。
靈璧大風天氣出現頻率較高,1957~2010年期間靈璧縣共出現大風次數738次,2、3、4、6、7月偏多,9和10月偏少。這主要是由于當地冬半年盛行大陸季風,冷空氣活動頻繁,隨每次強冷空氣的南下,都伴有偏北風4~5級、陣風7級的大風出現。而到6、7月是靈璧強對流天氣集中時段,冷鋒前的下沉氣流易形成短時大風天氣。
3.2旱澇靈璧縣旱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按發生時間可分為春旱、初夏旱、伏旱、夾秋旱和秋冬旱。春旱常發生在3月下旬~5月上旬,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總量<20.0 mm,或15 d降水量<1.0 mm。初夏旱常發生在6月,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總量<20 mm,或15 d降水量<5.0 mm。伏旱常發生在7月~8月上旬,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總量<30.0 mm,或10 d降水量<5.0 mm。夾秋旱常發生在8月中旬~9月中旬,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總量<20.0 mm,或15 d降水量<5.0 mm。秋旱常發生在9月下旬~11月上旬,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總量<10.0 mm,或連續4旬降水總量<15 mm。秋冬連旱常發生在10月~次年2月,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總量<30.0 mm。冬旱常發生在12月~次年2月,降水時連續6旬降水總量<10.0 mm,或連續40 d降水量<5.0 mm。
靈璧縣澇主要出現在4~9月,可分為春澇、初夏澇、夏澇和秋澇。靈璧縣春澇常發生在3月中旬~5月上旬,降水時連續3旬降水量>100.0 mm,1旬降水量>50.0 mm。初夏澇常發生在6月,降水時月降水量>200.0 mm,1旬降水量>100 mm。夏澇常發生在7月~8月中旬,降水時連續2旬降水量>250 mm,1旬降水量>150.0 mm。秋澇常發生在8月下旬~9月,降水時連續2旬降水量>200 mm,1旬降水量>100.0 mm。
在旱澇災害性天氣中,冬秋季干旱機遇較多,每3年出現一次,夏澇2~3年一遇,伏旱每4年一遇,秋澇3~4年一遇。就危害而言,澇災重于旱災。1957~2010年的54年間,凡較為嚴重的洪澇都曾造成大范圍的農作物絕收,人員傷亡,房屋倒塌。如1963年春夏澇、1965年夏澇、1984年秋澇、1990年夏澇、1996年夏澇連秋澇、2000年夏澇、2003年夏澇連秋澇、2005年夏澇、2007年夏澇等。
3.3冰雹冰雹是靈璧縣春末夏初發生頻率較高的極端天氣,主要出現在4~6月,5月份最多。冰雹出現的時間主要是午后,少數在凌晨,造成的災害往往比較大。分析近10年的冰雹天氣發現,靈璧縣冰雹主要與東北冷渦關系密切,中高層冷空氣的侵入對于冰雹的產生也十分重要;冰雹發生前850 hPa為暖脊控制,地面大多處于倒槽、暖低壓區里;近地面露點鋒(干線)、中尺度輻合線和冷鋒是該縣冰雹的主要觸發系統[6]。
靈璧冰雹降落途徑主要有2條:第1條從江蘇省銅山縣的房村進入靈璧縣王集區,經尤集、朱集后再分成兩支,一支經澮溝、禪堂進入泗縣境內,另一支向南經澮溝、楊疃兩區后達界溝鄉境內;第2條從宿州時村北部進入靈璧縣尹集、楊疃兩區后達城關區境內,后又分成兩支,一支向東進入泗縣境內,另一支向南經向陽、黃灣達固鎮境內。
3.4暴雨靈璧縣暴雨天氣過程與副熱帶高壓密切相關。經統計,6月下旬~7月中旬是該縣集中暴雨期,這主要與副熱帶高壓邊緣容易產生中尺度系統有關。在汛期持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降水過程中,其間常伴有連續性暴雨出現。這種災害性天氣往往是副熱帶高壓邊緣充沛的西南暖濕氣流與北方不斷擴散下來的冷空氣形成對峙所造成的,其特點是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
靈璧縣暴雨在3~10月均有出現,出現最多的月份為7和8月。歷史上近30年超過50 mm日降水量的天數有110 d,主要時段在主汛期6~8月,單日降雨量超過100 mm的有25次,歷史最大降雨日降水221.1 mm,其中連續性暴雨和大暴雨一般維持2 d。1957~2010年連續性暴雨天氣形成澇災的年份有1965、1990、1997、1998、2000、2003、2005、2007年。其中1965年7~8月連續降水24 d,連續出現過4次暴雨,7月3日24 h內降水量達221.1 mm,7月總降水量達640.3 mm。歷年暴雨出現最早的月份為1966年3月3日,最晚出現的月份為1978年10月26日。1968年6月26日19:58~20:58降水量為82.0 mm,其中19:29~19:39降水量達29.6 mm。
3.5連陰雨靈璧縣連陰雨天氣一年四季均會發生,出現機率最高的是春季、秋季連陰雨。低溫常帶來連陰雨天氣,連續陰雨又抑制氣溫的回升,而低溫陰雨對農作物影響更大。春季連陰雨和午季連陰雨的統計時間為3月21日~6月10日,秋季連陰雨的統計時間按9月1日~11月20日。
3.5.1春季連陰雨。1957~2010年靈璧本地共出現200次春季連陰雨過程,春季低溫陰雨天氣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可造成一定影響,其中1974年發生的春播連陰雨,降水100.6 mm;1975年發生春播連陰雨,降水81.8 mm,這2次連陰雨對當時棉花播種和出苗影響較大。
5月下旬~6月上旬是當地夏收作物成熟和收割的重要時段,1957~2010年靈璧縣出現連陰雨且影響較大的年份有1957、1958、1959、1963、1981、1989、1991、1996、1984、2010年,如1963年降水日數長、雨量大,靈璧降水過程天數超過10 d,降水172.3 mm,影響比較嚴重的還有1991年,連陰雨日數超過8 d;1971年6月9~29日發生的連陰雨降水151.7 mm。這3次連陰雨影響小麥脫粒和夏種,使小麥損失30%~40%。
3.5.2秋季連陰雨。靈璧縣秋季連陰雨主要危害秋季作物成熟收獲及越冬作物的播種出苗,如果發生在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不僅造成已成熟的秋收作物發生霉爛、品質下降,導致減產;也影響秋種的適時開展。秋季的連陰雨天氣,若再遇“寒露風”的低溫影響,對作物所造成的危害會更大。
1957~2010年靈璧縣發生在9~11月份連續降水超過4 d的連陰雨達229次。其中,1964年9月6~19日發生的連陰雨,降水總量為141.3 mm;1968年10月5~14日的連陰雨,共降水32.7 mm;1970年9月4~17日的連陰雨,降水181.9 mm,該月21~27日降水38.9 mm;1974年9月29日~10月7日的連陰雨,降水61.8 mm;1975年9月5日~10月7日的連陰雨,降水24.3 mm。這6次連陰雨不僅造成了大量山芋干霉爛變質,且延長了小麥播種期。1979年9月12~19日連陰雨,降水150.9 mm,致使黃豆不能正常收割,霉爛發芽。
4小結
(1)靈璧高影響天氣事件主要包括大風、旱澇、暴雨、冰雹、連陰雨,其中大風、暴雨、連陰雨影響較為突出,一次過程往往可以覆蓋全縣。
(2)靈璧大風天氣出現頻率較高,大風分布呈現“兩多兩少”特點,即2、3、4月多,6、7月多,9、10月少。
(3)旱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現,按發生時間可分為春旱、初夏旱、伏旱、夾秋旱和秋冬旱。澇主要出現在4~9月,可分為春澇、初夏澇、夏澇和秋澇。
(4)冰雹主要出現在4~7月,5月份最多。全縣各區鄉均有降落。冰雹降落途徑有2條:第1條從江蘇省銅山縣的房村進入靈璧縣王集區,經尤集、朱集后再分成兩支,一支經澮溝、禪堂進入泗縣境內,另一支向南經澮溝、楊疃兩區后達界溝鄉境內;第2條從宿縣時村北部進入靈璧縣尹集、楊疃兩區后達城關區境內,后又分成兩支,一支向東進入泗縣境內,另一支向南經向陽、黃灣達固鎮境內。
(5)靈璧縣暴雨在3~10月均有出現,主要集中時段在主汛期6~8月。在持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降水過程中,其間常伴有連續性暴雨出現,由于降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覆蓋范圍廣,往往給當地造成極為嚴重的洪澇災害,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6)靈壁縣連陰雨主要包括春季連陰雨、午季連陰雨和秋季連陰雨,其影響時間段主要是3月21日~6月10日和 9月1日~11月20日,其中秋季連陰雨出現次數達229次。
參考文獻
[1] 李德,楊太明,張學賢,等.2008-2009年宿州秋冬低溫干旱成因分析與影響評估[J].氣象,2011(5):615-621.
[2] 陳邦懷.淮北地區一次突發性雷雨大風氣象服務典型案例分析[C]//公共氣象服務委員會、水文氣象學委員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水利部水文局.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 第四屆氣象服務發展論壇——提高水文氣象防災減災水平,推動氣象服務社會化發展.公共氣象服務委員會、水文氣象學委員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水利部水文局,2014:6.
[3] 王東. 宿州市近56年干旱變化特征分析[C]//中國氣象學會.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 干旱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控.中國氣象學會,2014:6.
[4] 韓楓.宿州市雷雨大風天氣形勢特征和物理量指標分析[C]//中國氣象學會.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2 災害天氣監測、分析與預報.中國氣象學會,2014:6.
[5] 王德育,閔德華. 皖北“6.15”冰雹過程多普勒雷達資料分析[C]//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氣象雷達及其應用”分會場論文集.中國氣象學會,2006:7.
[6] 陳邦懷,諶孫榮.淮北地區冰雹觸發機制與主要物理量特征[R].安徽省重大天氣過程總結和預報技術經驗交流會,2014:10.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簡介許永姿(1981- ),女,安徽靈璧人,工程師,從事綜合氣象業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S 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6-2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