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飄洋,秦放鳴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
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研究:一個國內文獻綜述
張飄洋,秦放鳴*
(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6)
摘要“一帶一路”戰略給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帶來重大契機,農業合作將成為雙方務實合作的新亮點。近幾年來國內學者在農業合作現狀、模式、前景和對策建議等方面研究了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該研究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梳理,指出農業技術合作問題、農業合作融資問題、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和收斂性是進一步研究方向。
關鍵詞中國;中亞國家;農業合作;文獻綜述
中亞國家(該研究中亞國家指中亞五國,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自1992年與中國建交以來,尤其是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來,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不斷展開。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國家,倡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得到中亞大部分國家廣泛響應與支持。2014年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成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2015年哈薩克斯坦獲準加入WTO,可以預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將更加密切,合作層次將進一步提高,合作領域將進一步擴展。中亞國家不僅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也擁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土地資源和物種資源,中國與中亞國家由能源領域合作逐漸向農業領域合作拓展,中亞國家的土地密集型農業優勢與中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優勢形成互補,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展現出巨大潛力,日益成為經貿合作中的新亮點,得到國內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1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現狀分析
2003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實施發展成員國間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的共同項目。2009年農業合作成為上海合作組織(SCO)經貿合作中交流活躍的領域。目前國內學者主要從農產品貿易現狀、農業項目合作和制約因素方面研究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的現狀。
1.1農產品貿易現狀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呈快速增長的趨勢。曹守峰等[1]對中亞5國農產品貿易特征和競爭優勢進行分析,指出中亞國家整體農產品貿易總額快速增長,哈薩克斯坦貿易占比約達50%,且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在農產品競爭優勢方面,分析了各國較強優勢的農產品和較弱優勢的農產品,相對來說,哈薩克斯坦在動物產品方面競爭優勢較弱,其他國家在食用蔬菜、水果和棉花產品等方面有較強的優勢,計算出的中亞5國產品相似性指數差異較大,說明中亞5國農產品貿易競爭程度存在明顯的差異。齊曉輝等[2]、陳儉等[3]指出中國與中亞5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以基于產品互補性的產業間貿易為主。王絲絲等[4]指出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額呈上升趨勢,中國農產品貿易處于逆差的來源國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與塔吉克斯坦農產品貿易有時逆差有時順差,只有與吉爾吉斯斯坦貿易處于順差地位。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在新疆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國新疆有17個一類口岸,12個二類口岸,在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超過3 000 km的邊界線上,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有7個邊境口岸,與吉爾吉斯斯坦有2個邊境口岸,與塔吉克斯坦有1個邊境口岸,口岸建設加強了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往來。雖然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額不斷上升,貿易渠道不斷拓寬,但是中國新疆對其的農產品貿易水平不高、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出口產品附加值低[5]。
在研究方法上,國內學者研究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從以理論分析為主逐漸轉向基于回歸分析、引力模型和恒定市場份額模型(CMS)等的實證分析上來,學術研究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李豫新等[6]、王云風等[7]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指出經濟規模GDP、人口規模和屬于WTO成員國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地理距離和中國與中亞各國的人均GDP差異的擴大具有消極作用,且SCO的區域合作機制未在農產品貿易上充分發揮作用。金曉蕊等[8]基于貿易引力模型認為減少距離對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阻礙,需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充分發揮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接壤的有利條件。張曉倩等[9]運用擴展的貿易引力模型分析上合組織國家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各國GDP、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入WTO和SCO對中國與SCO成員國農產品貿易有促進作用。胡穎[10]利用CMS模型分析中哈農產品貿易增長因素,結果表明中國具體農產品競爭力偏低,應通過提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增加科技投入來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龔新蜀等[11]基于CMS模型分析中國對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出口波動因素,認為結構效應是主導因素,競爭力效應和交叉效應對其產生制約,建議中國增加資本、技術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比例,提高農產品出口附加值,努力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水平。
1.2農業項目合作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取得了許多的積極成果。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聯合防治蝗蟲災害,并在哈薩克斯坦投資建立了番茄加工廠和番茄種植基地。中方企業農業科技示范中心落戶塔吉克斯坦,進行良種推廣和農業技術普及工作。中烏、中塔成立了農業合作機制,成為指導規劃雙方農業合作的良好平臺。中國新疆從中亞國家引進了急需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從哈薩克斯坦引進小麥品種,為中國新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出貢獻,通過引進的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制出現代生物技術產品,已經推向全國;從烏茲別克斯坦引進了赤眼蜂工廠化繁殖技術[12]。吳奇峰等[13]考察了吉爾吉斯斯坦農業發展狀況,考察期間與吉國列格斯賓國立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中吉現代農業技術聯合研究與示范中心”,聯合成立“中吉農機合作服務公司”,合作建設“農作物良種繁育及制種基地”和“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區”。
1.3農業合作制約因素2008年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14]赴中亞考察,發現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主要是民間自由交往和企業的自發運作,農產品貿易發展制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國家之間的經濟溝通機制;二是尚未簽訂國家層面的農業合作、經濟貿易與投資協定;三是目前中國尚未制定針對農產品貿易特點的專項出口促進政策。孫加力[15]認為政府對外向型農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對中亞國家農業市場和政策缺乏了解、出口的農產品初級產品多,而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少,出口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制約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加林·巴班等[16]、李紅等[17]指出中國新疆面向中亞的物流企業通常規模小,物流成本高,運輸設備落后,中國新疆的批發市場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發揮進出口農產品物流集散方面的功能。阿布都偉力·買合普拉等[18]認為中國對中亞國家當地的市場需求信息了解滯后,出口企業缺乏實力,中亞國家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通關軟環境規范運行程度低,缺乏爭端裁定和解決機制。加林·巴班等[19]認為中國新疆農產品出口企業規模小,難融資、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和中亞國家市場需求不協調、出口的農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了中國新疆農產品“走進”中亞國家。
2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模式探討
2.1農產品物流合作模式 李紅等[17]通過對中國新疆物流企業調查,發現中國新疆農產品國際物流模式有一定規模效應,但人才匱乏,缺乏農產品信息平臺,主要分為:不利于管理的物流園區主導型物流模式;因臨近哈薩克斯坦口岸受益的倉儲基地主導型的物流模式;被具有一定實力的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采用的農產品出口企業主導型物流模式;靠賺取代理費和運費,利潤空間較為受限的國際物流公司主導型物流模式;物流成本較低,物流運作效率較高的口岸主導型物流模式。宋耀輝等[20]認為中國新疆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不能參考已有的模式,而應綜合考慮本身發展狀況,進行模式創新,構建適宜的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農業物流合作模式。
2.2農產品貿易合作模式 劉英杰等[21]對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優勢和基礎進行分分析,建議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應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農業合作模式。陳儉等[22]實證分析了2001~2012年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模式,發現雙邊農產品貿易模式不健康,存在很大改進空間。陳儉等[3]對目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模式進行分析,得出雙方貿易模式以基于產品互補性的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模式近幾年來有所發展。豐華[23]提出在農產品差異化戰略上和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強農產品貿易交流是提升中國與中亞5國的農產品貿易模式的路徑。
3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前景分析及對策建議
3.1農業合作前景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潛力巨大,合作前景廣闊。劉新宇[24]基于中亞國家農業資源豐富和中國擁有資金和先進技術各自的優勢、緊鄰的地緣優勢,隨著雙方全面開展農業合作的條件日趨成熟,認為互利共贏的農業合作將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務實合作的新亮點。姜曄[25]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的重大契機,利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基礎設施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亞投行等資金融通平臺將在貿易、投資、技術領域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合作。張蕓等[26]同樣建議中國與中亞國家加強貿易、投資和技術這些重點領域的農業合作,制定中國農業“走出去”的戰略及構建相應的政策體系,充分利用SCO等雙邊機制,在“一帶一路”戰略契機下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
3.2推動農業合作的建議國內學者基于中國(新疆)目前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現狀提出了推動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的許多建議。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27]分析了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的互補性,提出中國新疆應在資金和技術方面與中亞國家展開合作,注重加強品種改良和節水灌溉技術方面合作,加強政府與企業層面的農業合作。馬惠蘭等[5]建議中國新疆提高出口農產品的附加值,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物流體系建設,加強對中亞國家信息分析。阿布都偉力·買合普拉等[18]提出中國應及時摸清中亞國家市場需求,加強農產品出口的通關制度建設,簡化透明通關程序,開通綠色通道,加快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傅琳[28]就目前中國僅個別省份中國新疆和海南省與哈薩克斯坦簽署農業合作協議,建議中國與中亞國家就國家層面應建立長效的農業合作機制,加強政府間的農業協調服務,制定合理的農業合作規劃和農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王絲絲等[4]提出應創新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模式,積極推進中國中亞自由貿易區建設,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促進作用。
4評述與研究展望
通過對近幾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學者研究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從分析中國從中亞國家進出口的農產品貿易額歷年數據、比較歷年進出口農產品結構等方面來闡述雙方的農產品貿易現狀,從口岸建設基礎設施、制度及便利化等方面分析雙方農業合作的制約因素。在2013年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隨著2014年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許多學者論述這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加強農業合作的重大機遇。
縱觀現有研究成果,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研究呈現兩條規律:一是研究視角的轉變,從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現狀和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方面開始轉向農業市場投資和技術方面的合作;二是研究方法的轉變,從定性的理論分析逐漸轉向基于回歸分析、貿易引力模型和CMS模型等的定量分析,測算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合作主要影響因素和潛力。
隨著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加入WTO,中亞國家的對外開放度逐漸提高,其經濟數據相對較易獲取。隨著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領域不斷擴展和合作層次不斷提升,以下幾個領域有待深入開展研究:
(1)農業技術合作問題。2012年中國農業部發布《農業國際合作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提出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建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中心,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目前中國已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主要的國際組織、區域組織以及國際農業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農業科技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格局已經形成。中國將重點突破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探索現代農業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組織實施一批農業科技國際合作項目,建設一批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基地。但目前只有少數研究學者分析中國的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問題,楊易等[29]系統深入研究了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農業國際合作問題。竹效民[30]分析了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在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領域的技術合作現狀與前景。中國與中亞國家將深化農業技術合作,急需學者研究國際農業技術合作經驗,結合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發展現狀,探討農業科技合作方式、途徑等。
(2)農業合作融資問題。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中國在資金方面相對具有良好的優勢,如何借助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融資平臺更好開發中亞國家豐富的農業資源,以及解決與中亞國家在倉儲、物流、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合作的龍頭企業融資問題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方向。
(3)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和收斂性問題。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測算指標和計算方法日趨成熟,國內研究學者運用不同的計算方法考察中國省際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和收斂性,如高帆[31]研究了中國31個省份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演變趨勢和影響因素。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發展將日益倚重農業TFP的提高,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研究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差異和收斂性問題的相關報道。
參考文獻
[1] 曹守峰,張姣.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特征及貿易競爭性[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2(6):29-34.
[2] 齊曉輝,劉億.中國與中亞5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J].世界農業,2015(7):29-34,59.
[3] 陳儉,陳果果,布媧鶼·阿布拉.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農產品貿易模式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4):107-112,122.
[4] 王絲絲,陳生杰.“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5(6):62-65.
[5] 馬惠蘭,賈改鳳,曹守峰.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主要農產品貿易研究[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0(11):26-31.
[6] 李豫新,李婷.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2(2):27-34.
[7] 王云風,孟碩.基于引力模型對中國開拓中亞農產品市場潛力的分析: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為例[J].世界農業,2012(4):66-69.
[8] 金曉蕊,張正河.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國-獨聯體的農產品進口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7):3158-3159,3162.
[9] 張曉倩,龔新蜀.上合組織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研究:基于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5(1):28-38.
[10] 胡穎.從中哈農產品貿易現狀看提高競爭力的迫切性:兼論提高新疆農產品國際競爭力[J].中國經濟問題,2009(1):59-63.
[11] 龔新蜀,張曉倩,張瑞華.基于CMS模型的中國對哈薩克斯坦農產品出口波動因素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4(20):201-206.
[12] 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農產品貿易現狀及優勢分析[J].世界農業,2010(1):39-43.
[13] 吳奇峰,戰勇,王吉亮,等.吉爾吉斯斯坦農業考察報告[J].新疆農墾科技,2015(7):77-80.
[1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赴中亞農產品市場考察團,關銳捷,王平生.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農產品市場考察報告[J].農業經濟問題,2008(4):99-103.
[15] 孫加力.新疆農產品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0(23):12824-12826.
[16] 加林·巴班,努爾蘭別克·哈巴斯.面向中亞市場新疆農產品外貿物流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S1):42-44,80.
[17] 李紅,張慶平,尤立杰.面向中亞國家的中國新疆農產品物流模式探討[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2(2):48-53.
[18] 阿布都偉力·買合普拉,李婷,潘浩.面向中亞的新疆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亞太經濟,2014(5):101-105.
[19] 加林·巴班,努爾蘭別克·哈巴斯.新疆農產品面向中亞市場“走出去”的動因、制約因素及其對策建議[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5):92-98.
[20] 宋耀輝,馬惠蘭,李學軍.新疆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向西發展”的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3):112-115.
[21] 劉英杰,馬惠蘭.中亞國家與中國新疆農業合作模式及途徑探討[J].世界農業,2010(4):9-12.
[22] 陳儉,布媧鶼·阿布拉,陳彤.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模式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4(4):78-89.
[23] 豐華.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模式探究[J].價格月刊,2015(7):38-40.
[24] 劉新宇.中國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有望成亮點[N/OL].經濟日報,2013-06-07.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JRB201306070040&DbName=CCND2013.
[25] 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姜曄.“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前景[N/OL].農民日報,2015-05-23.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NMRB201505230033&DbName=CCND2015.
[26] 張蕓,楊光,楊陽.“一帶一路”戰略:加強中國與中亞農業合作的契機[J].國際經濟合作,2015(1):31-34.
[27] 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新疆與中亞國家農業合作及互補性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0(9):36-38.
[28] 傅琳.哈薩克斯坦農業發展及中哈農業合作探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5(5):74-82.
[29] 楊易,于敏,姜明倫.從農業國際合作視角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9):75-79.
[30] 竹效民.中國新疆與中亞國家經濟技術合作現狀與展望[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0(4):14-16.
[31] 高帆.我國區域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演變趨勢與影響因素: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5):3-19,53.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A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ZHANG Piao-yang, QIN Fang-ming*(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JU, Urumqi, Xinjiang 830046)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rings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will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pragmatic co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study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pattern, the prosp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he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it was put forward that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financing problems,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China;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簡介張飄洋(1981-),女,湖南邵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和能源經濟學。*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亞經濟、區域經濟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JL059);新疆大學中亞研究院、新疆大學-清華大學中亞發展研究中心招標項目(ZYYJ2014B1)。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6-3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