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德勝
(長春師范大學教務處,吉林長春130032)
當前,我國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在資源配備、師資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為了保證農村教育質量,貫徹落實好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精神,各省市將提高農村師資水平、促進農村教師發展作為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基于此,本文對吉林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學培訓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就培訓的有效性提出針對性解決策略。
當前,吉林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雖然取得了諸多成效,但在具體培訓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在吉林省某縣隨機采訪的12名教研員中竟然有3人沒有從事過教師工作。通過大規模調查發現,缺乏實踐經驗的教研員人數占總人數的25%左右。從具體實踐中可以發現,受培訓教師對培訓者的滿意程度較低,認為其沒有深入了解基層教師迫切需要什么,而是用想當然的理論和想象的實踐指導基層教師,影響培訓效果。
吉林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認為新課程改革只是走馬觀花、擺空架子等,最終對課程評價的方式還是需要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54%的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難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具體培訓的過程之中,培訓的價值取向不夠明確,受培訓者不知道培訓的目的何在。
吉林省的農村骨干教師培訓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在吉林省龐大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之中,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占據重要組成部分,其展現出一個龐大的培訓空間。而針對這部分教師的培訓,培訓的理論和實踐脫節,要么重視實踐,對理論研究尚不成熟;再者注重理論研究,缺乏具體實踐指導,實踐指導往往局限在政府的指令性文件、參觀教學等。根據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的反映,省市組織的教師培訓大多采取講座、報告以及觀摩課等形式,這些觀摩課一般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教學技術。然而對于農村中小學教師而言,很多偏遠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條件相對較差,多媒體教學形式不符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
培訓目標的制定普遍存在不夠長遠的問題,我國政府組織實施的《面向21實際駕馭振興行動計劃中》的針對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制定了明確的目標,該目標希望能夠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團隊,教師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應該是淵博豐富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希望骨干教師能夠在教育教學實踐之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充分發揮自身高素質、高水平以及終身學習的理念,改變傳統教書匠的局面。由此可見,吉林省總體經濟水平相對落后,對農村骨干教師培訓的目標基本上難以達到國家制定的標準,對教師的終身發展重視程度不夠。
受我國傳統培訓模式的影響,吉林省目前培訓仍然采用課程中心、教學法研討的模式。以課程為中心的培訓模式是我國沿用周期最長的模式之一,能夠讓骨干教師學習某一領域的理論知識,有助于農村中小學教師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的提高,但難以滿足農村骨干教師的特殊需求;教學法研討模式是當前使用比較多的培訓方式,能夠緊密結合實際,針對性較強,但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近幾年,隨著我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工作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培訓內容由刻板單一逐漸向關注培訓實際效果和滿足中小學教師需求轉變。吉林省教師培訓所采取的集中培訓和在職研修相結合的培訓形式、合作探究和教學相長的培訓理念正是在這樣的原則下實現逐步改進的,但是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如果真正想要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和教師實際需求還需要不斷完善自身。
吉林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由于自身擔負眾多教學任務,想要接受培訓卻又無法脫產學習,只能利用寒暑假進行。據吉林省舒蘭市某小學教師反映,他們學校共有30名學生,一至三年級只有3個教師。這名教師需要獨自完成一個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思想品德等所有學科的教學任務。他只參加過語文和數學、英語三個科目的培訓,其他學科的培訓都沒有參加過。還有很多教師所教班級較多,難以抽出時間參加培訓。
吉林省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整體上以中年和青年教師為主,很多教師尤其是年齡偏大的教師對師資培訓的認識存在偏差和誤解,認為師資培訓是“浪費時間、浪費金錢、耽誤時間的事情”。培訓對象的不重視嚴重影響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培訓實施之前,培訓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師參加培訓的需求以及地方教育局對培訓的期望效果。根據調研結果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課程內容及安排適合的培訓方式。在培訓的過程之中盡量滿足培訓教師和地方教育局的需求與期望,讓農村骨干教師感到被尊重、關注,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
可以依托吉林省教育部門、科研部門以及師范院校的力量,在基礎培訓的基礎上實現學科類培訓。基礎培訓內容主要是指國內比較有名的教育教學專家通過講座的形式,圍繞政策、理論等宏觀內容展開培訓,培訓的內容應緊緊圍繞吉林省內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的實際需求。學科類培訓主要是指圍繞每個學科具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習性案例分析。總之,應改變傳統的培訓觀念,切實提高培訓者的水平和能力。
幫助農村骨干教師明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轉變農村骨干教師觀念,輔之完善的培訓制度。
我國于1993年和1995年分別頒布的《教師法》和《教育法》都對教師參加培訓提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教師參加培訓的規定作了更為細致的要求,培訓目標為全體教師,重點培訓骨干教師,以實現我國教師隊伍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吉林省政府應根據國家制定的政策文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律法規,制定本省農村骨干教師培訓的計劃與制度,有針對性地指導本地區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參與師資培訓,防止因事務繁忙、經費不足等情況無法參加培訓的現象出現。
可以采用課題行動研究和自主探究為主的全新的培訓模式。課題研究切實解決農村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以研促訓”“研訓結合”的教學模式,解決農村中小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自主探究性學習可以讓參加培訓的學員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方式實現自身的進步和提高,將外在動力轉化為內在動機。此外,還應注重農村骨干教師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學習借鑒別人優點和反思自身缺點的方式促進培訓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應該根據農村教育教學實踐情況設計培訓流程。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總結培訓流程如下:項目申請和策劃階段——方案的制定和論證階段——培訓的實施和考核階段——實踐教學和跟蹤指導階段——總結反思創新階段。階段與階段之間環環相扣,切實保證流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讓培訓教師感受到培訓的科學化和系統化,明確培訓的重要性。此外,形成系統化的培訓流程,能夠確保培訓工作開展的有效性,防止環節疏漏導致培訓難以順利開展。
培訓具體實施之前,應了解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參與的目標,結合地方教育局的期望,具體設置階段性目標和長遠目標。階段性目標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長遠目標是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示范作用。培訓的開展應爭取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讓農村骨干教師通過培訓樹立遠大目標,培訓根據其目標做好協調和跟蹤指導工作,建立健全自身發展機制,為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防止骨干教師培訓前后出現巨大反差,讓培訓的成效真正得到落實。
各地區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存在諸多問題,吉林省也不例外。發現這些問題進而采取有效策略進行完善和改進是當前吉林省需要關注的問題,需要引起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關注。
[1]丁俊華,李澤宇.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問題與對策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6):54-56.
[2]魏真.基于教師發展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6(19):17-19.
[3]曾琦.教師培訓模式的現狀分析及改革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00(5):58-60.
[4]連榕.教師培訓的核心: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增強[J].教育評論,2000(3):24-26.
[5]曹慧英.高師院校參與農村小學教師培訓的模式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12):9-10.
[6]馬玲.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模式的實施與探索——以天津市農村骨干教師培養工程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4(12):46-47.
[7]李香玲.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比較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2(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