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濤,顏小燕,董紅剛,孫 霞
(安徽工程大學體育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隨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推進,健康與休閑的需求已經成為廣大社區居民生活的基本要素。廣場舞以其特有的健康與休閑氣質受到人們的歡迎,逐漸從小規模的健身方式發展到全國性的主流健身方式,有力地推進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社區廣場舞作為現代城市社區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和社會雙重現象的產物,順應了城市社區日益完善的趨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追求更高生命質量的心聲,是實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廣場舞是指由人民大眾自發的,在廣場、公園、街頭巷尾、樓前空地上統一進行的,以健身、自娛、交友為目的,在音樂伴奏下的以舞蹈為載體的健身活動[1]。廣場舞老少皆宜、簡單易學、場地無限,這使它在當今社區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廣場舞運動是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運動時間往往超過30分鐘,運動強度也適中,因此它是典型的有氧運動項目。開展廣場舞可以有效地改善身體的形態、機能,利于精神調節并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實踐證明,廣場舞作為一種有氧運動,不僅能改善參與者的心肺功能,還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增強關節靈活性和柔韌性,改善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2]。有學者通過對比實驗研究表明:16周的廣場舞運動可有效降低中老年女性體脂質量和體脂百分比,使中老年女性去脂體重增加,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功能,提高體脂代謝質,改善身體成分,對改善中老年人身體形態、提高身體素質有明顯的促進作用[3]。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記憶力會以很慢的速度減退。而廣場舞運動中經常會用到形象記憶、概念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使記憶過程中的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四個基本過程不斷地重復再現,不斷保持對大腦神經的刺激,可以有效預防老年癡呆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據統計,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1.27%。城市化發展使得大量外來人口扎根城市,他們的長輩也陸續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離開自己的親朋好友圈,跟隨子女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為子女洗衣、做飯、帶孩子。城市生活中人際關系比較冷漠,來自五湖四海的鄰里之間互不相識也是普遍現象,中國在城鎮化背景下全面邁入“陌生人社會”。環境的變遷、生活方式的改變、情感交流的缺失使得很多人難以消除內心的孤獨;有些人在生活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以上這些不良的心理誘因成為束縛人們心理健康的枷鎖,如果得不到及時的關注,長期積累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音樂是廣場舞的靈魂,一首樂曲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情感陶冶。廣場舞練習者在優美動聽、富有節奏感的音樂伴奏下身臨其境,和眾多舞伴邁著歡快的步伐陶醉于彼此美妙的舞姿,心理壓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與此同時,社會交流也能給人帶來快樂。社會活動能促進人與人的交流,特別是同一類群體之間的交流,相互之間能取長補短、傳遞信息[4]。借助廣場舞這個載體,大家在鍛煉中互敬互愛,個體的主動交往意識被喚醒,心理活動漸趨活躍。彼此間能夠敞開心扉地溝通,每個個體都用正面的情緒影響周圍的人,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現代三維健康理論認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5]由此可見,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現代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能夠提高人的社會交往能力。
跳廣場舞這個共同的興趣愛好使大家聚在一起,其在無形之中為社區居民間的彼此交往構建起聯誼的橋梁。廣場舞不僅是一種舞蹈形式,更是一種群眾集會形式,讓人與人之間產生全面、廣泛、深入的交流,大家逐漸地互相適應,鄰里關系更加融洽。廣場舞不僅搭建了一個健身的舞臺,也同時搭建起一個生活的舞臺。借助廣場舞這個平臺,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體育的社會化功能,廣場舞的社會化功能反過來又促進了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健康水平的提高。
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能夠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的社會。其核心價值理念是公平與公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由以前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使原有的福利型、統一性的單位群眾體育模式被打破,出現了以地緣聯系為紐帶、以業余自愿為前提的社區體育模式。在現代社會中,反映人們社會地位差異的社會分層現象是社會分工條件下產生的人們在社會經濟利益上的差別的制度化形式[6]。社會地位較高的階層在話語權和影響力方面具有優勢,在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制度設計、政策安排、實施措施方面會盡可能地保護自身階層的既得利益。這種利益流向的失衡必然會導致普通勞動者階層和弱勢群體的不滿,從而激化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引發社會危機。而社會流動可以促進階層循環,改善社會階層品質,促進階層之間良性互動[7]。社會階層間的縱向流動可以加大群際接觸,對社會差異的改善和整合有促進作用。社區體育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單位體育模式,各個階層、行業的人群都聚居于此,共同的廣場舞愛好使他們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一起,這使得參加社區廣場舞的人群結構變得愈加合理、更加有活力、代表的利益更為寬泛,從而體現社會的公平公正,保障居民共享全民健身發展的果實。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建立人際關系是人的一種自我需求。人與人之間從了解、交往、熟悉、信任,再到互助、融洽,對于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在練習廣場舞的過程中,每位社區居民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為廣場舞的更好發展出謀劃策,如選擇什么樣的音樂舞曲,在編舞的過程中各個動作如何銜接等。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有說有笑、有打有鬧,團結和睦的氣氛充斥其中,每位練習者深受感染。
合作是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個人或群體基于某種共同的目的,彼此經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互相幫助、互相依存、互相提攜、團結共進的聯合行動,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8]。隨著全國上下掀起的廣場舞健身熱潮,各地市、區、街道辦都組織起廣場舞健身大賽,這對廣大廣場舞愛好者來說是一針強心劑。由于廣場舞運動參賽人數多、團體多,單個團體內部更多的是合作關系,而團體間則更多地體現出競爭的關系。為了取得好的成績,展示自己隊伍的精神風貌,大家出謀劃策,互相鼓勵和幫助,互享成功的喜悅,人際間的關系就愈加緊密團結、和諧友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到35083元,折合5432美元。據美國學者亨廷頓分析,在一定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與社會安定、社會和諧成正比,“事實上,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9]。他的發展理論把人均1000~3000美元認定為工業化起飛階段,4000~600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在進入工業化中期后,會出現經濟衰退、社會失序、心理失衡、社會倫理調整重建的階段。而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各個領域內的改革正在持續推進,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社區作為生活的前沿陣地必然是社會矛盾和摩擦頻發的地方。
按照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體育為釋放社會力量提供了渠道,起到了社會“安全閥”作用[10]。廣場舞運動可以有效改善社會人際關系,促進團體內部個體的整合與團結。近些年來,隨著全民健身的全面推進,各社區的廣場舞開展得有聲有色,對緩和與化解廣大群眾在體育和生活領域的諸多矛盾沖突起到了積極作用,減少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噪音污染與水污染、大氣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圍內三個主要環境問題。一首富有節奏感的音樂能讓廣場舞增色不少,但對于需要休息和學習的人群來說簡直就像噩夢。我國的城市規劃和公共服務沒有跟上城市化發展步伐,沒有預留夠充足的供居民開展廣場舞活動的公園、廣場、體育場館等。據調查,“就近原則”是廣大社區居民在開展廣場舞的過程中普遍遵循的規則,地點多在生活小區的空地、小廣場內,時間多在清晨和晚飯后至休息前。由于時間和空間上的沖突,廣場舞的活動變成了噪音污染源。與此同時,在重新組建的居民聚居區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識度較低,相應地,包容度也較低,矛盾沖突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11]。許多居民不堪其擾,雙方沖突不斷升級,潑糞、鳴槍、放藏獒等極端負面的惡性“破壞”事件頻發,這與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格格不入。社區廣場舞噪音擾民現象的背后實質反映出居民的體育權與安居權的沖突。
隨著房地產的高速發展,地價成本屢創新高,并直接導致小區在規劃時的高容積率;加之私家車泊車位的硬性擠占,造成兩種結果:其一,減少了公共活動空間的規劃用地面積;其二,樓越蓋越高、越蓋越密,以致現代社區人口密度較大。而社區體育設施的配套無法跟進城鎮化帶來的社區空間重組趨勢,居民體育權的聲張只能在有限的社區公共活動領域內進行。跳廣場舞只是一部分人的愛好,尤以中老年人居多,相當一部分人在閑暇時間喜歡散步、慢跑、打羽毛球、跳繩、聽廣播等活動;小孩子喜歡做游戲、奔跑等。而廣場舞占用了大部分公共活動空地,加之噪音擾民,使不跳廣場舞的人們沒有地方可去。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觀,會影響鄰里關系的和諧并發生群體性沖突。社區廣場舞擠占公共空間實質反映出社區體育場地配套設施的落后。
廣場舞噪音擾民現象體現了練習廣場舞的群眾在實現自身體育權的過程中與鄰居的安居權發生沖突,是共同體之間的“自由”價值之爭。人民內部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要在人民內部來解決。當權利之間發生沖突時,只要在法律上有完整的處分權,在經濟上沖突雙方有交易的可能,那么權利沖突就可以通過權利交易實現解決。這種解決模式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可以實現沖突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夠有效地節約國家、社會在解決權利沖突中所付出的資源成本,同時這樣的模式可培養公民的社會自治精神[12]。通過權利交易,雙方就各自的體育權和安居權可以協商并彼此作出讓步,優化和確定廣場舞練習的時間、地點以及音量的大小。
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門可制定與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相關的法律文件并納入立法,對于新建小區在規劃和施工的過程中強制執行相關規定;對體育設施不足的舊小區可采取局部改造的辦法,因地制宜地補建一些公共體育設施和場地;對未規劃體育設施用地的居民區,利用社區周邊儲備用地或綠化預留地,建設體育場地設施,彌補社區體育用地不足。另外,政府出面購買體育服務產品為居民的健身來埋單也是積極有效而且可行的辦法。
[1]田山.全民健身視野下廣場舞發展的思考[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52):25-26.
[2]王群,曹振春.論舞蹈對全民健身促進作用[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9)1:75-76.
[3]王琳,王疆娜.廣場舞對中老年女性身體成分影響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4,(36)3:111-113.
[4]陳舜青,陳壽銓.提高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必要性[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4,(32)1:89-92.
[5]國家體委群眾體育司.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31.
[6]朱力.對“和諧社會”的社會學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05,(1):46-53.
[7]周晨虹.社會流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協調機制[J].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5,(5):57-60.
[8]陳艷華.論合作精神與合作教育[J].濟南大學學報,1999,(9)4:38-41.
[9]張桂琳.民主與權威的平衡——亨廷頓的穩定民主論[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2,(20)3:119-124.
[10]周結友,裴立新.試論和諧社會與全民健身相互關系及促進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6:16-20.
[11]趙毅.論體育侵權中的受害人同意規則——歷史起源、域外視野與法理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3,(34)3:52-57.
[12]曹剛.權利沖突的倫理學解決方案[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6):1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