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科
(寧夏師范學院體育系,寧夏固原756000)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必須與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強健體魄緊密聯系起來,盡快適應轉型期的要求。
以寧夏大學、寧夏師范學院、天水師范學院、北方民族大學、咸陽師范學院等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轉型期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文獻資料,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
1.2.2 訪談法
通過各種形式走訪有關專家、學者,了解他們對解決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存在問題的建議。
2.1.1 當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
當前大學生的肺活量、速度、爆發力、力量、耐力等方面都處于下降趨勢。在當今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階段,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容樂觀,這是當前政府、學校、家庭等亟待深思和解決的難題。
2.1.2 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現狀
本研究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走訪中了解到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在部分高校已進入深水區,主要呈現出以下模式: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三自主”體育教學模式;以南京理工、江蘇大學為代表的“一體化”教學模式;以福建師大為代表的“主附項兼修”模式;以深圳大學為代表的“俱樂部”模式等[1]。改革得到了大多數高校體育工作的認可,很多高校開始效仿以上幾種教學模式,但是隨之而來的是體育師資、場地、器材嚴重匱乏,使得大學體育課程落實素質教育、提高體育教育質量、拓展體育職能的效果受到一定的阻力。部分學校因為學校領導不重視、師資匱乏、場地器材等原因還停留在為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階段,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從而導致學生體質嚴重下降。
2.2.1 課程改革要突出“地方性、民族性”特色
本研究在查閱資料和走訪中發現大多數高校開設的體育課程基本上是按照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進行教學內容設置,對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內容設置的較少。本研究認為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應適當減少競技類項目,增加地域性優勢體育項目或“地方性、民族性”傳統體育項目,譬如水上運動、滑冰、滑雪、蹴球、木球、摔跤、攀巖、飛標、舞龍舞獅等。這樣既可以豐富大學體育運動項目,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鍛煉的興趣,還使許多民族項目得以傳承。
2.2.2 課程改革要充分考慮弱勢群體
在大學生中也有一部分弱勢群體,他們往往因身體素質不佳或缺乏某些生活能力等而遭受不同程度不平等對待,如好多學校在課程設置里就沒有考慮這部分同學,他們只能無奈地遠離體育課,按照要求申請免修。本研究認為應該在大學體育課程設置中增加適合弱勢群體的運動項目,或增加運動強度不大的一些民族傳統項目、游戲等。
2.2.3 課程教學模式要與時俱進
目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有“三基”型、“并列”型、“一體化”型、“主附項兼修”型、“俱樂部”型和“三自主”型教學模式等,以上這些教學模式在部分地區適合而在另外一些地區未必適合。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能否真正引起體育教學論的變革,是評判教學模式研究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的一個衡量標準[2]。本研究認為不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要與時俱進,充分考慮當今大學生的生活環境、身體素質、個性發展等。因此,應充分借鑒國內外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經驗,在《綱要》框架內適當拓展教學模式。
2.2.4 課程評價要充分體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多年來大學體育課程成績評定內容和標準基本都沿用一種模式:(1)基本身體素質、《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占20%;(2)運動技能達標、技評占70%;(3)學習態度(出勤等)10%。這種評價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運動技術水平和體能為核心,注重的是結果評價,對身體素質先天較弱的同學很不公平,忽視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3]。本研究倡導“練在平時、考在平時、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方法,也就是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評價激勵和改進功能,努力創新學生主體評價[4],全力突破瓶頸制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2.5 課程改革要提升教師素質
2.2.5.1 課程改革要重視一線教師的困難
學校體育的各項任務最終通過體育教師來實現,體育教師的素質成為學校體育改革關注的問題之一[5]。體育教師和其他課程老師相比是比較辛苦的,大多數時間都在操場進行組織與教學。當前,體育教師呼聲較強烈的是工作得不到肯定、學校不重視體育、場地器材匱乏、教學事故認定沒有做到有法可依等。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等要經常深入到操場傾聽一線老師的真實想法,及時排除和解決他們的困難。
2.2.5.2 課程改革要加強教師業務培訓
體育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之一,應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及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會,在職攻讀高學位等以提高自身的素質,并在教學大綱中設置彈性內容[6]。
2.2.5.3 課程改革需教師提高師德
教師需要將自己的師德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加強責任心,這會為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基礎。
(1)大學體育課程人才培養方案要與時俱進,充分考慮當今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學時,適當增加“地方性、民族性”傳統項目。
(2)大學體育課程項目設置要合理。避免大學體育與中學體育的重復,充分考慮弱勢群體,設置一些智力項目或運動量較小的項目,讓這部分學生也參與進來。
(3)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教學模式,努力尋找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的課程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4)本研究倡導“練在平時、考在平時、注重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將學生區別對待,充分考慮弱勢群體,避免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評價方法。因此,要加強改革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制度等,注重評價激勵和改進功能,努力促成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有機結合,全力突破瓶頸制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提高師德和專業文化素質。教師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避免誤人子弟,并且要加強業務知識練習。
(1)各學校根據實際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充分考慮增加當地民族特色項目,使當地民族特色項目得到繼承和發展。
(2)在教學模式選擇上,要考慮本學校實際,多征求教學一線教師的意見。
(3)在人才培養方案指導下實行分層次、分階段考試,適當提高過程評價分值,讓身體條件不佳的學生看到希望。
(4)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培訓體育教師,提高他們的素質,并加強激勵政策,使一線教師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帶領學生完成課程任務。
[1]東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淺析[J].考試周刊,2007(47):66-66.
[2]李富菊.體育教學模式研究具體化趨勢反思[J].體育學刊,2003,10(5):12-12.
[3]須曉東.論新時期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構想[J].安徽體育科技2005,26(3):95-95.
[4]吳國清.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5]武軍,霍照.適應社會發展加快大學體育課程改革[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3):37-37.
[6]莊希琛,解析大學體育課程改革的問題與發展趨勢[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3,20(3):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