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陳俊強,陳 巍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河北秦皇島 066004;2.吉林警察學院警體部,吉林長春 130117)
文化生態學視域下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研究
王海軍1,陳俊強2,陳 巍1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河北秦皇島 066004;2.吉林警察學院警體部,吉林長春 130117)
以文化生態學、社會學和體育學理論為基礎,運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田野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河北省民俗體育在傳承與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發展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生存環境的改變、傳承出現斷層、價值觀念的改變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是制約民俗體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現代價值等方面出發,提出生態發展策略,以期構建一條能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發展的文化生態之路。
文化;民俗體育;價值觀念;生態發展
民俗體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何依托國家政策支持、發揮河北省文化遺產的區域優勢、憑借當地的區域條件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本文旨在從文化生態學角度出發,探析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以期在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作用機理的學科,1869年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1]。文化一詞源于古拉丁文,當時意蘊耕耘和挖掘土地的含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不同的含義。直到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對文化進行首次定義。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立場出發,對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界定。通過研讀與整理文獻發現,學者們都認為文化應包含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方面的內涵。生態學在經歷數次的歷史飛躍后,形成了多門交叉、滲透與融合的學科,文化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文化這一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新興學科。民俗體育是民俗學和體育學的交叉學科,近幾年學術界開始關注民俗體育的研究,然而至今關于民俗體育的概念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體育科學詞典》將其定義為民間風俗或民間文化以及民間生活方式中流傳的體育形式,是順應和滿足人們多種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2]。它承載著健身、娛樂、競技、節令、民族性和傳承文化的功能,是民俗與體育交叉產生的產物,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文化不斷西化、經濟全球化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民俗體育所面臨的困境非常嚴峻,如何延續與發展、弘揚與保護民俗體育文化的原有屬性,如何實現其可持續的生態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本研究以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為研究對象,全面搜索和深入挖掘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所面臨的困境,通過生態學的角度從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和現代價值層面對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進行研究,以期為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理論性的參考。
2.1 生存環境的改變制約民俗體育的發展
生存環境是民俗體育形成、繁衍與發展的基礎。河北省民俗體育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族、村落和社區。自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村開始實施城鎮化戰略。近年城鎮化進程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城鎮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36.22%升至2014年的62.87%。民俗體育植根于農村,來源于生產勞作,城市化進程使依附于農村傳統文化土壤的民俗體育深受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接受的文化等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在閑暇時間進行休閑、娛樂與健身(如看電影、玩游戲、跑酷等),即便參與體育活動也以西方競技體育項目(如NBA的籃球、跆拳道等)為主,嚴重壓縮了民俗體育的生存空間。學校體育教學內容以足球、拉丁舞等西方現代體育項目為主,城鎮化使廣大農村變為城鎮,給人們提供了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但也破壞了民俗體育的生存環境,如道路等基礎建設被切分的凌亂不堪,進一步壓縮了民俗體育的生存空間。
2.2 價值觀念多元化制約民俗體育的發展
人的價值觀念指引著人的行為活動。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國的傳統體育文化倡導“中庸”“和諧”,而西方體育文化則以競技體育為主,從奧林匹克運動到世界杯比賽無不體現西方體育的主導化,這種背景改變了傳統體育所倡導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人們開始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追求物質和精神的過度滿足上,使我們的價值觀念更加西化。多數人對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的消亡持有漠視的態度,造成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量流失。另外,人們對傳統體育文化麻木或缺乏自我意識,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不能意識到民俗體育的真正價值,忽視了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價值,對舞龍舞獅、劃龍舟、太極拳和打冰尜等民俗體育項目知之甚少。
2.3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
政府的支持與引導是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力保障。國家雖掀起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浪潮,如申遺計劃、四年一屆的民族運動會、相關民俗體育的科研論文,但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沒有建立專門的民俗體育文化管理部門,缺乏對民俗體育項目發展的資金支持,沒有開展廣泛的宣傳。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政府更加注重GDP的增長,將重點放在如何發展經濟上。并且隨著奧運會和世界杯的影響,政府將目光放在發展現代競技體育項目上,忽視了民俗體育的發展,使民俗體育處于無組織的狀態。通過調查發現,在河北省民眾參與的民俗體育項目中除部分民俗體育運動有一定的組織外,其它的運動都是自發組織的。
2.4 民俗體育的傳承出現斷層
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民間藝人外出務工以維持生計,導致項目傳承人斷層。同時隨著城鄉二元經濟發展不均衡,偏遠地區經濟落后與蕭條,農村年輕人口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大量涌入城市,無法給他們帶來經濟利益的民俗體育開始被淡忘而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使民俗體育活動傳承的客體也在逐漸流失。河北省民俗體育在傳承過程中出現“血緣脈絡”“傳男不傳女”“言傳身教”等現象,或本身為了生存而存在“追求經濟利益”“留一手”等現象,年輕人常年在外,且長期受到外來現代文化的侵襲,對傳統的民俗體育項目失去興趣的現象,使民俗體育傳承的斷層現象進一步加劇。
3.1 自然環境層面
自然環境是構成文化生態學重要因素之一,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孕育著特定的民俗體育文化[3]。我們要依托當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生活環境實現民俗體育文化的生態傳承與發展。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傳統的農耕文化民族區域,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燕趙之地之稱。地貌以丘陵、平原和山地為主,有漢族、滿族、回族、蒙古族等 55 個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俗體育文化,如青龍滿族自治縣處于群山懷抱之中而發展的蕩秋千、高腳競速、攀巖等民俗體育項目,秦皇島依托地理位置和水域特點在端午節舉辦的的賽龍舟,孟村的太極拳依托滄州武術盛名被列為國家十大傳統拳種等。這些體育項目不僅培養了民眾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更體現了民族精神。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壓縮了民俗體育的生存空間。我們要確證民俗體育的時代價值,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與宣傳力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因素,促進民俗體育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3.2 經濟層面
面對全球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與融合的社會發展趨勢,河北省民俗體育項目所承載的民俗文化已逐漸被忽視。對民俗體育項目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節假日、慶豐收等活動來對待,而需要借助“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來盤活地區經濟。河北省作為旅游大省,可將民俗體育文化與旅游產業緊密聯系,形成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統籌兼顧社會、環境和生態各方面的因素,形成資源優勢互補,既豐富了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又提高了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的知名度。政府要對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給予物力和財力的支持,民眾、尤其是項目的傳承人要意識到民俗體育的時代價值,防止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喚醒民眾的民俗文化保護意識。逐步實現民俗體育文化與商業結合,推動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實現兼顧生態環境與文化內涵的可持續發展。
3.3 社會層面
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傳統民俗體育文化生態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我們應依托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民俗體育的扶持政策(如四年一屆的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每年一屆的河北省武術比賽),發展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體育項目,開展民俗體育文化宣傳,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建立民俗體育文化管理部門,提升民俗體育項目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同時借鑒蒙古族舉辦的“那達慕大會”,將民俗體育文化與經濟貿易相結合,大力開展相關學術交流,積極主辦區域性民俗體育活動賽事,為河北省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新思路。
3.4 現代價值觀念層面
價值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的基本觀點與信念。人的價值觀念指引著人的行為活動[4]。隨著社會進程加快,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在價值取向上形成了較強的牽引導向作用,影響區域居民對民俗體育文化價值的認知情況。我們應重塑優秀傳統民俗體育文化形象,更新認識,讓那些被視為“落伍”的民俗體育重新回到民眾心中。地方政府要加大扶持文化發展的力度,如蕩秋千、賽龍舟、騎馬射箭等項目對于培養人們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永不服輸的精神有較強的積極作用。政府應加大宣傳,依托國家政策的支持舉辦民俗體育活動賽事,確證民俗體育的健身、傳承文化和民族記憶的價值,讓民眾了解民俗體育文化的真正精髓,喚醒民眾的民俗體育保護意識,提高自我認知度,實現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民眾自我層面確證民俗體育的時代價值,確保民俗體育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河北民俗體育文化植根于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承載著健身、娛樂、觀賞、競技和傳承文化的功能,是民俗與體育交叉產生的產物,有著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關系。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北省民俗體育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了生存環境不斷惡化、傳承出現斷層、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和現代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制約。我們不應以“先進”和“落后”為依據來判定民俗體育的價值,而應確證與宣傳河北省民俗體育的時代價值,喚醒民眾的民俗體育保護意識,營造社會保護、國家支持和民眾參與的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良好氛圍。
[1]陳永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43(3):75-80.
[2]郎勇春.對城鎮化進程中我國民俗體育演進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2):165-168.
[3]尤勇.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熱點問題分析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1):21-24.
[4]夏成龍.生態系統視角下民俗體育可持續發展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14(3):155-159.
[5]張華影.文化生態視域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態變遷與應對[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13(6):140-143.
2015-09-27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5040415)。
王海軍(1983- ),男,吉林長春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體育系講師,碩士,從事運動生物力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
G812
A
2095-7602(2015)12-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