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玫 鄭學風 王 紅 孫 艷
1例白塞氏病致自發性多發腸穿孔術后腸瘺患者的護理
袁欣玫 鄭學風 王 紅 孫 艷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亦稱貝赫切特病,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并累及全身的血管炎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外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累及消化系統并出現消化道潰瘍病變者稱為腸白塞氏病(intestinal behcet′s disease,IBD),從口腔到肛門的全消化道均可累及,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飽脹不適、腹脹、隱痛,甚至出現陣發性絞痛、便血,嚴重者可致潰瘍穿孔而危及生命。我科于2012年9月10日收治1例白塞氏病合并自發性多發腸穿孔術后并發腸瘺的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及精心護理,患者腸瘺治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患者,男,47歲,因闌尾切除術加回腸修補術及回腸腫物切除活檢術后2月門診以“腸瘺”收入院。患者2月前因右側腹部疼痛不適反復發作10 d余在當地醫院行急診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內較多黃色積液,距回盲部約50 cm回腸腸壁水腫,可見多發穿孔,直徑大者約3 cm,并見腸壁多發結節狀腫物,給予多處回腸穿孔修補加回腸腫物切除活檢術,術后并發腸瘺,為求進一步診治收住我院。入院查體:體溫:36.3 ℃,脈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20/84 mmHg,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貧血貌,右下腹見長約8 cm手術瘢痕及引流管一根,引流出深黃色腸液,腹部柔軟,右側輕壓痛、無反跳痛,腹部叩診呈鼓音,肝腎區無叩擊痛,無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每分鐘5次。入院后給予無渣流質飲食,滴水雙套管持續沖洗,輸注紅細胞及血漿,監測生命體征等對癥治療并完善相關輔助檢查,患者于2012年9月18日在全麻下行回盲部切除加回腸部分切除術,術中見右下腹回腸與切口、引流管口黏連,回腸末端70 cm腸壁略厚,腸系膜炎癥水腫,并見6處腸修補縫線,距回盲部約20 cm見小腸瘺口并見周圍膿性滲液,予以清除,手術順利,術后給予抗感染、抑酸、化痰及靜脈高營養支持治療,術后第11日切口中段出現腸管切口瘺,給予滴水雙套管持續沖洗,追問病史,患者既往有口腔及會陰部多發反復性潰瘍、關節酸痛、毛囊炎樣皮疹5年余,實驗室檢查血沉46.3 mm/h,C反應蛋白72.81 mg/L,免疫球蛋白中度升高,術后病理示回腸壁符合炎性腸病表現,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手術所見及術后病理,并請風濕免疫科會診,診斷為腸型白塞氏病,給予甲潑尼龍片、沙利度胺片、保護胃黏膜藥物及鈣片口服等藥物治療,腸瘺口逐漸關閉,住院59 d后患者腸瘺治愈出院。出院后隨訪患者未再出現腸穿孔及腸瘺。
2.1 皮膚護理 保持患者床單位的清潔、干燥、平整,協助患者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做到勤洗澡、勤換衣服,盡量穿著純棉衣褲,避免紫外線及陽光直射。對于腸瘺口周圍的皮膚更應加強護理,瘺口滲出的腸液具有很強的腐蝕性,常造成周圍皮膚的糜爛及潰瘍,因此,保持充分有效的腹腔引流,減少腸液漏出才能預防皮膚的損傷,必要時可以在瘺口周圍皮膚涂抹氧化鋅軟膏保護局部皮膚。
2.2 口腔及外陰潰瘍護理 患者禁飲食期間,注意口腔衛生,每日口腔護理1次,并注意觀察口腔黏膜的改變,及早發現口腔潰瘍為醫師提供診斷依據。患者可以進食時應給予無渣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流質飲食及半流質飲食,無論何種飲食均應避免食用溫度過高、辛辣類食物,以防損傷口腔黏膜,囑患者飯后勤漱口,使用軟毛牙刷或棉球刷牙。留置尿管期間,每日給予會陰護理1次,拔除尿管后每日給予溫水清洗外陰并保持干燥,同時囑患者穿寬松優質全棉內褲,避免摩擦再損傷。
2.3 心理護理 白塞氏病是慢性疑難病癥,病情反復發作,腸瘺又是腹部外科中常見重癥疾病之一,病情復雜,并發癥多。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亂,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病死率高達15%~25%[1]。患者心理負擔重,極易出現低落情緒,甚至輕生的念頭。 護理的關鍵是關心體貼患者,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并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不斷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要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屬的理解及支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2.4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患者因腸瘺大量腸液丟失,會引起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嚴重時可導致周圍循環和腎功能衰竭[2]。腸瘺患者由于大量消化液丟失,影響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加之大量消化酶及蛋白質的喪失,可致營養不良,因此,禁飲食期間應給予完全胃腸外營養,并加用生長抑素類藥物抑制腸液分泌,以減少腸液的丟失。當患者腸道功能有所改善后及時加用無渣腸內營養,避免腸黏膜的萎縮及腸道菌群失調[3],并有利于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4]。
2.5 糖皮質激素及沙利度胺治療的護理 目前白塞氏病的治療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對合并眼病、消化道病變、血管損害、腎病等系統性損害,早期激素聯合秋水仙堿、沙利度胺、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能改善預后[5]。但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出現滿月臉、水牛背等,大劑量應用還易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應激性潰瘍、骨質疏松、低血鉀、水鈉潴留等并發癥[6],沙利度胺的副作用主要是中毒性神經炎、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如嗜睡、困倦、頭暈、頭疼等。要告知患者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長期規律服藥是治療疾病的關鍵。正確對待藥物的不良反應,多數患者在停藥或藥物減量后, 不良反應會減輕或消失,切不可擅自增減藥物劑量,更不可自行停藥。
2.6 滴水雙套管的護理 患者入院時給予置滴水雙套管持續沖洗,及時、徹底、有效地沖洗引流出腸液,避免腸瘺液積存,預防感染,瘺口才能及早愈合。滴水雙套管應妥善固定,保持各處連接緊密,避免扭曲、脫落。在吸引過程中負壓調至10~20 kPa,以能順利吸出引流物為宜,外用沖洗生理鹽水加溫至37 ℃,滴速調至每分鐘40~50滴,24 h的沖洗液量3000~5000 ml[7]。護士應每2 h巡視觀察滴水雙套管,以能聽到明顯的氣過水聲表明吸引效果良好,每天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引流量=引流瓶內引流量-沖洗量),若引流量為負數常提示吸引不暢,需及時處理,并注意有無出血。患者因患有白塞氏病,反復發生腸瘺,瘺口難以愈合,徹底有效地沖洗非常關鍵,該患者腸瘺位于切口下方,距離皮膚約3 cm,常規滴水雙套管無法固定沖洗,為減少對瘺口處腸壁的刺激并且引流充分,在滴水雙套管外側附加一固定裝置,便于固定滴水雙套管及調節其沖洗深度。該固定裝置采用蘇云輸液器的莫菲式滴管自制而成,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固定套管,起固定滴水雙套管和調節其在瘺口內深度的作用,另一部分為固定葉片,可間接貼附在皮膚上,兩部分為一整體,可將調節好沖洗深度的滴水雙套管牢固的固定于瘺口部位。給予瘺口換藥后,在瘺口上方覆蓋無菌切口紗布,利用固定套管調節好滴水雙套管插入瘺口的深度并放入瘺口,將固定葉片貼附在無菌切口紗布的上面,外用3 M膠帶固定,外接沖洗裝置沖洗。伴隨治療,可根據瘺口的愈合情況及時調整滴水雙套管的深度,邊沖洗邊逐日退管,直至瘺口關閉。
BD是一種慢性并累及全身性的血管性疾病,以消化系統為主要表現時稱為IBD,IBD并發穿孔時極易發生誤診,應提高護理人員對本病的認識,為臨床醫師提供診斷依據。IBD并發穿孔時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但術后易發生腸瘺,做好基礎護理和心理疏導,重視滴水雙套管的引流、腸外及腸內營養、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護理可以大大促進患者的康復。
[1] 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2.
[2] 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98.
[3] Wang G,Sun B,Gao Y,et al.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emodin assiste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8,55(81):33-40.
[4] Okamoto K,Fukatsu K,Ueno C,et al.T lymphocyte numbers in human 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are reduced without enteral nutrition[J].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5,29(1):56-58.
[5] 蘇佩合,何 嵐,祝 文,等.陜西省白塞氏病81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6):11-13.
[6] 崔淑杰,王志會,孟 麗.50例白塞氏病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45-46.
[7] 葉向紅,李 琳,彭南海,等.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多個腸瘺患者營養支持結合功能鍛煉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7):651-653.
(本文編輯 劉學英)
266500 青島市 山東省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黃島院區普外科
袁欣玫:女,本科,主管護師
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88
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