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英 許傳洲 李嫵祎
(大連醫科大學,遼寧 大連 116044)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也在不斷的錘煉中步入正軌。高校輔導員承載著雙重使命,肩負著教師與管理者的雙重角色,因此高校輔導員制度也被稱之為“雙肩挑”。高校輔導員從屬于高校師資隊伍,管理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以及思想教育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輔導員可謂是大學生的精神摯友與人生導師,高校輔導員制度對于在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啟蒙和發展影響深遠。多元智能理論為高校輔導員在職業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支撐,為構建科學、合理、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提供了更為全面的導向作用。同時也為高校輔導員更加清晰的認清自我,從多角度來審視自己,全面認知自身智能結構體提供理論支撐。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發展之路提供了嶄新可靠的理論指導意見,把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高校輔導員職業規劃和價值觀重塑是一門新的課題,值得我們研究和深思。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的概念,詳細闡述語言、音樂、邏輯—數字、空間、身體—動覺、人際和自我認知七種智能的存在和特征,分析了他們的培育和應用,由此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智能爭論熱潮[1]。到九十年代,通過十年多的繼續研究,加德納又出版了《多元智能》一書,系統地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闡述和解讀,提出智能是“一種生物生理特征”,“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者制造產品的能力”,并對其在教育實踐中的經驗進行總結,標志著多元智能理論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進入新世紀,多元智能理論不斷超越教育領域,不斷擴展到科學界、藝術界以及企業界,各種實踐活動逐步發展,誕生了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實驗學校和圖書館等。2006 年加德納繼續出版《多元智能新視野》,對多元智能理論進一步擴展,總結了25年來在理論和實踐中取得的經驗,也標志著多元智能理論的完善。
在多元智能理論中,加德納認為每個人無論其種族和社會地位,與生俱來都具有八種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智能,人和人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智能結構體的組合方式不同。
1.共性和個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至少具備八項以上基本的智能,經過發展都可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基因的原因或者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比如,優勢智能表現為人際關系智能的社會人勤于人際交往,善于與其他個體進行溝通。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人類特有的天賦才能在各種智能的表現上豐富多彩,共性和個性并存。
2.獨立和共生
每種智能都具有自身的內涵,擁有特殊的存在特征,但是這種獨立是相對的,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各種智能是相互作用的。通常在一項具體工作中,需要多種智能共同發揮作用。進一步說,也就是各種智能的存在都是“虛擬”的獨立,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智能。因此,多元智能理論強調現實情境中各種智能的相互作用。
3.文化影響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的各項能力都是不同智能相互組合的結果,不同時期根據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可能需要不同的智能組合模型。在古代社會,人力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人們的身體—動覺和空間等是重要智能,但隨著機械化的發展,人們的語言、邏輯—數字和人際等智能逐漸得到重視[2]。
高校輔導員這個職業可謂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產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輔導員的最初職責就是給予廣大大學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是指輔導員在高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當中表現出來的觀念系統,包括對自身職業穩定性的認可程度、職業評價作用等。
全面看待輔導員職業價值觀,需要從其所處社會環境入手,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政治環境。特有的國情使其在國外的研究文獻當中很少涉及。隨著國家對高校教育越來越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筆者利用文獻綜述法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研究進行簡單整理,以2000 年作為起始線,國內學者針對高校輔導員相關研究類別顯著增加,主要包括輔導員角色的轉換,輔導員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輔導員的擇業心態的轉變等。
高校輔導員科學和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是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決定性力量,其內在核心價值與多元智能理論的價值目標是相同的。高校輔導員肩負著教師與管理者雙重身份,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定位、工作范圍始終都很模糊,很難有一個定性的鑒定標準。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筆者認為,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應該多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專業化的發展之路應該是符合自我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未來的輔導員職業價值觀評價體系應該是一個全面、充分面向多元對象的體系。隨著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內在價值也將會逐步完善,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進程最終會實現突破性進展。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擔著大學生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領路人。隨著90后逐漸進入大學,學生發展的多樣性日益明顯,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具備不同特長的輔導員老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發展,例如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成長等,都需要輔導員具備專業知識進行指導。同時大學生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他們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強,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他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他們日常接觸較多的輔導員就要不斷洞察學生的成長跡象,開展各種豐富的教育活動,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容易走向極端,并易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這就需要輔導員具備各種專業的心理咨詢知識,針對不同問題開展有效指導,幫助學生走出人生的誤區。限于知識背景和能力構成的不同,每位輔導員不可能具備各種教育方法,這就需要結合自身不同的智能構成,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有效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從相關心理學視角出發,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都從屬于智能。語言智能的存在是我們在生活過程當中經驗判斷的依據。人類天生就具有語言能力,人們在接受語言的同時,將其記憶在心里,通過消化和反復的錘煉使之成為自身的知識。而邏輯數學智能,顧名思義,強調的是個體的邏輯思維能力,懂得推敲和反復分析。高校輔導員應該善于發現學習,多請教身邊優秀的輔導員,汲取他們對工作中出現突發狀況的處理方法和經驗,利用語言智能將其記憶起來,反復磨練自己,有助于自身形成優秀的職業價值觀。在處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出現偏差的時候,以語言智能為優勢智能,提高高校輔導員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拉近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高校輔導員在培養職業價值新理念的同時,也在不斷錘煉語言智能和邏輯數學智能,兩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自我認知智能,就是每個個體對于其自身的優劣勢都有很好的把握。了解自身的情緒變化和喜好,能夠有效控制和辨別情緒,最后加以約束,成為日后指導自身實踐活動的行為準則。擁有良好自我認知智能的人,其腦海當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套路。
辨證地看待輔導員的“雙肩挑”角色是輔導員能夠正視自身職業、投入工作熱情的前提和基礎。高校輔導員在工作過程當中,需要不斷積累處理事情的經驗和方法,通過不斷總結來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同時也鍛煉了邏輯數學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智能是共同作用的。自我認知智能需要高校輔導員在工作期間對自身優劣有清醒的認知,特別是在輔導員職業選擇之前,需要明確自身是否符合高校輔導員職業所必備的要求。完善自我認知智能,能夠讓輔導員更明確地認知教師職業,進一步提升職業價值觀的內涵。
人際關系智能的核心能力,是指能夠認識到其他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特別指觀察他們的行為、情緒、動機方面的能力。更深層次的要求,就是能夠讀懂他人,知曉對方心理所隱藏的愿望。
高校輔導員的主要管理職能在于做好學生思想工作,通過培養自身的人際關系智能,輔導員能夠通過大學生表現的細微之處知曉他們的心理。輔導員可以通過情緒、行為方式等相關因素的差異性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有助于維系師生之間的和諧狀態。此外,輔導員在充分認識到人際關系智能的作用后,應加強與同事之間的互動協作,良好的工作氛圍會進一步提高從業熱情,增強輔導員的責任感和歸屬感,潛移默化間提高輔導員的道德素養。
多元智能理論使得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發展之路變得更為規范化、科學化。從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簡述中我們知道,每個人類個體都是由各種相對獨立的智能組合而成[3]。各種智能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發展都起到具體作用;身體運動智能能夠提升輔導員的身體素質,為進一步做好學生工作打下基礎;音樂智能能夠培養高校輔導員成為全面性人才,提高輔導員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活躍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空間智能能夠提高高校輔導員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激發自身創造力的同時,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師職業中。
作為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的引路人和學習生活的導師,高校輔導員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不是能用語言和文字的陳述所力透表達的,輔導員的身體力行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大學生,對其整個大學生涯乃至整個人生軌跡也會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總之,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輔導員對教師職業的熱忱和精心投入對大學生將來逐步形成的職業價值觀產生的影響力是非常突出的,因此,高校輔導員應該深入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將其作為指導工作的理論基礎,大膽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思為導、以學添智,在提升自身教育理論水平的基礎上,切實可行地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學業生涯輔導和規劃。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57.
[2]陳慶國,張瑩.多元智能視角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探討[J]. 東北師大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 :133.
[3]韓廣梅. 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審視與專業重塑[J].教育與職業,2008,(23)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