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建樂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首先教學語言要具有美的特征,即“音美”和“意美”相統一。在這方面,于漪老師稱得上是語文界的楷模,于漪老師素以教學語言優美考究著稱,她認為,教課時應讓學生置身于優美的文化氛圍和濃郁的語言環境,受到教育與感染,所以,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要力求優美,抑揚頓挫,如美妙音樂般給學生美的享受,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其次,要有感情,富有生氣,善于以情感人。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而且必須善于進人角色。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當作者把心中的情景變成文字,編制成文章,教師在破譯這些靜態文字的時候,不僅要依賴語言因素傳達其表層信息,更要依靠情感,借助語速和音調,挖掘蘊藏的深層次信息,化靜為動,把作者的激情還原并放大,才能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對于不同的教材,感情處理的方式也應當是不同的,如《海濱仲夏夜》是輕柔瀟灑的,《最后一次講演》是火山爆發式的憤怒的。
教學語言藝術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必須提高教學用語水平,研究語言藝術,用語言彈起美妙動人的樂曲,才能在學生頭腦里回響激蕩,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寫作文其實是在進行識字、寫字、觀察、說話、用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綜合練習。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做人與作文相統一,是中華民族在語文教學方面的優秀傳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之一。作文就是用筆來說話,就是要說真話,說實在的話,說自己的話,不說假話、空話。教師在作文前要注意引導學生寫自己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真實地把心里的話寫出來,讓作文充滿血肉,具有鮮明的個性。
“做人·作文”實驗的重點與訓練要求是: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到生活中去積累材料,去尋找作文的“下鍋之米”。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富的人文風俗和燦爛文化,到處都是寫作之源,如彝族的火把節、定婚禮酒,傣族的潑水節、討新嫁女等。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此類活動,并提醒學生在重要環節進行觀察和記錄。寫作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把事情的經過、結尾及自己對事情的感受,清楚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大膽設疑,追根求源,不斷探索,抓住重點,并體悟到“生活是作文的源,真實是作文的本”。
“以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型作文教學模式,只能造出說空話、假話的作文,使習作完全脫離現實。“做人?作文”實驗就是要有意識地將作文引向大自然,引進社會,讓學生去實地觀察、體驗、發現,讓他們在交流中啟發、爭辯、進行思想的碰撞,進而學會寫作。
例如,為寫好《一件感人的事》,教師可提前一個月就布置題目,以消除學生對寫作內容的神秘感。同時,告訴學生:寫作文要通過觀察取得第一手材料,家長、學生可以一起商討,再綜合各因素,決定要寫的內容。查閱有關材料,認真研讀,從中學會布局謀篇、語言表達的方法。這樣指導寫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寫作是一種創造活動,學生要積極地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去努力創新。由于個體差異和智力因素的不同,學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會不一樣,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看問題,讓他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觀察、思考、感受和體驗,大膽寫出自己所想,避免千篇一律的表達方式。
首先,豐富學生的情感。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出校園,到鬧市街頭觀察小商小販、車來車往,體會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所包含的喜怒哀樂;到郊外原野聽風吹鳥鳴,看流云落葉,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和神奇。課堂教學中,對一些語言生動、情感真摯的好文章,選擇好切入點,設法把學生帶入作品的意境中,讓他們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文章的豐富情感。
其次,喚起學生的寫作熱情。借膾炙人口的佳作,啟發學生用手中的筆描繪社會生活,還可以結合具體實例來引導學生,喚起他們的熱情和興趣。
最后,完善激勵機制,營造有利于寫作的環境。激發寫作興趣,可以在教室后面布置“學生園地”,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張貼在那里供大家閱讀;在校園里辦板報,定期登載學生的習作;成立文學社,編印刊物,發表優秀習作;每個學期組織一至兩次作文競賽,對獲獎學生進行獎勵。此外,還可以利用批語鼓勵學生,尤其是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有了進步,就應及時表揚,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高智能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就要敢于打破思維定勢,大膽質疑求異,用新的眼光審視事物,從而得出有新意的結論。教學中,可以提出一些有爭議的話題,如“這山望著那山高”“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等,讓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質疑。比如,有學生以《把眼光投向高山》為題寫了一篇議論文,他認為“這山望著那山高”正體現了人類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并以科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論據,證明了自己的觀點,使文章有了強烈的時代感。
學生愛讀課外書,但大多數人只是追求故事情節,很少對其內容進行深刻的思考,更談不上探討寫作技巧。為此,我們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書,并結合教材內容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讀物,每周抽出一節課時間輔導學生閱讀。如教學中講到冰心的《櫻花贊》,就可以給學生推薦她的《繁星》《春水》等作品;此外,還可通過課本劇、口頭作文比賽等活動,使學生在彼此交流中增加讀書的興趣。
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寫作文的方法,還要指導學生學會修改作文,讓學生自評、互評。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掌握作文規律、發展智力,還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誘思探究教學思想強調,教師要變教為誘,變教為導,以誘促思,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要教師誘得巧妙,誘得得法,再結合有目的的訓練,就能把教學中的難點逐步化解,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