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巖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00)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從其變化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社會的發展。自古有云“民以食為天”,吃是人類最基本而本能的行為表現,最先得到認知和解決的就是“食”,可見食是一切事物的基礎,食物中隱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飲食文化可以體現一個地區的精神結構甚至是一種社會結構與認知事物的方式,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
隨著歷史的發展,日本的飲食文化經歷很多變化。從繩文的漁獵到彌生的農耕,從佛教文化傳入帶來的“精進料理”到平安時代的“本膳料理”,從鐮倉武家的“懷石料理”到江戶時代的“普茶料理”。日本對外來料理文化的熱衷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時至今日,在日本市場上能看到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從歐式糕點到速食面,從川菜水煮魚到意大利披薩,從“天婦羅”到“壽喜燒”,從法式鵝肝到韓國燒烤,從肯德基、麥當勞到東南亞各國小吃,應有盡有[1]。日本不僅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飲食,并不斷地接納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同時把日本飲食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日本不僅在飲食文化上如此,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從日本飲食文化的發展歷史和日本的飲食結構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待外來的事物持有積極卻不失機警的學習態度。
日本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兼收并蓄外來文化的混合體,他不只是停留在學習層面上,而是加入自己的發明創造,追求個性的發展,也正是應為如此,出現了機警帶來的瑕疵。作為與中華民族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民族在汲取古老中華文化過程中有發展也有擯棄。例如:對于“殺身成仁”日本民族不乏“殺身”的勇氣,但對“成仁”的理解是相當片面的。這種文化的影響表現在戰場上就成了“嗜殺”和兇殘,對對手的殘酷和對自己的殘酷!但從總體上來看,日本應該算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且能不失時機。在華夏文明主導世界的歷史時期,日本充分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派遣大批的僧侶學者游學來到中國;在歐美文化盛行的歷史時期,轉而投入向西方學習,進行明治維新,躋身列強的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短時間內能夠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無疑與其強大的吸收消化系統有著莫大的關系。學習不只是停留在單一的層面,而是創造和發展,哪怕是一點點小的變化,也能變成自己的成就,這樣的思維方式使日本電子科技力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日本料理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細致精美、品種繁多、分量很少。從感官角度來講,精美的加工和設計,可以引起人們的食欲;從食用角度上講,一種食物再好吃也不會一下子吃很多,但是很多種食物放在你面前的時候,就會每一種都想品嘗;份量和種類上的控制可以培養人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至于過分偏食和挑食,也不會過多的浪費。日本的傳統點心,制作時均控制在45 克左右,以方便拿取和食用;點心的形狀和顏色往往與當時的季節和環境相對應,是濃縮型的季節象征。食物的精巧、極具效能體現了日本文化的濃縮意識,濃縮是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空間和資源,濃縮意識中包含著日本民族強烈的危機感和自我保護意識。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獨立島國,自然災害多且頻繁,每年大約發生一萬多次地震,有感地震能達到幾千次左右,極具破壞性;又常常被臺風等自然災害侵襲;領土面積狹小,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促使了日本民族生活上的嚴格要求;在生產和生活上需要做到最低限度的節約,以精細小巧為導向,以精細小巧為美。
日本民族把傳統的精巧觀念發揮到了極致,并且將這種觀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凡事都能做到節約,合理利用一切做到充分的自我保護。生活在島國上的人們時刻具有危機感,不僅是日本,諸如英國這樣的島國也應該如此。日本民族生活在危機感中不只是面對惡劣的地理環境,同樣面臨資源匱乏,雖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無力改變的,但是面對資源問題,日本人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在分類上有著嚴格的要求。去過日本的人都感慨日本很干凈,那是因為他們可以為了丟棄一個瓶蓋而排起長隊,把其放到指定的回收地點。強烈的危機意識告訴他們,現在放回去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瓶蓋,但將來會帶給他們生存希望的源泉。
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日本民族的肉類攝入量一直不足,是受到儒家“和為貴”的思想和佛教禁止殺生的理念影響,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自然環境差,畜牧業不發達,物以稀為貴,食用為數不多的牲畜就浪費了。佛曰:“同體大悲而禁止殺生”,日本民族卻一直吃魚,實質上吃魚也是殺生,從這一點上足以看出日本民族思想中的矛盾性。不僅如此,在歐美文化的影響下得知食用牛肉的好處后,提倡食用牛肉,現實利益取代了原本的思想理念[2]。
從日本的歷史發展來看,日本文明的開啟首先接受的是佛教文化和中國的儒家思想,后期進行明治維新,脫亞入歐,接受歐美式文化。兩種文化同時融入到日本的社會中,同時也就埋下了矛盾沖突的本質。所以說日本是一個極具矛盾性的民族,自信而又自卑、禮貌而又無禮、堅強而又脆弱。有本書《菊與刀》,作者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是講述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書,“菊”是日本皇族族徽,代表高雅柔和;“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代表著爭斗殘忍。“菊與刀”恰恰象征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
日本曾經向中國稱臣納貢,在生活上謙虛謹慎至極,可以說到了自卑的程度;也曾經向中國發動過戰爭,戰爭永遠印記在我們的記憶中。有的人認為很難把戰爭中殺戮的日本人與謙和地說著對不起的日本人聯系起來,這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民族自身矛盾性[3]。現如今,日本的科技和經濟仍然居于世界的前列,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表現出日本民族的自信。從日語語言的角度上來看,針對不同的人物對象,語言的使用上都有明確的規定,語體上分簡體和敬體,除此之外日語的敬語表達更是發達,敬語的表達又被分為尊他語、自謙語和鄭重語,不同的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時間地點,說的語言都有所不同,可見禮貌要求極為嚴格。
1868 年,明治維新后日本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此之前,日本長期向中國朝拜,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一直到明治維新,日本都是落后的農業國,原來日本本土文化注重與大自然的和諧。但明治維新以后,受到歐美文化的影響,日本從農業國轉為工業國,經濟能力躍然升至世界前列。西方文化強調人的力量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日本的自然和諧觀念是相對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日本這個國家里發生了碰撞,日本民族性格上的兼收并蓄使兩種文化實現了融合,使得日本成為矛盾的統一體,正因為如此日本人在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中徘徊,成為國民性格矛盾性的主要原因。這種矛盾性,體現在日本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魯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雜文《拿來主義》,意指對待事物要批判地繼承和批判地吸收。日本民族的思想中存在濃厚的“拿來主義”,或者說是借鑒學習,日本人善于學習,曾經一度熱衷學習外來飲食文化,但并不只是停留在學習的第一層面,而是不斷深入研究,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獨具一格的日本飲食文化,在這一文化的背后深藏著大和民族的特點,在飲食文化中也能看到大和民族矛盾、隱忍、細膩、精致的縮影。
[1]劉笑明. 日本國家概況[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95.
[2]武心波. 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M]. 上海: 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67.
[3]徐靜波.日本飲食文化:歷史與現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