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彬
(中國石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2200)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這一概念源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本·阿格爾教授在1979 年出版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是西方資本主義在經濟危機和生態問題頻現的背景下興起的理論思潮。在當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代表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它致力于構建一種批判的、現實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并產生著日益重要的影響。
《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一書是詹姆斯·奧康納關于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代表之作,成書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也是“第三波”生態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作。作者以資本主義不斷發生的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情況為背景,從生態學角度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危機和先天性的缺陷進行深刻分析,認為要實現生態社會主義必須以建立一種發展的生態主義與生存的生態主義之間的合作關系為前提[1]。
奧康納肯定了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同時他在“文化、自然與歷史唯物主義觀念”中提出,傳統歷史唯物主義觀存在著“生態學的理論空場”,缺乏對勞動過程中生態和自然界的自主過程的研究,自然沒有在其中獲得必要的重視,缺乏應有的地位。另外,在奧康納看來,歷史唯物主義闡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概念中,強調人對自然的控制,凸顯自然的人化過程,強調生產方式對物質生產起決定性作用。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將自然視為掘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對象,被征服和馴化的對象,缺乏對人類歷史的自然化等問題的關注。因此,他提出要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首先要確立“自然”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地位,重視起自然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以及在社會結構中的制約作用。
奧康納致力于探尋一種將自然、文化和社會勞動范疇融合在一起的方法論模式,重建自然、文化和社會勞動三位一體的歷史觀。他認為,在歷史唯物主義經典理論中,生產方式是決定物質生產和自然界之間關系的主要因素,而自然環境與生態發展不占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僅對自然界在不同生產方式中的社會性建構進行了論證,但是自然界對人類活動既促進又加以限制的自主運作特性,在該理論中逐漸被被遺忘。奧康納基于對傳統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在自然和文化兩方面缺陷的理解,提出了重構歷史唯物主義的任務[2]。
他認為,社會勞動不僅需要在自然的緯度上加以解讀,還需要在文化的緯度上加以闡釋。文化活動不僅在勞動力的組織方式、協作方式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在勞動關系、分配關系的確立方面也發揮作用。文化在社會關系中起著重要的干預和制約作用。勞動實踐不僅具有物質性,同時也具有歷史性和文化性。文化實踐以勞動為載體得到發展,勞動又必須在文化實踐中展開,勞動和文化二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通過對自然、文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彼此之間相互關系的重新解讀,以及對它們在整個社會發展歷史過程中的相互作用的深刻分析,奧康納闡述了三位一體的歷史觀的理論核心。
奧康納將經濟因素和生態因素聯系在一起,提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第二重危機理論。這一理論強調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兩重矛盾因素。第一重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該矛盾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與需求之間的失衡引起的危機,是以資本的相對生產過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即價值的生產與實現二者之間的矛盾。第二重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流動性的危機”,以資本主義生產不足為表現形式。“因此,有兩種而不是一種類型的矛盾和危機內在于資本主義之中;同樣,有兩種而不是一種類型的由危機所導致的重新整合和重構(它們是以更為社會化的形式為發展方向的)內在于資本主義之中”。資本主義的第二重危機也是由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引發的,資本以無限地追求剩余價值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將導致由于生產資料不足和成本提高引起的生產不足的經濟危機。故資本的無限擴張與自然界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第二種矛盾的根源。
奧康納提出的資本主義第二重矛盾理論,進一步擴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他從生態學的角度對資本與人之間、資本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做出了深刻闡述,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關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點,并對其做出了有力批判。
奧康納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還集中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的可持續發展性”的分析上,資本主義第二重矛盾揭示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必然轉化為生態危機。他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是步入危機并逐漸自我毀滅;世界性范圍的經濟危機會使越來越多的人陷入饑餓、貧窮和痛苦之中;農民和工人不可能無限期地忍受經濟危機的沖擊;而且,資源的過度開采已經給自然留下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當代資本主義缺乏一個能夠在大范圍內調控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政治經濟體;勞動力、環境和市政基礎社會設施方面成本的不斷提高,對資本的增值能力會大大削弱;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態、市政和社會總體的規劃機制并未建立[3]。奧康納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得出結論:“資本的自我擴張邏輯是反生態的、反城市規劃的與反社會的。”要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全球經濟調整的前景同全球環境調節的遠景一樣暗淡。”資本主義追逐利潤的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可能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必然對自然進行無休止的索取,因此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對自然的尊重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決定了它的生產過程充滿危機,經濟危機必然又引發生態危機,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增加資本運行的成本,加重經濟危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奧康納指出,將來的生態社會主義將從“分配正義”轉向“生產正義”,即使用價值主導交換價值,具體勞動主導抽象勞動,因此,生產由需要決定,而非由利潤決定。生態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將決定生產的利潤性因素轉化為需求性因素。生產性正義就是將分配性正義徹底廢除,因為在一個社會生產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分配性正義將很難實現。他對分配性正義作了具體的區分,包括經濟正義、生態或環境的正義和社區或公共的正義。經濟正義包括財富、收入與負擔的分配公平;生態正義包括對環境利益與投入的公平分配;社區或公共正義包括資本主義世界生產和積累給特定群體所帶來的某些利益與損害的公平分配。奧康納認為,分配正義越來越不可能獲得合理的預測和實施,“分配正義”是被動的、消極的正義,妄圖通過稅收與國家福利等制度實現“分配正義”更是不可能的。生產作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核心,是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探討的中心,生產資料公有制可以使人類與自然關系重新得到集體控制,消除異化。生產正義能夠將勞動過程對人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使勞動產品能夠極大滿足人的需要,同時將對生態的不利因素減小到最低程度。
奧康納探索將生態學和社會主義進行結合,其核心是將綠色思潮和環境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進行有機整合,使生態學與社會主義理論產生理論結合。社會主義與生態學應互為補充,因為前者強調人類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社會交換的關鍵作用,而后者賦予自然內部以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基礎。通過考察分析,奧康納設計了生態社會主義的建構模型:在社會政治方面,以基層民主方式替代精英統治方式,提高國家民主化水平,為實現社會公平,消除腦力與體力、思維與實踐之間在差別;實行分散管理和基層自治,杜絕政府對土地、勞動等的“過度控制”,發展地方費(是否有這個字?)權威主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在經濟方面,以使用價值代替交換價值,強調使用價值和具體勞動的重要性。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倡生態文化,防止自然、人與勞動的異化。奧康納認為,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要防止技術異化為壓迫、剝削和破壞的力量。反對生態殖民主義、生態帝國主義等。
由于實踐發展的局限性,因此奧康納關于生態社會主義的制度設計和實現途徑的探索,存在著不少缺陷,甚至是烏托邦色彩,但瑕不掩瑜,奧康納的構想仍具有啟發性的積極意義。
生態危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嚴峻挑戰,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社會制度對生態危機的根源性等方面做出了極其深刻的剖析[4]。他們沒有停留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層面探討生態主義,而是挖掘出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根源,即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拓展了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視域,從更為全面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和生態綜合的視角去審視當今世界。雖然有些方面的論斷存在缺陷,但卻對人類理解生態問題、樹立生態意識具有啟發意義。同時,對認識當今資本主義的新特點提供了寬廣的視角,也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思路,為完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啟迪,也使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1][美]詹姆斯·奧康納. 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45.
[2]解保軍. 社會主義與生態學的聯姻如何可能? ——詹姆斯奧康納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探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5) :69.
[3]崔霞.論奧康納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2.
[4]薛克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