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和
(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黔江分校,重慶 409000)
關于生態產品的定義,主要有一般性定義和研究性定義。
1.一般性定義?!度珖黧w功能區規劃》對生態產品的概念進行了解釋:“生態產品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很顯然,生態產品同農產品、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生態功能區提供生態產品的主體功能主要體現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水質、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清潔空氣、減少噪音、吸附粉塵、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自然災害等。國際上通行的 “生態補償”,實質是由政府財政撥款,代表人民購買生態功能區所提供的生態產品。
2.研究性定義。根據中國共產黨的 “十八大”報告使用這個概念的語境和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可以認為生態產品是在滿足人類生活和發展需要的各種產品中的那些與自然生態要素或生態系統關系最直接的產品。我們認為,生態產品既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也應該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工業所提供的產品。前者是純生態產品,后者是生態型產品。這里所指的生態產品,就包括這兩類,是一個研究性定義。
1.公共性。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國家禁止開發區不僅是當地人的資源,而且是全國性的公共產品,這些區域生產的生態產品也是公共產品。資源與環境作為公共產品的良性發展,也就不可能完全經由市場機制來自動完成。
2.稀缺性。相對于目前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的相對豐富,生態產品是稀缺的。稀缺性主要由兩種因素決定,其一是隨著人類生態足跡的無孔不入,生態環境不斷地遭到破壞,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呈下降趨勢;其二是由于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對生態產品的需要量越來越大。生態產品的供不應求,是由人們對生態產品消費的階段性所決定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下降和人們對生態產品需求的上升,促成了生態產品的稀缺。
3.外部性。長期以來,生態產品的外部性十分明顯,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兩種狀況都客觀存在。外部經濟 (正外部性)體現在,限禁開發區通過保護生態環境而生產優質的生態產品,使周邊或下游地區受益,產生 “燈塔效應”,但無法向受益者收費,受益者成為零成本獲利。外部不經濟 (負外部性)體現在,由于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的一些企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對限禁開發區產生了空氣環境污染、水環境污染等,使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被削弱,又得不到應有的補償。這樣,限禁開發區原住居民,長期以來就守著金山銀水 “討飯吃”。
4.可交易性。正是生態產品的遍在生產特征,決定了每個主體功能區都要保留基本環境產品的生產職能。正是生態產品的局地生產特性,才使得它具有交換和貿易的可能。就是說,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可以購買限禁開發區的生態產品,從而使限禁開發區通過產出生態產品而獲得同樣的區域性開發收入,促進主體功能區協調發展。對局地生態產品的需求,就是通過主體功能區之間的貿易而獲得平衡。通過交易,清閑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都可以變現 “真金白銀”。
1.發展純生態產品條件優越。(1)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區域內森林建設成效顯著,已成為重慶市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截止2012年底,全域共有林地面積1 96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67.4%;共有森林面積1 479萬畝,人均5.27畝,高出重慶市人均水平3.65畝,高出全國3.10畝,森林覆蓋率達51.4%,高出重慶市9.3個百分點,高出全國30個百分點以上;活立木蓄積量達5 990萬m3,人均21.36 m3,高出重慶人均水平15.41m3,高出全國人均水平11.21m3。(2)空氣質量總體較好。據統計,渝東南6個監測點在240多天的監測期內,累計共有一級天數77天、二級天數637天、三級天數171天、四級天數7天。從總體上看,以二、三級為主。而同期渝中解放碑商圈,負氧離子濃度級別達到一級、二級的天數為零,勉強達到三級的天數為136天,還有2天為四級。(3)生態環境質量指數 (EI)居高。2012年度渝東南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渝東南EI均值為63.37,生態環境質量已接近 “優”。其中,生物豐度指數均值為60.61,植被覆蓋指數均值為79.40,兩項指標遠遠高于重慶市平均水平。在重慶主城區和6大區域中心排名中,黔江區排名14個區中的第一位,EI值為66.06,等級為唯一的 “優”;在其他23個縣的排名中,石柱排名第三位,EI值為69.29,等級為 “優”;武隆、秀山、彭水、酉陽為 “良”,排名分別為第五位、第九位、第十一位、第十二位,EI值分別為64.26、61.35、60.43、58.83。同時,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比較穩定,并有明顯向好的勢頭。
2.發展生態型產品條件優良。(1)發展生態農業的條件優良。其一是發展生態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良。渝東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較好,利用山地地貌和立體氣候,特別適宜于發展現代山地生態農業。其二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支持優惠。發展現代山地生態農業得到重慶市和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國發 〔2009〕3號文件明確地提出,要打造 “渝東南翼”山地特色農業基地;國務院出臺的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建設特色高效農業;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 《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明確地提出,重慶 “兩翼”地區首要任務是加強生態涵養與保護,提供農產品和生態產品。(2)發展生態旅游業條件優良。渝東南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全域擁有世界自然遺產1處,國家級資源區25處,省級資源區24處。按照 《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標準評價,可劃分出主要旅游資源37個。其中,一級旅游資源16個、二級旅游資源9個、三級旅游資源12個。從政策支持來看,國務院出臺的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2011-2020年)》提出建設渝東南山水生態旅游組團。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明確地提出,渝東南要大力發展民俗文化生態旅游業,其目標定位就是建成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帶。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關于加快渝東南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渝辦發 〔2012〕124號)提出,要把渝東南地區建設成為重慶旅游 “第三極”、大武陵山區旅游經濟高地、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扶貧開發示范區。(3)發展生態工業條件優良。渝東南發展生態工業具有一定的基礎,同時也同樣得到上級政策的大力支持。從發展基礎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重慶直轄后,渝東南各區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生態原則,都建立了特色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已成為支撐渝東南工業發展的增長極和脊梁。2013年渝東南實現工業增加值232.80億元,同比增長13.1%,比重慶市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從政策支持和規劃引領看,國務院出臺的 《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2011-2020年)》支持區域內發展加工制造業,包括農林產品加工業、生物醫藥產業、礦產資源加工業等?!吨貞c市 (武陵山片區、秦巴山片區)扶貧開發規劃 (2012-2020)》,對渝東南特色工業定位和目標進行了詳細規劃。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 《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明確地提出,渝東南要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特色產業。
1.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能力弱。社會經濟落后,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弱。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致使科技、信息、資金等要素難以聚集,經濟發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難以做大做強,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后。一方面,國家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定位,使得渝東南翼難以大規模發展冶金、化工等工業門類。另一方面,與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相適應的生態產業體系尚未發展起來,農村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較大,經濟基礎薄弱,貧困面較大。
2.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是渝東南翼最大的生態問題。根據重慶市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數據,到20世紀末,渝東南翼輕度以上土地流失面積達到12 669.18km2,占幅員面積的66%。其中,中度6 588.04km2,占幅員面積的53.14%;強度面積699.41km2,占幅員面積的25.58%;極強度273.74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的9.25%。經過10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有所緩解,但目前仍有上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流失面積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3.主要河流污染嚴重。由于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家畜家禽的粗放式養殖,導致農藥殘留物和污染物增多,直接排進河流,影響了河流的水質。以烏江水質變化為例,在2001年重慶主要河流水質評價中,烏江水質最好,全年均為Ⅱ類。但到2013年,全年水質為Ⅴ類,2011年、2012年更是劣Ⅴ類,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還沒有長江、嘉陵江、渠江、涪江的水質好。同時,城市污水直排,也導致穿城而過的河流水質下降。如阿蓬江支流黔江河,在遭受畜禽養殖污染的同時,也受到城市生活污水的困擾。近年來下游水質一直是Ⅴ類和劣Ⅴ類水質,而嚴重污染水域又正是阿蓬江國家濕地公園的核心區,濕地動植物生境面臨嚴重威脅。
4.國家投入嚴重不足。其一是投入機制不完善。國家在設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國家級保護單位時,并沒有同步地建立相應的投入機制,中央財政在基本建設和管理養護方面的投入很少,有限的資金又主要花在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在資源保護上的專項投入不多。其二是國家轉移支付力度不夠。區域內雖然從2011年開始享受中央財政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政策,3年來共獲得162 692萬元資金,每年平均54 230萬元,每平方公里投入僅有27 329元,每畝僅有41元。
同全國現狀一樣,渝東南純生態產品主要是通過當地政府和居民維護生產、中央政府統一購買的方式實現價值。獲得的政府財政付費,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從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中得到一定資金補償。經調查統計,2011-2013年,渝東南共獲得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162 692萬元,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引導渝東南區縣地方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資金支撐作用。其二是獲得了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并直接補償到戶,受益面較廣,如2013年,彭水有10萬余農戶獲得補償,石柱有5.8萬農戶獲得補償,黔江有2.8萬余農戶獲得補償。這些補償到戶的資金,促進了當地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維護。
其一是補償力度不夠?,F有生態補償主要集中在森林等領域,流域、濕地等生態補償尚處于起步階段,耕地及土壤生態補償尚未納入工作范疇;集體所有國家級公益林現行補償標準仍然偏低,有的領域補償標準過于籠統,不適應不同生態區域的實際情況。其二是補償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補償資金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投入、優惠貸款、社會捐贈等其他渠道明顯缺失。除資金補助外,產業扶持、技術援助、人才支持、就業培訓等補償方式還未得到充分的重視。其三是資金管理辦法有待改革。有的地方補償資金沒有做到及時的足額發放,有的甚至出現擠占、挪用補償資金現象。
1.生態農業開發成效。多年來,各區縣都分別在建設特色蔬菜基地、畜牧業基地、特色林果基地、中藥材基地、茶葉基地、優質蠶繭基地、煙葉基地等,黔江正在建設國家畜牧業示范先行區,黔江、酉陽、武隆、秀山等正在建設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截止到2011年2月,渝東南翼共有各類特色品牌農產品155種,占重慶市各類特色農產品總數的12.35%。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02種,占重慶市無公害農產品總數的10.52%;綠色食品41種,占重慶市綠色食品總數的22.65%;有機產品6種,占重慶市有機產品總數的7.50%;有13個產品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占重慶市總數的44.83%。生態農產品品牌效應得到一定的發揮。如地理標志注冊,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還促進了農產品出口。
2.生態農業開發問題。其一是化肥、農藥等殘留問題較為突出。化肥、農藥使用量成倍增長,對生態農業帶來負面影響,特別是磷肥、氮肥等具有高殘留性和有毒性特征。農藥的使用也會使有毒素物質殘留在土壤中,致使土壤微生物減少、肥力退化,污染大氣和水源。另外,廢棄塑料殘留和農作物秸桿殘留也對土壤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這些殘留的存在,致使農業產品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其二是農業產品的品牌意識較差。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等 “三品一標”農業數量不多,已有的生態農業品牌營銷不好,國內外知名的名牌產品不多,“三品一標”有重注冊、輕使用的問題。
1.生態旅游開發成效。圍繞建設民俗生態旅游帶,發展生態旅游已經成為各區縣的共識,特別是武隆、酉陽等縣旅游產業出現了井噴式增長。2011年,渝東南接待游客人數2 449.7萬人次,同比增長6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5.38億元,同比增長84.6%,均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其中,酉陽旅游綜合收入從2006年的8 20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8.34億元,接待游客人數從2006年的21.6萬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261萬人次,均翻了10番以上。
2.生態旅游開發問題。其一是生態保護意識不強。開發和組織多層次的生態旅游產品不夠,綠色經營和綠色營銷做得還不好;建筑采用綠色環保材料的不多,餐飲采用生態化處理方式,減少排放物對環境的影響做得還不好;對使用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車以及畜力等無排放的交通方式方面做得還不好;在旅游景區和目的地,環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不夠,露天焚燒秸稈、枯枝落葉、生活垃圾等時有發生,農藥、化肥和畜禽養殖規模未得到有效地控制。其二是存在重視開發、輕視保護或開發過度、保護不力的問題。在景區修筑水壩、電梯、索道等現代設施和開發旅游地產等現代建筑,嚴重破壞了景觀的原生性。對國家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濕地公園等禁止開發區域的主體功能認識不清,以開發代替保護的問題普遍存在。
1.生態工業開發成效。目前,工業園區已成為支撐渝東南工業發展的增長極和生態工業的集散地。2011年,黔江正陽工業園區以31%的建設土地,集聚了全區70%以上規模工業企業,完成了全區65%以上的工業產值、40%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創造了全區20%以上的GDP、15%以上的利稅。2011年,酉陽工業園實現工業總產值36.2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2%,以工業為主導的縣域經濟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渝東南實現工業增加值232.80億元,同比增長13.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其中秀山增長26.6%,石柱增長17.5%,酉陽增長14.8%,彭水增長14.2%,黔江增長13.5%,分別比重慶市平均水平高13.5、4.4、1.7、1.1和0.4個百分點。
2.生態工業開發問題。工業園區普遍面臨著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項目引進難度增加、要素約束趨緊、產業集聚難形成、產出強度低等問題。各園區發展還處于初始階段,各工業園真正實現產業集聚的只有黔江正陽工業園區,其他工業園區都沒有達到產業鏈整合,實現產業集群更有較長的路要走。在產出強度上,重慶市2011年每平方公里產出為63.5億元,但渝東南產出強度最高的黔江正陽工業園區,也只達到了7.19億元,與重慶市水平差距巨大。
1.純生態產品開發思路。處理好保護與利用、政府與市場、發展與公平的關系,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通過局部探索與國家頂層設計相結合,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創新體制,發展生態企業和碳匯林業;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為載體,著力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動純生態產品的開發。
2.純生態產品開發路徑。(1)完善國家財政投入機制。完善規范穩定的國家財政投入機制,制定差別化的資金投入政策。其一是將渝東南禁止開發區域的規劃、建設、管護、研究等各項資金全部納入中央政府公共財政預算。渝東南各類禁止開發區從總體上講屬于社會公益事業,也是純生態產品的集散地,所需資金應全部納入中央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其二是區分不同情況制定差別化的資金投入政策。對保護要求十分嚴格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地,采取完全事業預算制管理,實行全額補貼政策,日常管理所需經費納入中央財政預算;對具有一定自我發展能力的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等,實行差額預算,日常管理所需經費納入中央財政預算;對發展方向符合總體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項目,則從政策性銀行中給予政策性貼息貸款。
(2)探索建立市場化補償制度。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正確處理好政府 “強干預”補償和政府“弱干預”補償的關系,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試點和推行資源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補償模式,形成層次分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資源環境市場體系。除資金補償外,產業扶持、技術援助、人才支持、就業培訓等補償方式應得到應有的重視。進一步拓寬補償資金來源渠道,開展生態稅 (環境稅、綠色稅)試點,公開向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和國內單位、個人募集森林資源生態補償基金,也可以通過發行生態彩票向社會公眾募集森林生態補償基金。
(3)促進生態優勢進一步 “變現”。改革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辦法,使部分轉移支付資金直接撥付到戶。強化資金管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力,禁止擠占、挪用補償資金現象,做到及時足額發放。探索發展碳匯林業。將渝東南森林產生的碳匯納入全市交易體系。利用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這個平臺,發展渝東南的森林碳匯交易,使通過植樹造林產生的碳匯,可以變成真金白銀。探討由企業投資和農民參與、政府支持共同參與開展林業碳匯項目的 “三贏”模式。在此基礎上,積極爭取中國綠色碳基金項目,同時嘗試建立綠色碳基金。
1.生態農產品開發思路。生態農產品主要包括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4類具有生態標識認證的特色品牌農產品。圍繞把渝東南打造成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和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等目標,大力發展 “精細農業”,強化農產品質量認證和 “生態標識”認證,提高生態農業生產的工業化水平和生態服務水平。
2.生態農產品開發路徑。(1)打造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大力實施土壤改良,實施配方施肥,降低化肥使用量,多施用農家有機肥,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通過采取各種措施綜合控制,實現渝東南農產品無公害全覆蓋,即區域內生產的所有蔬菜、水果、糧食、茶葉、中藥材、肉禽蛋、水產品、山貨、油料等,全部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申報標準。重點發展高山蔬菜、肉禽蛋、茶葉、油茶等優勢產品,建立蔬菜交易和出口通道,在重慶市內各大超市和蔬菜交易市場設立渝東南無公害蔬菜專區,擴大武隆、黔江高山蔬菜在香港等大陸外市場的出口。
(2)打造渝東南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是指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有關技術條件要求,按綠色食品技術標準、生產操作規程和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實施生產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區域或養殖場所。在打造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的基礎上,按照國家 《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等法規要求,打造渝東南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基地建設要突出渝東南翼山地農業的特色,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帶動和規模發展,樹立全程質量控制理念,建立健全綜合保障機制。
(3)強化農產品質量認證和 “生態標識”認證。提高區域內農產品的安全認證意識,爭取所有農產品都成為無公害食品,爭取高山蔬菜、敞養牛羊、土雞及土雞蛋、茶葉、油茶等主要農產品都成為綠色食品。爭取更多的農產品成為有機食品和良好農業規范食品?!吧鷳B標識”認證是從地理生態的角度來肯定農產品的生態質量的一種辦法。渝東南生態環境優越,除對已申請成功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加以保護利用外,還可以申請更多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如“酉陽青花椒”“酉陽苦蕎”“秀山油茶”“黔江雞雜”等都有條件申報地理標志。
1.生態旅游產品開發思路。圍繞把渝東南地區建設成為重慶旅游 “第三極”、大武陵山區旅游經濟高地、國內重要的民俗生態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扶貧開發示范區的四大定位,以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國家內重要民俗生態旅游帶為載體,明確生態旅游主題定位,精心開發系列生態旅游產品。
2.生態旅游產品開發路徑。(1)加快建設五大生態旅游區。根據區域內資源稟賦,以代表性旅游景點來確立生態旅游區,淡化行政區域邊界,重點發展五大生態旅游區。在大仙女山休閑度假旅游區進一步開發山岳型休閑度假旅游、山地戶外運動健身旅游、高端會議商務旅游、世界自然遺產地觀光科考旅游等項目;在烏江畫廊峽湖觀光休閑旅游區,進一步開發烏江畫廊觀光覽勝旅游、生態峽湖游船休閑度假旅游、古鎮水寨民族風情體驗旅游、神秘烏江科考探秘旅游等項目;在武陵山鄉民俗休閑體驗旅游區,進一步開發山鄉民俗生活體驗旅游、山地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科考修學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原始峽江觀光旅游、會展商務旅游等項目;在黃水林海觀光休閑旅游區,進一步開發生態觀光與度假旅游、山鄉民族民俗風情體驗旅游、森林湖泊避暑消夏旅游、農業觀光購物旅游、原始森林科考探秘旅游等項目;在桃源邊城民族風情體驗旅游區,進一步開發民族民俗風情體驗旅游、農業觀光購物旅游、古鎮觀光休閑旅游、紅色旅游等項目。
(2)精心開發三大生態旅游產品。其一是 “山水生態型”產品。重點開發以大仙女山、黃水林海、武陵仙山、摩圍山為主的 “游山型”山林草場觀光度假產品,以烏江畫廊、小南海、芙蓉江、阿依河、阿蓬江為主的 “玩水型”峽江湖泊觀光休閑產品,以冷水溫泉等為主的 “溫泉型”休閑度假產品。其二是“民俗生態型”產品。重點開發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武陵山民族文化藝術節、酉陽桃花源土家擺手舞節等 “活動型”節慶賽事產品;精心編排以傳統土司苗王文化、地方生產生活習俗為主要內容的“風情型”民族民俗休閑體驗產品;規范發展寺廟禮佛、香客朝覲等 “宗教型”專項旅游產品。其三是“體驗鄉愁型”產品:突出渝東南地區古鎮村寨、山鄉田園,結合傳統古鎮的保護搶救和 “美麗鄉村”工程,重點開發龔灘、龍潭、洪安、濯水、西沱、郁山等 “古鎮型”觀光體驗產品;大力發展主題農莊農場、牧場漁場、莼菜基地、果園茶園等 “田園型”農業觀光休閑產品;示范性開發土家聚落、土家文化主題公園、苗家山寨等 “村寨型”主題社區鄉村休閑度假產品;提升并規范農家樂、林家樂、漁家樂、牧家樂等 “農戶型”休閑體驗產品。
(3)提高生態旅游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實施區域聯動、抱團發展策略,建立內部幫帶機制,以攜手合作來實現互利共贏。其一是在市政府統籌下,成立渝東南旅游管理協調委員會,推倒區域內各區縣行政區劃及管理體制對旅游生態產品開發形成的圍墻,在旅游景區建設及項目開發、旅游線路推介及市場拓展、主題形象宣傳及品牌塑造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實現區域內無障礙旅游,注重景點套餐設計,實現區域內景點旅游一卡通。其二是在此基礎上加強與市內和大武陵山區旅游的融合。同長江三峽、重慶主城、張家界、鳳凰古城、梵凈山等周邊主要旅游區的跨區域聯動,實現資源互惠、客源互流、產品互聯、優勢互補。其三是發揮旅游關聯帶動作用,形成產品集群。實現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有效對接,擴大旅游產業面,延伸旅游產業鏈,形成旅游產品集群。
1.生態工業產品的開發思路。更加突出生態工業在渝東南特色工業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引導工業集群發展和循環發展,加快對現有特色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和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爭創省級或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成渝東南生態工業走廊。
2.生態工業產品的開發路徑。 (1)建設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加快對特色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建設行業類生態工業園區,爭創省級或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立足生態原則和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產業集群,推進工業園區上中下游產業鏈、水電氣熱聯供、基礎設施配套、物流配送服務和生產生活環保生態管理等 “五個一體化”。不僅每家企業要有效處理并利用廢水廢氣,如利用凈化后的廢水澆灌城市濕地公園,經過冷卻循環水系統,將工業廢水循環利用,不再向外排水等。發揮好正陽工業園區PVC一體化項目、石柱工業園區石頭紙項目的生態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開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工程試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2)發展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靜脈產業是通過垃圾的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最終使自然資源退居后備供應源的地位,自然生態系統真正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第一是對垃圾的價值進行發掘。將垃圾處理后轉化為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燃料或發展垃圾發展電等。第二是形成產業共生組合。在工業園區內,不同的工廠要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使得一家工廠的廢氣、廢熱、廢水、廢渣等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推進企業生產內部工藝之間的能源梯級利用和物料循環利用。
(3)進一步提高企業治理污染能力。在企業內部建立污水和廢料循環處理系統,嚴禁企業向河流和土地直排污水,直接傾倒廢料。嚴格實行項目準入制度,從源頭保證企業的生態安全。鞏固錳礦等礦產資源開發中取得的治污成果,建立跨烏江、跨酉水等主要河流的企業流域治理機制。
[1]姚元和.黔江城市峽谷:價值挖掘與作用發揮[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
[2]姚元和.禁止開發區域發展政策的構建與完善——基于武陵山區渝東南片區的調研[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2).
[3]姚元和.渝東南翼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4).
[4]姚元和.渝東南翼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研究——基于重慶市黔江區的實證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