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穎
(吉林動畫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吉林長春130012)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消費已成為世界消費的熱點。這種消費的威力已發展到了足以影響世界產業結構排序的程度,急速發展的中國也不例外。民辦藝術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文化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從奠定基礎期、停滯困難期、恢復振興期、規模擴張期到目前的內涵提升期,民辦藝術本科院校一直以其靈活的辦學機制表現出不錯的發展態勢。然而近年來其在運行及發展過程中,缺乏對自身發展定位的研究,往往無法凝聚核心競爭力以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因而,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要實現穩定生存和良好發展,必須突破既定思路,另辟蹊徑。
重視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內涵發展,積極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是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困境的現實需求,也是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優勢的需求[1]。目前,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存在辦學定位模式趨同、培養目標定位不準、課程體系特色不明、教學模式變化不大、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低、學習評價方法單一、就業質量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問題,往往追求短期效應。而應用技術大學重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注重學校辦學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對接、人才培養規格與工作崗位要求對接。可見,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存在必要性和現實性,符合社會現實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其轉型后的理性模式構建可著力于以下幾個方面。
定位是學校對自身在社會及教育系統中所處位置的選擇與確定,關系到學校的發展方向和辦學特色,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定位準確與否,與其辦學的成敗得失息息相關。準確的學校定位能規范、約束學校的辦學行為,有利于促進學校自我監控和反思,及時糾正辦學實踐中的失誤。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在定位上不能用普通文科或理工學科院校的共性標準代替藝術院校的特殊標準,而要尊重和遵循藝術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特色鮮明、專業特質突出的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當前形勢下最合適的選擇。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科學定位要體現“學校有特色、專業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強優育新理念,集中資源條件,做強優勢專業,跟蹤行業發展[2]。
面對當今白熱化的教育競爭市場,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在明確發展定位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品牌建設,構建特有的品牌理念體系。品牌不但能夠體現學校的知名度,更能增加員工的內在凝聚力。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品牌建設目標要著力于社會認可度高、生源質量好、人才培養質量高、師資水平高等方面,凸顯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特點,從服務面向、辦學類型、學科專業發展、人才培養類型等方面凝練核心理念,從而為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的轉型發展提供指導思想。
隨著經濟方式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高等教育的指導思想亦被定位為“分類指導,特色發展”,加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生源危機漸行漸近,生源競爭日趨激烈,藝術高等教育亦從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因而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要提升憂患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但是目前很多高等教育管理者在轉型中還存在觀念誤區,認為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是降低層次,或是認為與高職高專等同,這些落后甚至錯誤的觀念成為轉型的阻礙。實際上,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仍然是本科層次,與學術型本科院校只是同一層次的不同類型而已。藝術高等教育管理者只有對轉型的層次和類型特征有清楚認識,才能正確引導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順利轉型。
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后,要更加注重應用型藝術人才的培養質量,著力于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為文化軟實力提升做出更大貢獻,從而使自身得到更大活力。轉型后的人才培育機制將以技術領域為導向,強調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不再以傳統本科人才的評價標準衡量應用型藝術人才,而是偏重以必要的本科底蘊、較強的實踐能力、突出的技術特長、較高的職業素養等尺度來評定優劣。此外,轉型后的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要注重培育具有特色的大學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目前,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呈現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亦是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瓶頸所在,例如注重學術評估而忽視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化;“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薄弱;高考招生門檻低,學生素質尚待提高;國際交流互動不足,缺乏深度校企合作;學生應用性和適應性不足等。因而在招生環節,除注重專業考試外,還要適當加強對學生文化課程的考核,把好入學關;在培育環節,應與社會需求銜接,改革傳統“三段式”課程體系,不僅要消除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聯系不緊密的現象,更要注重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共同提升。教學管理要精細化,實現教學過程從“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轉型;在應用環節,著力打造藝術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注重實踐環節和職業素養培育。
藝術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是密切聯系的。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給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而藝術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不適應就業崗位等現象,凸顯出藝術高等教育和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科學技術等外部關系的失調,這種失調將直接波及并作用于藝術高等教育內部。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作出相應變革。因而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轉型不僅僅是調減或增設幾個專業的問題,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調整,而是要形成貼近實際、校企共建的培養環境;構建目標明確、強調應用的課程體系;實施學校主導、多方合作的培養路徑;注重項目載體、做學結合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市場轉化,從而把藝術大學生培養成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的應用技術人才[3]。
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專科層次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已較難適應現實需求,社會迫切需要對更多高層次應用技術人才的培育。然而目前藝術大學生的就業前景并不樂觀,一方面是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許多企業找不到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可見現實需求和大學定位之間存在巨大反差,這要求藝術大學生既要加強理論學習,又要提高應用能力。此外,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在實踐教學上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環節不少,目的不明;學分不少,效果不好”。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后,要在學習過程中合理設置和安排實踐教學模式,突出系統性、全程性、綜合性、創新性,充分利用社會有效教育資源,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國際合作等。更要鼓勵學生參展參賽,參與產業化運作與市場化轉化,使其學習到更多應用型知識和技術技能[4]。
學科專業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整體水平的根本,是一項牽動全局、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工作。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后的學科專業建設,要緊密結合國家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需求,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第一線的需求,以培養“基礎實、知識專、技藝精、功底厚、創新能力強、綜合藝術修養高、具有原創思維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注重教師與企業合作,提高技術開發能力,突出學研產結合在學科專業建設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以專業教學實訓、模擬創業實訓、產業項目實訓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
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要從培養學術型精英人才轉向培養生產實踐型應用人才,從獨立封閉辦學轉向開放合作辦學,從單一的培養目標轉向多樣化的培養目標。轉型后的院校要突出“以教學為主導、以科研為支撐、以產業為導向”的發展方向。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導渠道,對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品格形成起主導作用;科研為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支撐,為師生的研究提供平臺,為產業升級指出方向,將具有學術價值的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學;產業為人才培養提供人才需求和課程設置導向,為教學提供行業師資,為教師提高實踐能力提供培訓,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為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檢驗,為科研提供成果轉化基地[5]。
良性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核心一環。在民辦藝術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大學的過程中,理論型教師無法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部分教師缺乏產業實踐經驗或教學技能,導致其無法把握產業發展動向。因此,培育“雙師型”教師是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攻克的難題。教師要“定期充電”,實現“業界精英熟悉講臺,科班教師熟悉業務”的貫通,打造“精品”文化人才[6]。
對民辦藝術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模式進行研究,是充分發揮藝術高等教育資源優勢的需求。理性構建其發展方式和轉型模式,才能增強民辦藝術本科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推進其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從而保持強有力的發展態勢。
[1]夏建國.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思考[J].高等工程建設研究,2006(6):80-83.
[2]李志平,張阿櫻,李雪.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發展路徑研究[J].教育探索,2013(5):24-26.
[3]張福全.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質特征[J].合肥學院學報,2010(4):53-57.
[4]劉立云.論我國高等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藝術大學的建設[J].音樂探索,2012(3):3-5.
[5]于庚蒲,王春利.“動漫游”類專業學研產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3):142-145.
[6]陸樂.藝術高校創業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1(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