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幡,劉在良
(1.北京城市學院事業發展部,北京100083;2.山東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250014)
長期以來,日本的學前教育都提倡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設定題目、開展保育以促進兒童自發的活動,在實際的保育工作中提倡重視兒童自由自在的游戲,運用符合兒童自然的生活節奏的教育方法。日本的《幼兒園教育要領》和《保育所保育指針》十分重視游戲在孩子成長發育中的作用,強調“游戲作為幼兒的自發的活動,是培養幼兒身心協調發展的基礎的重要的學習”,“以指導幼兒的游戲為中心,綜合完成規定的目標”,明確規定確保兒童充分的游戲是促進兒童主體能動的發展、實現保育目標的必要條件。[1]154-159本文主要探討在日常的保育工作中,保育工作者是如何開展工作、如何指導孩子游戲。
在日本的幼兒園和保育所,一般而言,“保育”一詞替代了“教育”。幼兒園是根據《學校教育法》設置的教育機構。保育所是兒童福祉設施,但與幼兒園一樣開展促進嬰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發育的教育活動。從1876年日本最早的幼兒園創辦以來,與教育相比,“保育”得到了更加廣泛的使用。[2]25
《幼兒園教育要領》和《保育所保育指針》都強調重視孩子的各種感受,要求從“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現”五個領域確保孩子能夠“體驗”、“感受”和“享受”各種各樣的事情。無論哪個方面,都強調“孩子自己去做”,即希望孩子“靠自己的力量成長”,這也是日本學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五個領域的內容都涉及到與游戲相關的一些具體內容,反復強調了游戲的重要性。學前教育機構的工作就是從五個領域指導孩子通過游戲和生活體驗逐步形成生存的基礎,為生存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養成奠定良好的基礎。[3]84-92
《幼兒園教育要領》和《保育所保育指針》規定了五個領域,五個領域不同于小學的教育科目。小學的教育科目根據教科書確定的內容開展教育活動,嬰幼兒時期則不以這樣的形式開展指導。五個領域的目標是為孩子養成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即培養心情、意志和態度等,但不像小學的教育科目一樣細化教育內容。五個領域可以作為觀察孩子發育狀況的窗口。保育工作者應該從五個領域的視點觀察孩子的活動,按照五個領域指導孩子的活動。[4]67-69在此應該特別注意“通過具體的活動進行綜合的指導”,就是說雖然劃分了五個領域,但并不能孤立地開展工作。孩子的活動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一個活動常常能夠包含幾個領域的內容,所以應該進行綜合的指導。
2008年修改的《保育所保育指針》的教育“目標”等部分與《幼兒園教育要領》采用同樣的語言表述,《保育所保育指針》第三章“保育的內容”中的“教育的目標及內容”與《幼兒園教育要領》第二章“目標及內容”的具體方面是一致的,也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現”五個領域。“健康”領域的目標和基本目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精神和身體、培養孩子自身創造健康且安全的生活的能力:開朗舒心地活動,體味充實感;充分活動自己的身體,具有繼續運動的欲望;為健康且安全的生活養成必需的習慣和態度。[5]168-169《保育所保育指針》中“健康”領域的內容共有九項,其關鍵詞分別是:有安定感的生活;活動身體;戶外游戲;各種各樣的活動;生活節奏;獨自穿脫衣服、吃飯、大小便;帶著預想活動;預防治病;行動要具有安全意識。[6]4《幼兒園教育要領》和《保育所保育指針》對“健康”領域的目標、目的和具體內容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孩提時代身體的各種功能快速發展,各功能器官的健全發育需要適當的刺激和營養。剛剛出生的嬰兒在母親身邊形成基本的信賴感,通過自己的身體接觸周圍的人、物和自然并促進腦神經細胞的發育。至于營養方面,從母乳開始,過渡到斷奶食品,然后慢慢地與家人和更多的人一起進行飲食生活。孩子在與母親的信賴關系中成長,帶著好奇心接觸周圍的環境,充分利用身心的各種感覺去探索看到的、接觸到的事物,如知道事物的名稱、模仿周圍人的行動和言語。幼兒時期被稱為跑步的時代,剛剛開始行走的孩子總是努力地向前跑著,其活動能力就是在無數次的重復中得到提高。但是,從1997年近藤等人實施的全國運動能力調查①的結果來看,與十年前的調查結果相比較,所有的項目都在下降。幼兒園和保育所等保育機構應該通過固定的玩具、移動的玩具、游戲、表現游戲等,讓孩子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感受活動身體的樂趣,通過體驗豐富多彩的飲食增強食欲并養成遵守飲食規則的態度,以便更好地增強自己創造健康而安全的生活的能力。[7]44
在幼兒園和保育所,有效運用保育空間、設施設備是很重要的。保育工作者在關注、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也應該加強與孩子家庭的合作。保育工作者應該準確把握孩子的健康狀況,特別是有食物過敏、哮喘等癥狀的孩子。保育工作者應該根據相關的規定,教給孩子設施、玩具等的使用方法和活動方法以及應對地震和火災的方法等,即從平常的訓練開始讓孩子學會危急時刻保護自己的方法。[7]58-59
2008年修訂的《保育所保育指針》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確區分“養護”和“教育”,明確規定“保護生命”和“安定情緒”是“養護”的兩大內容,并規定了四個更加具體的目的和內容,其中進一步強化了“安定情緒”這一內容。[8]3-4因此,保育機構應該保證孩子在情緒安定的狀態下開展相關的活動。
《保育所保育指針》和《幼兒園教育要領》規定“人際關系”領域的目標和具體目的分別是,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養成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享受保育所的生活,體味用自己的力量行動的充實感;以愛心和信賴感親近身邊的人,并加深聯系;養成適應社會生活的習慣和態度。[5]169-170《保育所保育指針》中“人際關系”領域的內容有14項,其關鍵詞分別是:關心周圍的大人和朋友;體味共同生活的喜悅;獨立思考行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積極與朋友來往;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朋友一起活動;圍繞共同的目的,與朋友一起活動;懂得善惡;與不同年齡的朋友來往;遵守決定;愛護共同的玩具和用具;與社區的人交流;關心異文化。[6]5
孩子在與家庭成員和社區中的其他人的交往中生活、成長,作為成長中的“人”不斷發育變化。進入幼兒時期后,以嬰兒時期形成的家庭關系為基礎,孩子的世界開始從家庭向幼兒園或保育所擴展,開始與更多的人交往。但是,由于都市化、核心家庭化、少子化、高齡化等問題,孩子周圍的環境不斷變化,人際關系越來越淡薄。進入保育機構的很多孩子,一般兄弟姊妹人數都不多,與家庭以外其他人及高齡者的交往和共同生活的體驗都不多。根據這樣的現實狀況,幼兒園和保育所等應該更好地為孩子提供更多的與家庭以外的人交往的機會,幫助孩子構筑更加豐富的人際關系,逐步培養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構筑人際關系的基礎的能力。[7]66
《保育所保育指針》和《幼兒園教育要領》規定“環境”領域的目標和具體目的分別是培養孩子對周圍各種環境的好奇心和探求心、將周圍環境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系的能力:愛護周圍的環境、接觸自然,由此關心各種各樣的事物,并對此感興趣;自己主動接觸周圍的環境,享受發現的樂趣,善于思考,并努力將此與自己的生活相聯;在觀察、思考、接觸周圍事物的過程中,豐富對事物的性質、數量和文字的感覺。[5]169-170《保育所保育指針》中“環境”領域的內容共12項,其關鍵詞如:聽、看、觸摸、嗅、品嘗五種感覺;各種各樣的游戲;關注大自然的廣大、美麗和神奇;關心各種各樣的事務的性質和組成;關注季節的變化;將周圍的事情運用到游戲和生活之中;飼養、栽培、生命的尊嚴;愛護物品;用心游戲;關心數量和圖形;關心標識和文字;關注保育所內部和外部的年中行事。[6]6
孩子在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中成長發育。環境包括人、物、自然、社會、時間和空間,即人的環境、物的環境、自然的環境和社會的環境等。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直接接觸周圍的環境,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學會了解事物的性質、處理事情的方法、與人接觸交流的方法等。在現代社會,通過電視和電子游戲等間接的體驗,能夠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因為都市化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居住狀況的變化,導致人們親近自然、關心自然、通過接觸自然而獲得感受等直接體驗的機會不斷減少。另外,核心家庭化、少子化、社區關系淡漠等也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淡漠。在此狀況下,保育內容之中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環境領域”的內容。
在生活和游戲當中,應該給孩子提供一些能夠自主地與周圍的人、物、動植物、四季變化等相聯系的環境。保育工作者需要用心研究對環境布置的種類和數量、場所等,意識到自己就是環境的一個構成部分,應該更好地支持和幫助孩子的成長和活動。[7]76保育工作者應該正確處理接觸園外環境與園內環境的關系,在保育工作中靈活使用并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功能,努力讓孩子增加各種各樣的體驗和經歷[7]102。
《保育所保育指針》和《幼兒園教育要領》規定“語言”領域的目標和具體目的分別是讓孩子養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經歷的和思考的事情、愿意聽對方講話的欲望和態度,培養孩子對語言的感覺和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體驗用語言表達自己心情的樂趣;認真聽他人的講話,表達自己經歷的、思考的事情,體驗語言交流的喜悅;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語言,同時喜歡讀畫冊和聽故事,與保育士及朋友等人心意相通。[5]169-171《保育所保育指針》中“語言”領域的內容有12項,其關鍵詞分別是:應答保育士等人的話語等;捉迷藏游戲、對話;有興趣地聽他人講話、語言交流;用語言表達做過和看到的事情;用語言表達想做的事情和想得到的東西;注意聽,努力讓對方明白自己說的話;使用必要的語言;日常問候;關注語言的樂趣和語言的美;豐富想象和語言;畫冊、故事;文字。[6]7-8
孩子在與周圍人的來往中,學習各種各樣的事情,作為“人”而不斷地成長,慢慢學會溝通交流的方法。在保育機構中,同年齡孩子之間不單單是一起享受生活的喜悅,也會有摩擦和麻煩。在日常的生活中,保育工作者要通過恰當的語言表達來處理孩子之間的關系,通過給孩子讀故事書或連環畫等,將孩子引進想象的世界,使孩子在獲得詞語的同時豐富對語言的感性認識,發展思考能力、創造能力、聽力、集中能力。幼兒時期,孩子開始對文字感興趣。保育工作者應該努力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接觸文字,并不斷提高其對文字的興趣。通過讀寫文字,孩子能夠實際感受自身的成長。孩子在文字學習方面會存在很大的差別,保育工作者應該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恰當地引導孩子對文字的關心和興趣。[7]103-104在保育工作中,要保證孩子享受語言交流的樂趣,重視孩子想表達的心情。不能忽視孩子的舉止和表情,應該傾聽每一個孩子的聲音和話語,與孩子面對面地進行交流,耐心地聽孩子說話,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接受的滿足感、安全感、信賴感。保育工作者日常使用的語言和詞匯是孩子學習的重要對象,所以平時就應該注意使用正確的詞匯和優美的語言。[7]117-118
《保育所保育指針》和《幼兒園教育要領》規定“表現”領域的目標和具體目的,讓孩子通過表現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事情,培養豐富的感性和表現能力,豐富創造性:對各種美好的事物持有豐富的感性;享受表現自己感受和思考的事情的樂趣;在生活中豐富感受,享受豐富多彩的表現。[5]170-171《保育所保育指針》中“表現”領域的內容共十項,分別是:接觸各種各樣的原材料;與保育士等人一起游戲;留意聲音、顏色、形狀、手感、動態、味道、香味等;接觸各種各樣的事情;交流感動的事情;自由地寫什么、做什么;用心游戲;音樂、歌曲、節奏樂器;將自己寫的東西用到游戲中、會裝飾;表演、游戲。[6]8
嬰兒在會說話以前,通過動作和表情表達內心活動。嬰兒逐步萌發有意識的表現欲望,以此為基礎逐步產生表現。幼兒時期的孩子表現內心活動的實際方法包括運用語言和身體功能的表現法,以及運用音樂、繪畫、造型等物品和道具的表現法等。無論是哪種表現方式,通過生活體驗和感受體驗獲得的內心積累越豐富,表現能力就越強。敏感地接受孩子的表現,并幫助孩子豐富表現背后的內心活動,是保育工作者的職責。在孩子的表現活動中,應該重視表現的過程。在表現的過程中,孩子應該是自主的、不受任何約束的。保育工作者應該注意不受技能中心、作品中心、表現中心等一些追求結果的思想的影響。保育工作者應該準確把握孩子的表現欲望,理解孩子所發出的信息,通過交流活動安定孩子的情緒,促進孩子的發育成長,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孩子掌握豐富的表現能力。[7]119-120
孩子積累各種各樣的經驗,與周圍的人共同感受感動、發現、驚奇和喜悅等情感,用身體動作、聲音和表情等來表現活潑的心情。在保育工作中,接受并認可孩子自然的表現是最重要的。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不斷地豐富自己、活潑地表現自己的心情都會不斷地增強,這一類心情又會成為促進孩子更好地進行表現的能量。保育工作者應該理解孩子的這些表現技術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應該經常思考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并給孩子以恰當的支持,幫助孩子開展更加豐富的表現活動。保育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孩子在生活和游戲當中產生的表現活動。[7]139
如上所述,相關規定根據五個領域明確了保育內容以及孩子的發育、學習與保育工作者的關系等問題。從不同的視角對復雜的保育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可以給保育計劃的制定工作提供參考。在此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保育內容不能按照五個領域進行嚴格的劃分。實際上,孩子的每一個活動中常常包含了幾個領域的內容。對保育工作而言,制定指導計劃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是總能夠按照保育計劃順利地開展保育工作。因為,應該根據當天孩子的實際狀況靈活變動。保育工作者應構筑恰當的環境來幫助孩子,以便孩子能夠自主地、主體地開展活動。[7]140所以,盡管保育內容大體劃分為五個領域,但這只不過是從整理保育內容、促進孩子發育的視點而劃分的。保育工作應該從多方面展開,保育內容實際上是難以按照五個領域嚴格劃分的。孩子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成長發育并進行學習,不能夠局限于某個領域。[6]3-4
總而言之,《幼兒園教育要領》和《保育所保育指針》規定了五個領域,要求幼兒園和保育所等按照五個領域開展保育工作、指導孩子的具體活動。從五個領域對復雜的保育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可以為教育和保育課程的制定提供參考。同時,五個領域對于指導孩子的游戲,以及分析和評價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況,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幫助。[8]1-16但是,保育機構并不能像小學一樣按照具體的科目指導孩子,不能將五個領域分割開來指導孩子的活動。同時,在日常的保育工作中,保育課程和保育指導計劃之間的連續性,也應該高度重視。[9]11-14因此,保育工作應該符合孩子跨領域的、不斷重復的具體游戲和基本生活。
保育工作應該符合嬰幼兒的發育特征,具有自身的特點。首先,應該符合嬰幼兒時期孩子的生活。保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孩子的發育狀況作相關的安排,重視孩子的自由游戲,讓孩子對自己不知道的世界產生興趣,并享受豐富多彩的游戲的樂趣。為此,保育工作者應該創造豐富多彩的環境,讓孩子產生“想做”的心情,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幼兒園教育要領》等明確了五個領域及其目標、目的和內容,但是并沒有規定具體的活動內容。各地區及各地區幼兒園的狀況不同,保育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差別,監護人的要求也不同。保育工作者可以靈活多樣地開展保育工作,開展符合孩子的保育內容。如果不符合的話,孩子就會失去興趣,或有被強迫的感覺。保育工作者只有根據孩子的狀況不斷調整保育內容和保育方法,才能夠開展豐富多彩的保育工作。對每個孩子而言,活動身體的愉悅、使用各種各樣的材料的經驗、接觸自然的感受、自我表現的樂趣、豐富人際來往的經歷等都是很重要的。為了順利進行豐富多彩的保育內容,保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孩子的狀況做指導計劃。[4]73-76
其次,保育工作應該重視孩子的“主體性”和“自發性”。保育的原則之一是為孩子創造能夠主動、自發地活動的環境。保育工作就是應該保證孩子總是有“想做做看”的心情。通過游戲進行指導,并不是完全放任孩子,也不是保育工作者和孩子在一起簡單地游戲。保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孩子游戲的狀況,根據季節和年中行事等引導孩子開始新的游戲或是讓孩子更加有興趣地進行游戲。應該注意的是,保育工作沒有固定的模式,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孩子、如何對待游戲。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說不定就會有意外的收獲。對保育工作者而言,應該具備積極的態度,謙虛地向孩子學習。[4]76-80總之,保育工作應該符合孩子的特性和生活,重視孩子的“主體性”和“自發性”,并為此布置環境、創造條件。[10]111-116
如上所述,在日本的學前教育工作中,保育工作者在開展保育工作、指導孩子做游戲時主要堅持以下幾條:首先,“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表現”五個領域的目標是為孩子生存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即培養心情、意志和態度等。第二,五個領域不同于小學的教育科目。小學教育按照算數和語文等科目,根據教科書規定的內容開展教育活動。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而言,不能以這樣的形式開展工作,不能像小學的教育科目一樣細化教育內容。第三,保育工作者應該從五個領域的視點觀察孩子的游戲活動,并按照五個領域來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游戲等活動,“通過具體的活動進行綜合的指導”。盡管劃分了五個領域,但并不能孤立分割地開展工作。第四,保育工作者應該努力開展符合孩子生活的工作,保證孩子在充分發揮“主體性”和“自發性”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游戲和生活。
[注 釋]
①對全國范圍內幼兒園和保育園的4~6歲的孩子,約13000人進行調查。
[1]王幡.論日本保育思想的形成、發展及其現狀[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
[2]小田豊,神長美津子,森真理共.改訂保育原理―子どもと共にある學びの育み―[M].東京:光生館,2013.
[3]王幡.論日本學前教育中的“五個領域”[J].外國教育研究,2014(1).
[4]森上史朗他.最新保育講座1保育原理[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9.
[5]広岡義之.新しい教育原理[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1.
[6]庭野晃子.教科書に掲載された「保育課程」における5領域の分析と評価[J].靜岡県立大學短期大學部研究紀要,2012(26).
[7]無藤隆他.保育の実踐·原理·內容――寫真でよみとく保育――[M].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
[8]尾花雄路.N保育園における保育課程(3歳以上児)の作成―― 保育所保育指針(平成20年)に沿って――[J].福岡女子短大紀要,2010.
[9]庭野晃子.「保育課程」と各種「指導計畫」の連続性に関する一考察―保育所保育指針(2008)に対応した教科書分析Ⅱ[J].靜岡県立大學短期大學部研究紀要:25-W號-6,2011.
[10]王幡.日本學前教育中的教師角色與地位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