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俠,范立彬
(1.長春師范大學 初等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31;2.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國家教育部在2012年下發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其中在教師應該秉持的基本理念中規定了師德為先的要求,具體表述如下:“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1]由此,社會輿論對合格幼兒師資力量培養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對教師職業道德提出質疑。
教師的職業道德對人才培養的成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時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2]教師的職業道德與修養是制約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是提高教師質量的關鍵。[3]師德建設是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源頭性工程,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品行教風對學生的品德素養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能有好的教育。人的道德品質是在后天環境的教育和影響下形成的。孩子最開始接受的教育是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幼兒教師承擔著幼兒成長的啟蒙作用,對于幼兒的心智生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幼兒園教師是履行幼兒園教育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1]。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生活中需要悉心照料、學習中需要耐心輔導的稚嫩兒童,他們的身心發展還極其不完善,情感還極為脆弱。幼兒接觸社會的初始之地是幼兒園,幼兒身上所具有的較強的向師性凸顯了幼兒教師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幼教工作者的言行品性會在幼兒的心靈中留下濃重的印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切實認識到師德的啟蒙意義,以良好的師風熏陶學生,以高尚的師德感染學生。幼兒教師工作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職業道德規范的特殊性[4]。
學前教育是影響人一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學前教師是影響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5]。如今,我國幼教人員嚴重不足,幼教機構極為匱乏。很多民辦園所隨著市場的需求而不斷出現,其所聘用的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在公辦幼兒園中的幼教人員執教素質也不能得到充分的確保。筆者認為現今幼兒教育中的從教人員職業道德素養低下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其一,敬業意識的淡漠。敬業是對良知的尊重,是教師在工作中流露出的優秀品德和人格。敬業的人會專心致志于本職工作,在工作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6]。如今,社會中很多入職人員看重的是獲得一份具有保障的穩定性工作,在意的是工作中的福利所得。在這種現實主義的利益誘導下,從教人員很難把自己的真心和責任心付諸于教育實踐之中。另外,社會保障體系的乏弱無法確保從教人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落實教師績效工資的力度不強、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得不到完善等問題都影響到從教人員對于工作的投入熱情。
其二,教師資格準入門檻過低。我國教師資格認定中對申請者的身份、學歷、認定機構、申請材料、考試、面試等方面作了規定,但存在著認定內容籠統和寬泛、不易操作、不完整的弊端。[5]教育考核更加看重執教者的執教業務能力,未對從教人員道德素養進行嚴格把關。教育事業是關乎民族興盛的大業,合格的從教人員除了應具備必要的業務技能之外,還要進行額外的情感投入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幼兒教師的職業在教育行業有其特殊性,他們教育的主體是學齡前兒童,幼教人員必須耐心、細心地對待孩童。目前,很多幼教從業人員都是中專畢業生,剛剛脫離父母護翼的他們很難學會如何去愛護、遷就他人。《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規定幼兒教師應該尊重幼兒權益,以幼兒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保障幼兒快樂、健康地成長。教師資格的準入門檻對從教人員的思想、情感要求有所規約,但沒有檢驗的手段,導致入職人員情感的不成熟、不穩定。
其三,沉重的社會輿論導向責任。教師一向被認為是一切美好品質的化身和可以仿效的榜樣,長久以來人們形成的對教師的理想形象是:在講臺上默默耕耘,在深夜里認真備課,遠離世俗喧囂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7]頂著多重光環的從教人員感到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辱沒社會對教師的期許、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學生對教師的愛戴,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多倍的辛勞來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學使命,幼教人員的看護責任和啟蒙教育任務尤為繁重。教師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常態人群,他們也有情緒低落、難以自控之時,但社會輿論使幼教人員很難像平常人一樣展露真我性情,其負面心理和情緒很難找到適當的宣泄口,從而使他們產生抗逆心理,把不良情緒帶到幼教工作中,嚴重影響到工作的質量。
《學前教育“國十條”》中指出,“必須堅持科學育兒,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加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熱愛兒童、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幼兒園教師隊伍”[1]。由此可見,愛幼兒、愛職業應該是幼教人員始終遵奉的信條。
1989年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規定了兒童教育的普遍法律標準:“保護兒童免遭忽視、虐待和剝削,并保障其擁有基本人權,包括生存、發展和充分參與社會、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們個人成長與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動的權利。”[8]
今天的兒童就是明日的公民,他們的發展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先決條件。可見,從業幼教人員的質量保障尤為重要。培養幼教師資的職業道德應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優化職前幼教人員的培養機制。教育師資培養單位應該重視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加強學前教育學科和專業建設,完善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方案,科學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積極培養執教人員的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宣講幼兒保教工作的意義,熱愛學前教育事業。除此之外,培養單位還應該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從教人員在任職之前頻繁接觸兒童,延長其見習期,讓即將步入教育陣地的人員充分認識到從業特點,慎重考慮未來的職業選擇。國家教育機構應該在從教人員的見習期結束后為他們提供人員分流政策,即為那些在實踐教學中發現自身不適合從事幼教工作的人員提供另外的進修選擇,通過高級別的學術學習加強其他專業知識的獲得,從而拓寬從事教育行業人員的職業出路,而不是把那些帶有怨氣、無法全身心投入育幼事業的人員束縛在這一領域。
其二,加強幼教人員的兒童生理學和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幼教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年幼兒童,作為施加教育的主體,教師必須對他們所培育對象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策略與方法。幼教人員要了解幼兒發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與適宜的對策,了解有特殊需要的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策略與方法。對兒童的行為差異和表現出的個體差異具有較強的容忍度,通過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武裝提升自身的秉性修養,增強對兒童教育的耐心。堅持把“愛與責任”的教育作為主線貫穿在師德師風建設活動中,不斷增強責任意識,樹立新型的師德觀和育人觀。”[9]注重培養幼教人員的大愛與責任感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作用巨大,而這一認識的形成離不開幼教人員對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
其三,增強幼教人員的職業認同感。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是指幼兒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內心中認為它有價值、有意義,并能夠從中找到樂趣。可以這樣說,職業認同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前提與基礎,是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起點[10]。師范院校在培養幼教人員時,應該以各種手段和方法幫助未來的師資人員對幼師職業形成全面的認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學校除了通過課堂教學來樹立學生的職業信念之外,還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成功企業,或邀請當地的成功人士到校開座談會,通過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勵志故事激發學生對生活的認真態度和對事業求索的不懈努力,培養學生把職業與事業融為一體的認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的幼教崗位中有所堅持、有所發展,激發出愛崗敬業、勇于奉獻的精神,最終成為合格的執教人員。
其四,提高并落實幼教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幼教人員安守崗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申明了政府職責: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切實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依法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如今,幼兒教師的職業地位有待提升。國家應該加大對于教育師資培養的投入,不僅要關注他們的業務成長,也要關懷他們生活中的物質需求,落實幼教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需求的保障,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育人才的事業中來。
其五,重視教師的心理需要,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學校的領導者和學生的家長應該適時地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不該一味地對教師的教育觀和教學加以指責,不該把兒童成長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歸因于教師教育的不利。幼教人員的職業成熟需要有健康的職業環境,以激發其積極樂觀的心理因素、推動其教學創新。學校教師只有保持舒暢的心情,才能對學校產生感情,才能理解并接受學校領導的教育政策和引導。可以說,只有把師德教育建立在情感互諒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最佳效果。若學校領導對教師的要求遠多于尊重,指責遠大于幫助,埋怨遠超于支持,教師會喪失對工作的進取心。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家庭對學校、對教師過分倚重,給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為此,師德建設要體現人文關懷,幫助教師排解過重的心理壓力,使教師精神愉悅。”[7]對于幼兒教師師德素質的培養必須樹立教師的主體地位,尊重教師的心理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描述發展任務時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幼教工作應該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地成長。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幼教工作的核心作用不可忽視,對幼教工作者的培養尤其是職業道德的培養更不容疏忽。師德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是事關提高學生素質乃至民族素質的重大工程。為確保我國幼教事業朝向健康、充滿活力的方向發展,我國的教育體制應該充分發揮引領和導向作用,嚴把幼教人員的行業準入;切實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謹記“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的信條,重視教師的心理疏導;指導全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堅定從教人員的職業信念。
[1]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組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51,11.
[2]馬建宏.與時俱進大力推進師德建設[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152.
[3]胡鳳和.園本教研注重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與修養[J].職業技術,2011(10):94.
[4]劉彥華.幼兒教師與公民道德建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85.
[5]張立新.學前教師資格準入制度的問題與建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143,145.
[6]楊志杰.新時期師德建設之我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21.
[7]王小梅.以人為本推進新時期師德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9,30.
[8]世界兒童首腦會議.執行九十年代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行動計劃[R].紐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1991.
[9]劉暢.與學生共同成長:師德建設新嘗試[J].中國教育學刊,2007(9):12.
[10]王玉芳.也談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對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