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君
(溫州城市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生態美學之規約
——論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生態城市美育觀的培植
吳佩君
(溫州城市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當前,伴隨城鎮化建設所產生的各種生態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士開始關注如何實現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過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的生態美學觀點由此產生并得到重視,這是生態美學的新規約,也是當代美學適應現實發展的重要表現。本文通過分析當代人類居處的生態訴求,解讀生態美學對城市生態學的發展意義;并結合我國開展新型城鎮化的實踐,探討城市生態美育觀的現實意義。
生態美學;新型城鎮化;生態美育
城市作為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也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城市的審美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要求,適應這一要求的生態美學應運而生。人與自然的審美狀態及和諧狀態是城市生態美學研究的重點,這要求政府在規劃城市建設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滿足人類的基本生產生活需求,還要為人類精神審美提供保證。城市生態美育觀正符合城市化進程中的審美建設要求。自2013年國家提出新型城鎮化理念以來,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從生態美學角度來探討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
(一)生態美學、生態美育及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生態美學作為一門以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為研究對象的新型學科,是一種集自然、倫理、文化等各種美學性能于一身的美學,因而也是具有某種基礎學科性質的美學。生態美學的發展主要有兩個側重面,一個是對人類生存狀態進行哲學美學的思考,另一個則是對人類生態環境進行經驗美學的探討。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當代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另外,生態美學特性突出,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與介入性。其原因有二:首先,生態美學需要不斷發展理論研究,并將其介入到現實中;其次,它在注重自然環境發展變化的同時也要關注人類社會,對人類生產生活各方面進行正確的審美引導。
生態美育是融合了生態原則與審美實踐,以提高生態審美能力為目的的教育。生態美育集生態學、美學與教育學為一體,通過各種形式的生態美觀念的熏陶,激發人們的生態審美意識。生態美育的內涵豐富,主要可以歸納為三方面:以生態原則為基礎的審美教育;以生態審美為導向的精神教育;以生態審美為存在方式的環境教育。生態美育的開展對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生存環境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汪清泉,它不僅能夠提高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更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新型城鎮化的改革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核心;第二是加強戶籍、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行政體制、金融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是進行創新發展。城鎮化不是先進城人的城鎮化,而應是全體人民的城鎮化。國家應打破城鄉二元體系結構,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保障房建設及棚戶區改造建設,使13億人民分享城鎮化成果;第四是大膽運用新方式,把生態文明和城鎮化發展結合起來;第五是實現工業化、信息化、農業化、現代化協調推進;第六是和國家的主題功能區戰略相協調。
(二)傳統生態美學及美育觀的發展困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美學領域十分關注生態美學這一美學新理論。人類對大自然的不斷索取,導致環境被破環得難以修復,人類意識到自身已將生存環境與精神家園毀壞殆盡。生態美學主張以自然為核心,認為人類進行實踐活動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迫害,所以在介入實踐時它主張制約人類的活動。這勢必遭受利益既得者的阻滯,導致生態美學及美育觀在實踐過程中遭遇獨特的困境。我國目前的生態美學理論基本只是單純地講述生態問題,并未付諸實踐,因此尚處于初級階段。
(三)生態美學對城市生態學的發展意義
城市的生態美要求人文環境與生態環境能夠和諧共存。首先,城市的生態化要契合生態美學的基本理念。這需要人們樹立生態意識,積極保護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使城市生活回歸自然。其次,城市的生態化要關注與人性化的一致性。生態審美不僅要關注環境的發展,也要關注人類與環境的互動、協調及統一,而城市生態化可以滿足人性對環境的審美要求和期待。再次,城市生態化賦予了城市積極的內涵。城市通過生態化發展,可以使民眾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感到滿意,從而更好地加入到優化城市環境的行列中來。
(一)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要求、特點及基本內容
城市生態美育觀作為生態美學的延伸,體現了與普通美學觀的不同,它是一種功能主義美學。我們在進行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時,需要遵守城市生態美學的一些基本原則。
生態平衡原則。人類生活在生態系統內,只有這個系統維持平衡,人類才能正常地進行生活生產。生態平衡作為一種美,只有在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達到平衡時才能得到體現,才能被人類欣賞到。
無污染原則。污染的不斷擴大是人類在過去時間里對環境造成的最大傷害。在生產生活時不留下污染,是生態平衡對人類的要求。但目前由于經濟發展過快、生產技術不夠完美,人類很難保證生產活動后不讓環境受到污染。
環境美觀原則。城市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美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絕佳境界。環境的美觀不僅體現在單純的物質層面,更體現在人類的精神層面。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是城市生態環境美觀不可或缺的靈魂。
包容原則。人類一直以來都認為自身是自然的主宰,理所應當凌駕于自然之上,因此在發展過程中無視自然界的規律,破壞了環境。而包容原則要求人類在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環境,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自然。人類的生存環境應當與自然環境成為一個整體,兩者必須和諧共存,否則人類終將因自私受到懲罰。
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首先,將生態美具象化,通過具體的城市環境美化形象打動居民,使其從心底產生對環境的珍惜、保護之情,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其次,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具有情感性,它通過植入生態美的形象陶冶人們的情感,引發人們對生態美的重視及共鳴。最后,它具有實踐意義。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需要注重審美實踐,通過生態環境美觀的具象,使人們對生態美充滿向往,并付諸實際行動,以打造美好的生態城市。
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主要包括理論學習、引導生態審美生活、加強宣傳生態美的力度等內容。理論學習使得人們能夠掌握基本的生態美欣賞能力,這是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基礎條件。不美的生活方式將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人類應該尋找一種綠色和諧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共存。生態審美的生活方式找到了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定位,必將成為人與社會以及自然協調統一發展的美好道路。生態美育觀也需要相關部門與單位的大力宣傳,這樣才能使生態審美觀念深入人心,順利地開展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
(二)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構建難點及可行路徑
近年來,生態美學與城市生態學的研究發展越來越快。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此進行了各種研討,然而由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開展的時間不長,因此關于這方面的生態美學研究比較少,這十分不利于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構建。我國既往的生態城市規劃與評價研究注重探討生態城市構建的“控制性”內容(如生態安全、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等方面),很少提及“引導性”內容(如生態環境、生活環境等方面),反映出了政府及民眾對城市中“美”的問題重視不夠,這也成為制約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一大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現階段全民的生態意識淡薄,過度消費與鋪張浪費的觀念根深蒂固,對自然規律缺乏認識,這也是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過程中的一個困難。
這些構建難點的存在,批判地肯定了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的可行性。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主要有以下幾個路徑。
第一是樹立生態環境美的意識。生態環境美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即兩者內在美相結合。我國是發展中大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這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大于回報。我們必須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重建生態平衡,使生態環境美的觀念深入人心,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意識。
第二是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需要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作為鋪墊。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夠感染人們,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創造良好的城市環境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應該在城市中擴大綠化范圍,將更多自然景色帶到城市中,改善城市的環境;其次是將自然環境與人工自然環境進行合理規劃與融合,這要求人們在對城市進行景觀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城市本身自然環境的特性,因地制宜,合理改造。
第三是加強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宣傳與普及。政府與相關部門可通過定期進行生態美學美育的理論教育,讓人們對生態環境審美觀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定期下發生態美學的宣傳手冊或在公共平臺發布生態美學的有關消息,使人們更加理解生態美;也可制定相關政策,規定城市發展時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與合理利用。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與新型城鎮化理念的提出,許多城市開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成都素有“天府”之美譽,自古以來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因此,成都把握住了西部大開發及全國統籌城鄉發展試點等機遇,提出了創建“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發展戰略,通過多年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探索,積累了不少實施經驗。雖然在具體建設中并非一帆風順,但是從目前的發展勢頭不難看出,成都終將成功實現新型城鎮化,也將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榜樣城市。
除此之外,青島萊西市近年來始終堅持以推進城鎮化為總抓手,把加快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擺上提升城鎮化質量的突出位置,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并不斷接近“打造宜居幸福新萊西”這一最終目標。
從上述實踐中不難看出,城市生態美學美育觀把生態美的理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擯棄了傳統城鎮化忽視人與自然平衡的弊端,更加注重生態環境與生活環境的發展。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載體,亦是人類社會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新四化”的主要部分,是新階段社會形態發展的重要方面。城市生態美育觀的培植不僅是對城市美的深化,亦是對生態美學的細化與發展。反之,生態美學對城市生態學也具有發展意義:首先,城市的生態化符合生態美學的基本理念;其次,城市的生態化符合生態美學中對人性的觀照;再次,城市的生態化不僅僅是對城市景觀的凈化、優化與美化,更是讓美感融入城市生活。從美學的角度看,城市生態美育觀使人類樹立起生態環境美的觀念,重視城市生態建設,為新型城鎮化提供了“美”的觀念,更好地進行城市建設與發展。
城市生態美育觀培植對我國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盡管政府在城市生態美育觀的構建中存在難點,但可以通過樹立城市生態環境美的觀念、創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與加強生態美育觀的宣傳與普及等方式進行解決。一個擁有生態美育觀的城市才能夠在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利用自然,使人類居住環境與生態環境達到平衡,從而順利實現新型城鎮化。
[1]李景隆.論生態美育及其現實意義[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2]張超,鄭立群.當代美育的實踐困境及生態美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13(13).
[3]趙志敏.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探索[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4
[4]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5]岳文海.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6]林清涼.2011-2012年中國美育研究述評[J].美育學刊,2013(6).
2014-10-29
溫州市哲社規劃項目“生態美學之規約——論新型城鎮化下生態城市美育觀的培植”(14wsk271)。
吳佩君 (1977- ),女,浙江溫州人,溫州城市大學講師,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
B834
A
2095-7602(2015)03-0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