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冶
(沈陽音樂學院聲樂教育系,遼寧沈陽110000)
20世紀早期對我國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而又特殊的時代。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被徹底推翻,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制國家建立起來,隨之而來的是我國整個社會體系的巨大變革。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全面沖擊和影響,無論是文學、藝術、戲劇還是音樂方面,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變革。對我國的音樂藝術而言,“西學東漸”與其說是一次文化浪潮,不如說是一次文化融合、發展和進步的過程。在這次融合過程中,我國真正具有現代意義及較強專業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的藝術歌曲也應運而生。
藝術歌曲是一種極具人文性的綜合性音樂藝術體裁,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成熟完善的藝術形態。它的誕生和發展是當時歐洲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而其于20世紀早期在我國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同樣源自我國當時社會文化的變革。藝術歌曲作為一種極富人文性、綜合性的音樂表現形式,能夠最為直接地反映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個性特征與精神狀態。20世紀早期我國社會的巨大變革、發展、進步甚至是動蕩都能夠直接地反映在那個時代的藝術歌曲中,使我國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藝術顯得尤為絢爛多姿,具有極強的人文內涵與藝術魅力,迄今為止仍堪稱我國藝術歌曲發展史中的巔峰時期。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這一時期我國藝術歌曲的真正精髓和要義,厘清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為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找到良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與道路,就必須站在歷史、社會、文化的高度和視角去審視、研究這一時期我國藝術歌曲的藝術風格。
民國時期,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東西方文明在這一浪潮中開始不斷地融合。如傳統京劇劇目《定軍山》被拍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人們在繼續光顧傳統的酒樓茶肆時也開始光顧新式的酒店、夜總會;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深厚傳統國畫基礎的美術人才在政府的資助下出國留學,為我國的美術注入了現代藝術的血液,從而極大地提升了表現力;著名戲劇學家齊如山用現代戲劇理念對京劇的改良;甚至是人們的衣著穿戴、生活習慣也都表現出一種鮮明的、極具魅力的時代風情與特征。這并不是說當時的我國社會和民族文化藝術進入了“虛無”的狀態或已經“全盤西化”。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面對這種前所未有的沖擊時首先并沒有將其拒于千里之外,而是虛心地了解并逐步接受,這是自信與勇氣的體現;同時,這種接受是真誠的,它反映出當時在國家的變革、發展和進步階段國人的自省、奮發、圖強的思想和情感狀態,體現出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但這一時代的文化風格最可貴之處恰恰在于這種接受和融合是完全以自身的進步、發展和完善為出發點的,并不是要盲從于某種文明、某種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我國的文化藝術精英們始終堅持和秉承“以我為主”“為我所取、為我所用”的原則,在保持自身特質與風格的基礎上用西洋文化來補充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這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的必然體現,也說明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并不是封閉的、自我的,而是開放的、包容的、兼收并蓄的,具有極強的可持續發展性,而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命力強大根源之所在。
藝術歌曲作為當時出現在我國的一種全新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這種時代風格和特征無疑體現得更加鮮明和具體。當時我國一大批文化學者和音樂家以古典詩詞為創作基礎和藝術源泉,同時大膽地運用歐洲浪漫主義的音樂理念和音樂創作方式來詮釋和表現中國古典詩詞。事實證明,我國的古典詩詞和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在藝術歌曲這一特定的音樂體裁中做到了完美的兼容。例如青主根據宋代偉大文學家蘇軾詞作所創作的“我國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及根據宋代詞人李之儀詞作創作的藝術歌曲《我住長江頭》既是我國藝術歌曲的開篇之作,也是最優秀、最經典之作。從音樂創作的層面來看,這兩首作品完全符合歐洲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音樂創作手法、音樂形式、音樂結構和音樂特征;而從歌詞的角度看,這兩首作品充分展現了我國古典詩詞的韻味。雖然作曲家創作的手法是西洋化的,但其創作思維不可避免地受到傳統詩詞的直接影響,現代作曲手法與我國詩詞音律的完美結合使得這些作品成為永恒的經典。
藝術歌曲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標志性音樂體裁,而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的產生和形成則與當時歐洲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聯。歐洲浪漫主義藝術風格是在歐洲“啟蒙思想”和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風潮的巨大影響下應運而生的,它源自人們思想的覺醒和對自由民主思想的追求。同樣,民國時期的中國正處在這樣一個時期。在神州大地上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帝制被徹底推翻,人們對自由民主的社會環境的熱情和渴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種社會風潮必然孕育出人們極具理想化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果說19世紀是歐洲音樂的浪漫主義時期的話,那么20世紀早期就是我國音樂的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作為一種獨立的音樂體裁,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必然產物和代表性藝術符號,因此這一時期我國的藝術歌曲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情懷。
德國與奧地利的藝術歌曲嚴謹、規范、理性,具有極強的哲學思辨性與理性思維特征,而法國藝術歌曲典雅、唯美、朦朧、抒情而又不失理智,這既是各自民族性格的直接、鮮明體現,同時也是其最核心的藝術魅力與價值之所在。這一時期我國的藝術歌曲在民族性的彰顯和表現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顯得更加鮮明和強烈。
清朝后期,我國社會各階層人民飽受西方列強的凌辱。清政府被推翻以后,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榮譽感及愛國情懷被極大地激發出來。社會文化精英階層的情緒尤為激烈,他們迫切地希望通過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來證明自己,希望藉此真正喚起同胞的民族自信心,使中華民族真正得到復興。
這一時期我國的藝術歌曲作品雖然在具體音樂形式、結構和創作手法上完全是現代的、西方式的,但很多作品在具體的音樂細節、音樂元素、音樂審美特質上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調式的選用、民族民間音樂的音樂主題以及音樂意境的營造等都可以說是完全中國式的。我國的文學創作講究含蓄、空靈、寫意之美,詩詞創作開頭一般不會直接點出主題,而是內斂、含蓄地透漏一些信息,然后逐步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最后才真正揭示和闡明主題。我國的音樂家也大多具有這樣的思維,因此我國的藝術歌曲在創作中更加注重意境的渲染,寫作方法更具有抽象化的藝術特征與審美特質,這一點在我國很多藝術歌曲作品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如《玫瑰三愿》《春游》《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等。
我國藝術歌曲早期的成功是當時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成功的經驗和理念值得我們總結、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著眼于未來,使我國的藝術歌曲在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繼續進步和發展,取得新的成就。
[1]劉再生.西方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2]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3]錢仁康.中國音樂欣賞叢書·總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