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旋,毛廷貴
(1.2.梧州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紀念蒼梧先賢牟子確立梧州佛城地位
——“紀念牟子誕辰千年暨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地位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李凱旋1,毛廷貴2
(1.2.梧州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2014年11月18日上午,“紀念牟子誕辰千年暨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地位學術研討會”在梧州學院召開。會議由梧州學院主辦,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和廣西社會科學雜志社協辦。此次研討會以“梧州:嶺南古代佛城地位”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位專家、學者充分發掘了梧州作為古代嶺南佛城的人物、史跡與證據,論證并確立梧州作為“古代嶺南佛城”的地位。這是首次公開在牟子故鄉(梧州)紀念梧州先賢——牟子,并探討和論證梧州作為古代佛城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廣東云浮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陳小娟,梧州市政協副主席梁華、梧州學院黨委書記唐耀華教授,梧州學院副校長程道品教授,廣西佛教協會會長釋成清,廣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黃偉宗教授,原廣西區黨委宣傳部部長李俊康研究員,廣西社會科學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梁培林等領導同志也參加了會議并發言。大會開幕式由梧州學院副校長程道品教授主持,梧州學院黨委書記唐耀華教授致辭。
唐耀華教授首先向出席研討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最誠摯的感謝。他指出,本次會議是梧州學院憑借“珠江—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契機,根據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時代需求,依托本土文化資源,開展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學術研究活動。本次研討會圍繞“梧州:嶺南古代佛城地位”為主題展開,首次公開紀念佛學界有著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梧州先賢牟子,將對提升梧州市的整體文化品位、打造“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為兩廣地方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他還希望與會專家、學者能借助本次研討會充分挖掘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梧州打造“珠江—西江佛禪文化帶”的特色宗教文化旅游獻言獻策。梧州市政協副主席梁華發表講話: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此次研討會,研討會深入探討論證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的地位,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提高梧州市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兩廣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互動都將產生深遠的歷史意義。廣西佛教協會會長釋成清也在開幕式上做了發言。他認為梧州蘊含著深厚的佛教文化資源,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曾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希望大家多利用地方資源優勢學習佛教文化,為社會服務,將佛學發揚光大。
研討會發言分上午下午兩場,從各位與會嘉賓的發言和提交的會議論文來看,圍繞“梧州:嶺南古代佛城地位”主要從牟子及其《理惑論》研究、佛教在梧州傳播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兩廣共建“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三個方面展開論證。
牟子及其《理惑論》的研究由來已久,并且在牟子的身世和《理惑論》的真偽問題上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南京大學楊維中教授在撰寫《論<理惑論>的作者及其內容、價值》一文的基礎上從學術史演變的角度指出,牟子及《理惑論》的真實性本身沒問題,之所以受到民國以來的諸多學者的懷疑甚至否定,原因在于肇始于20世紀初流行于學術界的疑古思潮,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牟子研究上才逐漸走出“疑”的藩籬,轉向以湯用彤先生為代表的“不疑”。《理惑論》是佛教傳入中國早期較為成熟的佛學理論著作,后世材料多數由此而來,逆推證明其偽是難以成立的。經過仔細考辨,楊教授得出結論:牟子其人是真實存在的,堪稱為佛學早期中國化的集大成者,牟子崇尚佛教,但他并非佛教徒,而是以儒家為本位,站在道家立場上,融匯佛學的一位居士。他認為目前學界對牟子及其《理惑論》的研究力度遠遠不夠,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加大研究力度,使得牟子在中國思想史的編篡上能以一章而非一筆帶過的形式出現。
梧州學院黨委書記唐耀華教授站在中西文化對話交流的高度將牟子視為“域外思想‘中國化’第一人”。在論文《域外思想‘中國化’第一人——牟子》中指明,在牟子撰寫《理惑論》之前,古代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模式以本土思想文化內部的碰撞交流為主,直到漢代佛教的傳入,外來文化才與本土文化產生交集。牟子正是在域外思想第一次進入華夏受到本土思想排斥和抵制的關鍵時刻,撰寫《理惑論》,融合本土思想文化資源,以中國人容易理解接受的語言表達方式,巧妙而系統地解決了佛教傳播過程中與中國本土儒家思想長期積累的問題和矛盾,初步實現了儒、佛、道三教的圓融會通和佛教思想的中國化,從而奠定了牟子作為古代中國域外思想中國化第一人的重要地位。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李勤合教授的《從牟子到慧遠:早期中國佛教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姚南強教授的《從牟子到契嵩——論三教相爭和三教融合》均從佛教思想演變的角度,通過與牟子有著思想關聯的慧遠、契嵩的對比,分析了牟子《理惑論》所闡發的佛教思想與儒道思想由對立走向融合的過程。以牟子為起點,慧遠和契嵩在闡釋三教關系上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揚了牟子“和而不同,圓融會通”的思想立場。梧州學院毛廷貴副教授、唐峰陵副教授的《牟子儒佛道三教圓融思想研究》則進一步明確牟子開創處理三教關系的思維方法即“三教圓融”,他們認為牟子以對中國儒家理論和老莊之學的深刻認識,創造性地將佛教理論融入中國儒道理論之中,從而成為在中國和世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儒道佛圓融的第一人。廣州元韜管理咨詢公司錢耕深、劉明沭的《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牟子的多元文化與佛學思想的現代意義》抓住牟子佛學思想多元文化兼容的特點,通過將“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的牟子思想應用于公司管理取得成功的案例,論證牟子思想所有的獨特的現實意義。
欽州學院學報編輯部的侯艷博士則對《理惑論》作者的名字從音韻學的視角提出自己的新見。她的《牟子<理惑論>作者新探》一文認為《理惑論》的作者是托名“牟子”的蒼梧籍隱士,牟子這個名字是“某子”的同音假借,是為了維護佛教而作,目的是讓人消除對佛教的誤解而信奉佛教,不宜直接寫出“某子”,因而選取一個同音的真實姓氏來代替直白的假托。
此外,梧州本地學者黎軍先生的《從牟子<理惑論>中蒼梧白話方言釋理牟子其人其著之惑》通過對《理惑論》中50處融入蒼梧白話方言的詞語分析,試圖證實牟子及《理惑論》的真實性。毛廷貴、楊禎海合著的《牟子<理惑論>的載體——廣信話研究》、《牟子<理惑論>雄辯術探析》分別論證了《理惑論》與廣信話的淵源關系與牟子問答的語言藝術。
梧州作為古代佛城地位的確立僅靠對牟子及其《理惑論》的研究顯然不足以支撐,另外一些學者梳理和分析佛教在梧州傳播的歷史及文化內涵,進一步論證了梧州作為古代佛城地位的不可動搖性。原廣西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俊康研究員的《牟子“歸蒼梧”與“云山古佛場”》則從《理惑論》自序中牟子歸蒼梧的事件和冰井寺對聯“云山古佛場”為出發點,結合梧州歷史記載及現存的文物古跡,考證辨析了梧州正是牟子歸蒼梧娶妻的所在地——古廣信城,而廣信城在漢代是蒼梧郡治,也是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作為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地,蒼梧還是佛教東傳的對接地。因此,梧州當之無愧稱得上嶺南古代佛城。在會議上宣講論文過程中,李俊康還建議梧州政府應大力弘揚牟子“兼容并收,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建造“牟子廣場”,豎立“牟子石像”,根據文獻記載,在蒼梧王城、漓水關遺址設置標志牌,從而讓牟子成為梧州的文化品牌,進而成為嶺南文化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梧州市博物館研究員李乃賢、潘俊杰的《談談佛教在梧州的傳播及發展》根據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及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和梳理了佛教從兩漢傳入梧州,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進一步發展,在隋唐進入繁榮期,宋至明清,又趨向緩慢的發展脈絡。該文根據翔實的文物及文獻證據判定佛教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兩漢傳入梧州。梧州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陳侃言的《梧州,佛教東傳始圣地》、梧州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曾強主任的《西江,佛教東漸之路》、梧州歷史文化研究會李礽春副會長的《佛在梧州》分別從不同角度強調了梧州在佛教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梧州學院蘇文龍教授的《泗州寺探微》通過對梧州一個村落里的寺廟研究,證實了梧州古代鄉村佛教文化興盛繁榮的局面。梧州市外事僑務辦公室吳承華的《圍繞佛城課題研究推動梧州佛教文化開發》對梧州的佛教傳播史上的寺廟進行了詳細考證,提出將佛教文化與城市建設結合起來,突顯梧州“佛城”特點的旅游開發思路。梧州學院毛廷貴副教授、唐峰陵副教授的《對梧州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思考》、朱良華副教授的《珠江西江經濟帶背景下梧州發展體驗性佛教文化旅游的思考》均圍繞梧州的佛教文化旅游開發展開討論,前者強調在旅游開發方法上注重對資源的整合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后者運用體驗性經濟的概念,在突出參與性、文化性產品開發的基礎上,增強顧客的體驗性。二者都是站在現實的立場上,對梧州佛教文化在旅游管理的應用研究。
僅僅通過對牟子《理惑論》以及梧州佛教傳播歷史的研究,盡管足以確認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的地位,但還不能算本次研討會的最大成果或最大亮點,來自廣東的專家、學者的發言及論文提出兩廣共建“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的倡議才是本次研討會的最大成果。
廣東省政府特聘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偉宗先生的發言開啟了兩廣在文化領域合作共贏的序幕。他首先提出特色鮮明的牟子精神(在會議最后的倡議書中總結為“和而不同,圓融會通”),肯定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的文化定位,其次他建議在牟子精神的基礎上,在國務院剛剛將“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升格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兩廣應抓住時機共建與經濟帶相呼應的“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將佛城梧州與禪都云浮等相關城市連起來,建設一條與“珠江—西江經濟帶”并列的“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其三,關于共建“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的方式和舉措黃先生都做了周密細致的策劃,并希望兩廣省區領導予以重視和支持。
暨南大學歷史系王元林等教授在《淺議西江宗教文化帶的構成與意義》中提出了“西江宗教文化帶”的概念,并通過對佛教在梧州的傳播、嶺南佛教思想的發展和西江佛教文化帶的形成、龍母信仰文化帶的形成三個問題的分析,指出了建設“珠江—西江文化帶”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現實意義。王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僅僅確定梧州的古代佛城地位,只是個案或“一個點”的研究,太孤立,需要拓展視野,將梧州視為兩廣宗教文化帶上的一個節點,在研究上爭取將廣信的牟子“佛”文化與肇慶、云浮甚或北江韶關的六祖“禪”貫通,并將西江流域的龍母、三界神、北帝、洪圣等水文化對接,提升綜合影響力,為西江經濟帶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持。
梧州學院西江研究院余天佑研究員和陳宇思老師的《試論唐宋時期佛教對西江流域文化的影響——以出土魂瓶為例》,通過對佛教遺物——魂瓶在西江流域的分布和考古發現情況的實地調研,認為帶有佛教元素的魂瓶遍布西江流域,從廣東肇慶一直延伸至廣西藤縣,尤其以唐宋時期居多的分布規律。余先生還初步確定這些魂瓶的用途應當是作為喪葬,從魂瓶發現的數量和形制的變化中可以看出當時西江流域民眾對佛教文化的接納程度。
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的《廣州佛教在嶺南地位及其對兩江經濟帶發展的作用》對廣州在嶺南佛教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做了詳細論述,他用充足的證據證明廣州是嶺南佛教最大的一個中心、傳播最廣的一個基地、旅游名勝和寺院經濟之源,進而闡述廣州佛教對兩江經濟帶的具體作用。認為在當今背景下,在正確認識宗教功能作用的基礎上,宜充分發揮佛教的各種作用,整合兩江其他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功能,建立兩江佛教風俗走廊,發揮其教化、經濟、生態等功能,為兩江經濟帶建設服務。
廣東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彭祖鴻的《西江流域水神廟宇的語義分析——以廣東云浮為例》、廣東清遠市藝術研究室林超富博士的《北江中游水系英德族群俗神文化研究》則分別就珠江重要支流南江、北江的水神和俗神文化做深入探討。另外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李凡博士的《從佛山佛禪民俗文化談“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的構建》從分析佛山市的佛教、民俗文化資源及其在嶺南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入手,旁證了構建“珠江—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廣東云浮市志辦研究員朱正國的《從文化地理角度看珠江—西江文化帶》運用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認為珠江—西江干支流一帶,因其在嶺南的特殊位置,早在秦漢及以前時代就通過其支流延伸的交通走廊,就可能從西南陸路和東南海路與佛國印度進行文化交流,成為南北和中外文化的交匯帶,并融合創造和傳播新文化。隨著交通格局的變化,嶺南文化的重心相應變動,從梧州等到廣州,最終形成珠江—西江文化帶。會議尾聲,由梧州學院西江歷史文化研究所毛廷貴所長宣讀了《合作共建“珠江一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倡議書》,倡議書宣布,與會嘉賓在達成諸多共識的基礎上,肯定了“圓融會通、和而不同”的牟子精神及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的地位和影響,認為兩廣在“珠江一西江”一帶的佛禪文化、民間信仰與習俗等方面不僅各自都具有獨特的優勢,還存在諸多的相通與互補之處。為了更好地整合、開發與利用兩廣的宗教與民俗文化資源,實現“珠江—西江”一帶佛禪及民俗文化資源的相通與互補性,建議兩廣共同建設“珠江一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并從人員、組織、管理、信息平臺等7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
綜上所述,這次會議不僅確立了梧州作為嶺南古代佛城的地位,而且由兩廣學者共同倡議打造與國家戰略相結合的“珠江一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不僅具有務實性,將學術研究與區域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而且具備創新性,如牟子精神、古代佛城、“珠江一西江佛禪民俗文化帶”等概念的提出。總而言之,這是一次成功圓滿、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學術研討會。
李凱旋(1972-),男,河南澠池人,梧州學院圖書館館員,文學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學、文獻學。
毛廷貴(1963-),男,廣西賀州人,梧州學院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學。
(責任編輯:高堅)
201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