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樂
淺議微時代電視評論播音適應性需求
王 樂
[摘 要]微時代電視評論應拓展自身的適應性需求,從傳播媒介的跨界需求、多媒體語境區分的需求、語義內容通用需求、語言傳播效應增值需求等方面做出調整,以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評論播音傳播效能的優化和增值。
[關鍵詞]微時代;電視評論播音;適應性
[作 者]王樂,碩士,周口師范學院教師。
微時代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類媒體為代表的新的傳播時代,這種新的傳播方式重組了媒介競合的格局,并多方面影響評論播音的過程,既有對傳統播音理念的繼承和發展,又有在新技術條件下對以往播音經驗的顛覆和創新。
筆者在《微時代電視評論播音適應性需求探析》中對微時代電視評論播音呈現的“即時化、類聚性”傳播方式和“服務特制性、接收動態化、內容微型化”的制作特點作了論述,據此,電視評論播音應拓展自身的適應性需求,以實現新傳播環境中播音業務狀態適應性變化的傳播,這亦是當前電視評論節目實現傳播效能優化和增值的關鍵。
(一)傳播媒介的跨界需求
這是指電視評論播音工作為了適應新傳播環境的發展,根據節目播放平臺多樣化的特點,電視評論播音員的語言表達按照“兼容化綜合適應性能力”的播音要求,在面對多種多樣的播出途徑(智能手機、移動電腦、博客、微信、播客、微博等)時,突破傳統媒體的呆板播報方式,尋求一種適合多媒體融合現實的語言傳播樣式。其目的是積極應對微時代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受眾接觸媒介方式的多元化現狀,最終把對評論觀點的認知和邏輯線條的捕捉有效地結合起來,把對事件論證的內在精神品質向不同受眾群體進行有效的傳播。
(二)多媒體語境區分需求
微時代多媒體的介入(包括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的即時傳播)明顯地改變了電視評論播音的傳播語境,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類媒體的傳播呈現出互動性的多向傳播,受眾的信息接收語境更加多元化。“語境區分”是針對多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的現狀,新聞評論播音員主持人要仔細分析傳播平臺多元化所帶來的語境差別,區分性地對待受眾的接收方式,制定出合適的播報形式從而有效地引導輿論。
(三)語義內容通用需求
微時代,電視評論播音工作者面對媒介多元化的播出渠道,為適應多媒體傳播方式的“類聚性”和制作內容“微型化”的現狀,在內容編輯階段其口語傳播的實際要求和具體形態要有“普適對接”和“兼容通用”的功能。語義內容通用需求是在數字新技術全方位應用的前提下提出的,它是電視評論播音規范化的傳播與語用內容兼容化的傳達,這也是多媒體在完成其社交功能后逐漸標準化和健康化發展的結果。
(四)口語傳播效應增值需求
口語傳播效應增值需求是指當前電視評論播音工作者的語言傳播在改善制作內容與傳播方法的基礎上,要重視受眾對播音口語傳播的反應與影響,要求新聞評論播音工作者從受眾對播音口語傳播的心理接納、時間效果、覆蓋層面等方面對傳播效應加以分析,從而實現電視評論語言傳播效應的優化和增值。
(一)傳播媒介跨界需求的實效拓展
電視評論播音的“傳播媒介的跨界需求”吻合了微時代傳播方式“類聚性”與制作模式“服務特制性”的發展趨向。“類聚性”與“服務針對性”都是以觀眾的個人興趣、生活喜好、媒介使用習慣等更加細致化的標準對播音員的語言傳播進行調試,這就使得微時代電視評論主持人的播音業務應做到:首先,掌握多媒體跨界播音的信息編輯能力和靈活轉換的語言傳播能力。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用專業性的眼光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篩選、整合、分析,呈現出論證內容立體、深刻的內在聯系和意義,為受眾提供有價值的解釋和觀點。其次,要培養對于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和綜合處理能力。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在平時要養成樂于思考的習慣,在節目中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要具備良好的精神準備,思維敏捷、沉著冷靜,運用日常的知識積累合乎邏輯地表達出中心論點和內在邏輯。同時要擁有深厚的文
化積淀與開放性的思維。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加強文化學習能力和總結能力,不斷學習積累前人優秀的文化成果,善于捕捉有創造性的優秀文化過程,形成別具一格的評論播報特征和豐茂的文化價值傳達。
(二)多媒體語境區分需求的實效拓展
美國傳播學者喬舒亞?梅羅維茨認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環境同樣重要,在確定語境的界限中應把接觸信息的機會當作關鍵因素……真正不同的行為需要不同的情景。”①Meyrowitz,Johua:No Senc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p.35-p.38.新的“信息環境”需要受眾采取新的行為以應對信息的流通,這便要求電視評論節目的播音員從以下兩方面著手適應微時代語境區分的需求:首先是熟悉并掌握多媒體多樣化的傳播樣態(包括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區別對待信息傳播過程的不同語境及受眾的接收環境,制訂出相應的口語播報方案;其次要了解網絡、手機、移動媒體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把握其內容制作特點,并結合新穎的新聞評論語境設計出可行性的語言傳播策略。
(三)語義內容通用需求的實效拓展
據此需求,電視評論播音在實際中應加強的適應性訓練有:首先,明確新聞評論播音“上依政策、下聯實際”的標準化前提,堅持語言基本功的技能訓練,擁有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具備較為全面的專業素養能力。其次,在堅持標準化前提的基礎上,探尋電視評論語言在不同媒介類型間的多元化、多層次、多平臺的發展。如探尋主持人在網媒、手機等數字媒體平臺上不同語言樣式的多棲化發展,占領話語傳播的制高點;同時,加強主持人、觀眾、評論員三者之間的多媒體實時互動,幫助受眾解讀新聞事件背后更具價值的信息,增強輿論的引導力,保持電視評論播音的公信力。
(四)口語傳播效應增值需求的實效拓展
從受眾對語言傳播的心理接納層面來看,口語傳播效應對觀眾的被影響程度包括“從消息認知到采取行動”由淺到深的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認知效應,即觀眾在意識領域層面對所評觀點加以認識。播音員通過對所議論問題動向的分析,直接明確地表明態度,可使觀眾從意識領域對所關心的問題留下印象并加以關注;然而這種傳播效果是淺層的,觀眾對播音員所議論的觀點僅僅是“知道和了解”。第二方面是情感效應,這種口語傳播的效果作用于受眾的情緒方面。主持人通過結合實際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并在引出看法主張時做到有感而播,這便使觀眾原有的態度發生了變化,行為產生明顯的情感偏移;這對新聞語言傳播效應的增值較為明顯,屬高一層的口語傳播效果。第三方面是意愿效應,其作用于“行為動機領域”,是最為高級的口語傳播效應。播音員通過講道理、引主張、立看法,與受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引導受眾思考判斷現實問題;其中,播音員有效的語言傳播令受眾產生較為強烈的“信服意愿和行動行為”,這就使新聞評論真正成為媒介宣傳的武器,起到了指導社會生活的作用。
從時間效果方面分析來看,觀眾對電視評論口語傳播效應的反應包括從“短期到長期”的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短期效應。目前媒介融合的現狀使電視評論播音工作者的語言即時傳播,然而效果只能點到為止,不夠深入,應摒棄這種單一、淺薄的特征,滿足觀眾綜合性、深層次的信息需求。第二方面是長期效應。這種口語傳播效果較為持久,內容側重當前急需解決研究的社會重大現實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比較吻合微時代電視評論受眾個性化、多向度、立體式的復合需求,有著扎實有效的特征。
當前,電視評論播音的傳播理念、方式和形式必會融入新的元素,并由此而發展成擁有立體化傳播方式與多層次傳播平臺的播報藝術。在拜金主義和拜物主義盛行的今天,電視評論播音的適應性變化是一件應景而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融合多元化互動平臺上的深層交流可激發全社會對公共話題的參與,使當代人們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主動者自居,亦使電視評論播音的適應性傳播達到濟世的效果。如今,電視評論播音在傳播速度、輿論影響、話題構建、社會擔當等方面日益成熟,優秀的電視評論播音在著力彰顯當代現實問題的同時也要融入文化批評的精神,這也是電視評論播音式作者要深思的問題。如何運用簡要的敘述、緊湊的邏輯論證來表現社會的歷史文化與人們的生存現實、未來命運,同時又不喪失電視評論播音不同于其他播報樣式的文化氣質,這是電視評論播音員今后作適應性調整過程中仍需努力的。電視評論播音員需遵循新市場需求的傳播理念,化解新時代所帶來的傳播風險,深化敘述主題,優化傳播環境,拓展藝術文化表現視野。在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社交傳媒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電視評論播音的適應性改造是中國播音學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期待著它給受眾營造更為真實和健康的影音空間。[本文系周口市2014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調研課題“微時代電視評論播音的適應性需求研究”(ZKSKDY—2014—7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