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曉穎
林語堂“悠閑”與莊子“悠閑”之比較
柯曉穎
[摘 要]林語堂旅美后的文化隨筆《生活的藝術》傳播和翻譯了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讓外國人窺見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引起世界關注中國。但是,林語堂沒有把它們的真正內涵“翻譯”給西方讀者,這一定程度上妨礙西方讀者了解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
[關鍵詞]文化翻譯;悠閑哲學;道家文化
[作 者]柯曉穎,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林語堂是中國20世紀較為特別的“文化翻譯家”,他的作品獲得了世界性的關注和認可。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在中國,相比左翼作家,林語堂并沒有承擔相應的民族責任。這是他與20世紀中國其他作家的最大不同點,也是林語堂思想的獨特之處。
林語堂旅美后的文化隨筆《生活的藝術》傳播和翻譯了中國道家文化,讓外國人窺見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林語堂翻譯的道家文化并不是中國真正的道家文化,而是道家文化的“變身”,只是迎合了當時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下人們需要的悠閑文化。
《生活的藝術》中向西方讀者闡述了精神享受的重要和精神享受的方式、途徑,傳播的是一種珍惜時光、悠閑生活、享受人生的哲學觀點,“這是一種閑適哲學,是在異于現代時代里的閑適生活中所產生。”①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頁。林語堂提倡的悠閑生活的理論,是相對西方機械文明而言。當時美國的經濟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人們的生活節奏過快,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經濟效益,“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希望事業成功,似乎是美國的三大惡習”。②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9頁。生命是有限的,美國人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負面效應,如精神壓力過大、生活過于功利化、沒閑暇生活樂趣等。“于是享受悠閑生活的天賦權利被剝奪了,許多閑逸的、美麗的、可愛的下午被他們錯過了。”③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9頁。
在西方這種經濟環境下,意識形態中呼喚悠閑生活的聲音油然而生。林語堂在這個時候提倡悠閑,不可不說是滿足了西方讀者內心的需求。林語堂也為悠閑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理論源頭——道家文化。“中國人之愛悠閑,有著很多交織著的原因。中國人的性情,是經過了文學的熏陶和哲學的認可的。這種愛悠閑的性情是由于酷愛人生而產生,并受了歷代浪漫文學潛流的激蕩,最后又由一種人生哲學——大體上可稱它為道家哲學——承認它為合理近情的態度。中國人能囫圇地接受這種道家的人生觀,可見他們的血液中原有著道家哲學的種子。”④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2頁。
悠閑哲學指出忙碌的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如果人們追求物質文明而忽略了精神需求,就很有可能喪失自我。“我們日常忙碌生活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真正的自我。在生活的追求中我們已經喪失一些東西。”⑤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8頁。而在《生活的藝術》中《發現自己:莊子》一文,林語堂進一步指出,莊子正是可以發現人生價值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說,莊子哲學可以幫助美國人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到真正的自我,可以讓人民在忙碌的工作中稍稍停頓一小會,思考人生的真諦,享受生命的愉快。
按照林語堂的分析,“悠閑”來源于道家,那么“悠閑”便來源于莊子的“逍遙”,但是林語堂的“悠閑”并不是莊子的“逍遙”,林語堂“悠閑”只是莊子“逍遙”的變身。“莊子的‘忘’主要是對人間生存的追求所產生的痛苦、憂患的主觀精神的超越,這種超越是一種藝術性的審美超越。”⑥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岳麓書社,2007年,第32頁。《莊子》中的《逍遙游》是描述一種透脫的心境——一種優游自在、徜徉自適的
心境。①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3頁。這也是很多偉大文學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莊子的悠閑和林語堂的悠閑都是一種悠游自在的心境,莊子的悠閑追求的是“忘”,具體指忘記政治壓迫,忘記功名利祿;而林語堂的悠閑追求的是閑暇,享受物質財富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快,所以莊子的悠閑不同于林語堂的悠閑。
《逍遙游》中,惠子以大奎為例,說明“大而無用”的道理,而莊子順著他的思路,指出正是因為它的“無用”,它才得以避免禍害,真正成其“大”。“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②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第30頁。這句話的意思是,不遭受斧頭砍伐,沒有東西來侵害它。無所可用,又會有什么禍害呢?③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第31頁。可見,莊子的“無用之用”是指沒有被統治者利用、奴役,而達到保全了自身,達到了雖沒“成物”但“成己”的境界,從而達到心境的悠閑、精神的自由。生命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莊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命價值。在無用和悠閑的內心深處,是對亂世和專橫當權者的無聲反抗。
“在這里,莊子是擺脫了價值的束縛,開拓了另一個逍遙的精神境界。莊子熱愛生命,不肯把它耗費在立功立名的市場價值上。他高情遠趣,創造一個遼闊的心靈世界,然而他的高超透脫,內心卻有其沉痛處,生當亂世,多少智士英雄死于非命,面對強橫權勢的侵入,為避‘斤斧’之害,以求彷徨逍遙的心情,真可謂寄沉痛于悠閑了。”④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0頁。
莊子的悠閑是迫于政治環境的壓迫,通過無用以求自保的對事業無所追求的精神狀態。而悠閑后的逍遙,是人的精神自由。“逍遙論就是自由論,而且主要是人的精神自由。”⑤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中國莊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頁。
莊子的悠閑哲學是在混亂的政局,懷才不遇,避免禍亂,無奈地保持自身的一種“出世”人生哲學。在悠閑逍遙的背后,是內心的彷徨和傷痛。莊子對生活悠閑的理解,是否定一切的無待逍遙人生觀。莊子只是順著在大動亂時代人生所受的像桎梏、倒懸一樣的痛苦中,要求得到自由解放,而這種自由解放,不可能求之于現世;也不能如宗教家的廉價的構想,求之于天上、未來,而只能是求之于自己的心。心的作用、狀態,莊子即稱之為精神;即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自由解放。而此種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莊子本人說來,是“聞道”、是“體道”、是“與天為徒”,是“入于寥天一”;用現代的語言表達出來,正是最高的藝術精神的體現,也只能是最高的藝術精神的體現。⑥黃克劍、林少敏:《徐復觀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37頁。
林語堂的悠閑哲學,是相對美國高速發展的機械文明的生活提出來的,保持精神放松、舒緩人們緊張心理狀態的生活哲學,是緊張工作后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種生活方式,悠閑人生哲學滿足了美國人民精神的消遣,適應了美國人民欲擺脫緊張的心理需要。林語堂的悠閑是放松精神,追求精神自由;莊子的悠閑是無奈于政治,追求精神自由。它們并不相同。
既然無奈于政治,名利也就無從駕馭。名利對于莊子來說只是束縛精神自由的身外物。“所謂‘至人無己’,就是精神上超脫現實;所謂‘神人無功’,就是無為于現實;所謂‘圣人無名’,就是不被現實所認識。名實雙遣、物我兩忘的無待逍遙,正是莊子政治上無所依附,否定一切的哲學表現。”⑦復旦學報編輯部:《莊子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403頁。
達到了“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擺脫了功名利祿的束縛,觀察人生有了另一種新的認識,這種認識能讓人更清楚事情起因結果的脈絡,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這對人生來說,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人的主觀世界沒有私欲成見,就能‘虛而待物’,像一塵不染的鏡子,才能接受并正確地捕捉到客觀事物,獲得對客觀真理的認識。”⑧復旦學報編輯部:《莊子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413頁。這是莊子悠閑后追求精神自由的意義所在,擺脫名利后,對人生反而獲得了更深的認識,從而獲得藝術性的人生。“所謂得道之人(‘至人’),就是有一套超越人間的一切分際、煩惱的本事,不為功名利祿、生死禍福而動心,具有一種堅強深厚和一致性的主體情致。它大概就像叔本華所謂的具有對世界采取‘純粹的客觀態度’的觀照能力的那一種人——藝術天才。”⑨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岳麓書社,2007年,第28頁。
莊子的悠閑是擺脫了名利的束縛,從而追求精神自由。林語堂的悠閑哲學并不是要求人們不去追求名利,而是放慢追求名利的速度而追求精神財富,從而達到社會的整體性進步。“假如美國能有短期的休息,我相信它或許會產生新的惠特曼,新的韜洛與新的羅威爾。到那時候,那種采金狂熱所弄糟了的美國舊文化,也許會再開花結果。”⑩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0頁。基于這一點,林語堂的悠閑不同于莊子的悠閑,林語堂的悠閑是放慢創造物質財富的腳步而追求精神財富,以便以后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從根本上來說,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而莊子的悠閑則是徹
底擺脫名利的束縛,從而達到精神的自由。
“莊子認為人生之所以受壓迫,不自由,乃由于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須外力的牽連。受外力的牽連,即會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是支配。”①黃克劍、林少敏:《徐復觀集·第3卷》,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348頁。后來的道家把莊子的逍遙發展成為擺脫政治支配后而進行修身養性,追求生活的快樂,完成自我的精神修養,從而達到人生的另一個境界,這也是一種悠閑。陶淵明的生活哲學就是這種悠閑的代表。莊子的思想不是單為個人,而是要為社會,為人間世的。“這種思想與后世道家注重的修身養性和養生長生,頗不相同。”②熊鐵基、劉固盛、劉韶軍:《中國莊學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頁。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推崇陶淵明、蘇東坡的悠閑生活,但是陶淵明、蘇東坡的悠閑生活與林語堂在美國推崇的悠閑生活在意義上卻不相同。
中國歷史上不少偉大的文學家傳承道家“出世”的人生哲學,他們崇尚悠閑生活,不愿受到統治者的壓迫和支配,擺脫了政治權勢的困擾,將內心的不滿和悲痛寄予山水,也從游山玩水中尋找到人生的樂趣,豐富了精神生活,創造了優秀的文學作品。如陶淵明、蘇東坡一流。“陶淵明、蘇東坡、白居易、袁中郎、袁才子——都曾度過一個短時的官場生活,政績都很優良,但都為了厭倦那種磕頭的勾當,要求辭職,便可以回家去過自由自主的生活。”③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23頁。中國許多偉大的文學家選擇了歸隱,選擇悠閑生活。他們選擇歸隱,或者不愿意懷才不遇,或者不愿意同流合污,或者看破時事……他們的歸隱,是對當權者的無奈或者是無聲的反抗,他們是選擇了逃避政治,而不是逃避生活本身。
莊子后發展的道家哲學,是擺脫政治束縛,從而追求人類精神富足的哲學。道家哲學悠閑是人們追求功名失敗時尋找精神家園的生活方式。在追求社會價值受挫的時候,轉而追求注重質樸的內心,以真誠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達到內心平靜,滿足自身的精神需要,從而獲得人生的本質性的深刻的認識,實現自身價值,豐厚了人生。這就是莊子后道家發展并推崇的悠閑生活的意義所在。
20世紀30年代,美國工業文明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林語堂在美國提倡悠閑,是在提醒人們在忙碌于追求物質價值的時候,別忘記了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園。正如學者所說:“林語堂較少關注人的階級性、社會性、時代性和思想性等重大命題,而是傾心于對人生尤其是人生本相的觀察、思考和感知。林語堂就是這樣緊緊抓住與‘人’關系至為密切并具有本質性的事物,并對他們做出自己的理解。”④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78頁。悠閑生活的理論,就是林語堂抓住了人的本質性東西——內心需要調整放松,而做出了自己對悠閑生活的理解。所以林語堂的悠閑生活與后來道家發展而推崇的道家生活有相同點,就是熱愛生活,享受人生,但是其內在卻有根本的不同,陶淵明一流是逃避政治而熱愛人生,而林語堂的悠閑是有異于美國高速發展的機械文明而產生,抓住了對生命本質需求而關注人的精神層面,成就豐厚的人生。
“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和“旅行的享受”等都可歸結于“生命的享受”,強調人們應該認識到個體生命的重要性,精神上的富足,人生內心的快樂比盲目地追求物質文明重要得多。這是相對西方迅速發展的工業文明而提出的人生哲學,是工業文明下的一種調適,有益于人類的心理健康。這就是林語堂所提倡的“悠閑”人生哲學的意義所在。
“一切中國哲學家在不知不覺所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怎樣去享受人生?我們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尋找那勢不可得的物事,不去窮究那些不可得知的東西;我們認識的只是些不完美的、曾死的人類的本性;最重要的問題是怎樣去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得以和平地工作,曠達地忍耐,幸福地生活。”⑤林語堂:《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78頁。林語堂提倡“悠閑”人生哲學,是由于不愿意看到人們被西方機械文明奴役,適時調整心理,豐富精神生活,幸福的生活后,另外也有益于創造物質文明。林語堂是在提醒人們,追求物質文明是為了幸福的生活,不能舍棄幸福而盲目去追求物質財富。這也是林語堂提倡“悠閑”人生哲學的最終目的。
雖然林語堂的悠閑人生哲學理論上來源于道家,但它畢竟不能等同于傳統的道家思想。林語堂提出的“悠閑”不同于莊子的“悠閑”,也不同于陶淵明一流的“悠閑”,只是道家思想精華適合當代美國機械文明的變身。林語堂僅僅是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有悠閑人生哲學,并且悠閑人生哲學來源于道家思想,但是林語堂并沒有把傳統的道家思想中“悠閑”的背景和意義傳播給西方。林語堂在把道家思想介紹給外國人的時候,脫離了道家思想的傳統背景。
“悠閑”“養生”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林語堂沒有把它們的真正內涵“翻譯”給西方讀者,這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西方讀者了解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但卻為外國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引起世界人民關注中國。這是林語堂作為一名“文化翻譯家”的功勞,也是他作為20世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作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