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輝 廖曉明
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鐘燕輝 廖曉明
[摘 要]高職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闡明了高職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對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地方高職教育的實際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
[關鍵詞]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作 者]鐘燕輝,碩士,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師;
廖曉明,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教育集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于一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類型,屬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職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辦學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是貼近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學過程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技能的訓練獲取,其效應是能直接為地方經濟輸送大量的技能性人才并推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高職院校服務于地方經濟,與此同時,地方經濟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同樣的重要作用。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職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制約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建設等,并決定高職教育的體制和結構等。
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這也是高職院校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的辦學方向。高職院校與企業的良好合作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出路。校企合作,既能為企業輸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和院??蒲袌F隊;深度融合,也能為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的教師,優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時俱進,共同培養出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為當前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校企合作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績。但對于我國的職業教育,由于職業院校、企業與政府之間相對獨立,學校與企業、政府三者之間缺少有機協作,特別是對于地方性高職院校而言,由于缺乏行業企業背景,校企合作辦學的基礎相對較弱,從而導致了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不到位,校企合作層次淺
地方高職院校不少是從以前的中?;蛑袔煹壬夀k學,因觀念沒及時更新,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理念缺乏足夠認識。甚至有不少教師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簡單地理解為“單純創收”或者“頂崗實習”,而未能從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踐、科研等方面全面思考。在合作形式上比較單一,較多的是認識實習、專業實習或畢業實習,還有少數是訂單培養,而其他形式的較少。在合作層次方面也較淺,較普遍的是兼職教師聘用、教學指導委員會研討、實訓基地建設等表面合作,而真正深度融合的專業設置共辦、人才雙向流動、課程體系建設、學生共管共培還沒做到。
(二)企業的校企合作意識不強
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利益實體,它們往往首先看重的是經濟效益,然后才是社會效益。對企業來講,校企合作往往意味著需要提供額外的設備、人力和管理成本,影響其正常的生產和更多附加的成本投入,所以不愿意參與院校的人才培養當中來。究其原因是我國的市場經濟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片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沒有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不愿承擔共同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任務。而且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環境是供大于求,企業在用人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和選擇余地,基于這些因素,企業怠于和一般的高職院校深度合作。
(三)高職人才培養模式難適應企業需求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應用人才的搖籃,力圖培養企業所需人才,但往往事與愿違。目前,不少高職院校都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思路,而采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技能。但這種教學方法并未大范圍鋪開,而且在采用的這些教學方法的應用當中,有些也是因為學校設備、場所、師資等條件的限制,不能完全模擬工作過程或不能跟上企業的更新換代。參與企業中最實際的校外實訓或校內實訓基地,學生在學時過程中也因實訓時間太短、層面太淺,或缺乏嚴格的學生校外實訓技能考評管理操作機
制,學生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所需人才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導致高職院校人才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企業找不到所需的人才的兩難境地。
(四)校企雙方未能形成良好的人才交流模式
因地方高職院校自身的總體實力不強,特別是具有生產性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功能的設備不足,且高職院校的不少教師都是大學本科以上的應屆畢業生,缺少實際工作經驗,主動走出校門為地方中小企業服務的意識也不夠,加之科技研發、技術攻關團隊沒有很好形成,因此社會服務的優勢不明顯。與此同時,企業雖在合作開發科研解決技術問題和為企業進行人員培訓上有濃厚興趣,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項目具有期望,希望借助高校的科研資源解決技術難題,但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又相對薄弱,不能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無法滿足或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學校吸引企業主動投資或參與合作的優勢也不明顯,從而影響了校企雙方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效性。
(五)政府在校企合作之中沒能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針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過一些政策文件,如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同年12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又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盡管國家教育部門在政策引領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真正涉及“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工作的具體的指導性文件不多,可操作性也不強。一般的地方政府沒有成立為高職院校和企業聯動的職能機構或者附屬機構,沒有為校企合作的項目溝通、問題協調、技術交流等提供平臺。對于人才、技術等各方面相對處于弱勢的地方高職院校,僅靠教育部門的呼吁而無實際舉措,很難讓地方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得以大范圍、全方位地鋪開。
校企合作,必然牽涉企業、學校雙方的關系和利益,同時,還必須有政府與行業的介入,這樣才能使校企合作走向整合。針對當前地方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現狀與問題,要改變目前的合作狀態,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一)發揮地方政府職能,加強支持引導
在地方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共同參與的“合作共同體”中,政府承擔校企合作的引導者、協調者、監督者的角色。為了推進校企合作,政府應起到統籌協調的作用,政府應統籌經費、統籌資源、統籌信息;協調全局和局部利益、企業和學校雙方利益;規劃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臺,監督合作落實,評價合作成效。同時,必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形成長效的工作機制。如由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成立由相關行政部門、高職院校、企業負責人參加的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形成定期會商的工作機制。政府和相應職能部門也應制定出臺一系列配套的法規、條例及實施辦法,明確規定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使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真正有法可依,依法治教。
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實行稅收減免政策、銀行貸款上的政策傾斜等方式,鼓勵企業、行業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主動為高職院校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將國家規定的教育培訓經費用于指導學生實習實訓,主動與高職院校共同商討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
(二)以就業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
地方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指導專業的改革和建設,使人才培養方案更加貼近市場和企業的需要;以專業職業標準為依據,細化專業職業崗位,讓企業行業參與進來進行核心能力的分解,重構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大力開發“教、學、做”一體化課程,加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工學結合,向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轉變,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建設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尤其是深度融合的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的實習、實訓等提供場所,尤其是對有實力的企業甚至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在教學條件、教學方法、科研項目合作等方面都積極參與,真正做到深入密切的產學研合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服務企業的能力
針對地方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較弱、科研能力不強的現狀,高職院校要從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雙重需求出發,加大對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力度,大力引進“雙師型”人才,通過內培外引,造就一批站在專業前沿、掌握行業企業最新技術動態的領軍人物。同時完善教師下企業實踐制度,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另外學校還應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組建優秀科研團隊,提高對科研的投入;成立對外事務服務研究所,加強與企業、行業聯系,主動提供人才或技術方面的服務;并與地方的科研機構、對外技術服務部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技術交流和有效溝通,提高科研水平,增強院校技術服務能力。
(四)制定激勵等政策,提高企業的合作積極性
地方高職院校可以廣開思路,開展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企業學院”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工學交替模式、寄宿制培訓模式、分段式培養模式等。在這些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項目中,為保證實習質量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體系,需讓企業參與進來,如招生面試、師資培訓、專業教學、考試評價、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等,以此提高其教育服務產品(主要是合格畢業生)對企業崗位的適應性,從而提高
其辦學效益。同時地方政府也應參與進來,立足地方經濟,協調好學校和企業的利益和合作關系,出臺相關辦法和制定相應激勵等政策,對校企合作關系良好和做出一定成效的單位給予獎勵。校企雙方共同發揮各自的優點,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服務社會。
地方高職院校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人才輸送基地,針對地方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缺乏行業背景,師資、科研能力較弱等這些現實問題,院校應該集思廣益、廣開思路,聯動地方政府、企業、行業,從政策法規引導、提高自身內涵、校企雙方優勢互補等措施提高校企合作的強度和力度,這樣才能培養出地方經濟、企業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現地方高職院校和地方經濟共同發展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許志堅.地方高職院?!肮W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1(6).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吳何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與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楊莎莎,陳國峰.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12).
[5]侯建軍.基于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地方性高職院校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1(8).
[6]周經緯.地方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東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