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微信版權及其保護
張麗娟
[摘 要]隨著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微信作為新興的信息傳播平臺,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了溝通交流的方式。然而在這個有著發達傳播渠道的微信平臺上,侵權事件卻屢見不鮮。保護微信版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微信;微信版權;侵權
[作 者]張麗娟,廣西大學碩士研究生。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的崛起,社會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改變了人們以往接收、交換、傳播信息的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籠罩的環境,突破了曾經的界線和限制,各種社交網站、軟件的推出給人們帶來了巨大便利和滿足,同時隨著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知識文化產權、自身利益的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人們對于自身的表達、主張以及權力的維護有了更強烈的要求。微信,是一個全新的自媒體平臺,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也可以展示自我,便利的傳播渠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但是發達的傳播渠道,稀缺的內容資源使得微信侵權事件越來越具有規模化,版權保護受到嚴重挑戰,微信版權的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具有即時通訊服務的手機APP應用,能夠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語音短信、文字、圖片和視頻,同時還可以使用“朋友圈、公眾平臺、搖一搖、游戲、購物、附近的人”等服務插件。
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消息推送、朋友圈、發起群聊、微信支付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搜索號碼”“搖一搖”“附近的人”以及掃描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使用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朋友圈。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建立一個微信公眾號,向關注它的粉絲推送包括文字、圖片和語音三種類別的消息。
《2014年新媒體藍皮書》指出,“目前,微信用戶已達6億,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超過20種語言版本,國內外月活躍用戶超過2.7億。其中微信公眾賬號在最近15個月內增長到200多萬個,并保持每天8000個的增長速度以及超過億次的信息交互”。
微信的內容主要包含在這幾方面:一是公眾號向關注該公眾號的粉絲推送消息,每天可以推送一次包括若干條消息,每條消息有一篇文章內容。二是圈發布長篇、微型短篇內容;群聊和私聊消息。這些內容以視頻、圖片、音頻、文字形式組成。那么這些內容是否達到擁有自己版權的條件呢?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通常要符合以下判斷標準:(1)獨創性。作品必須作者獨立完成,通過自己獨有的智力創作,直接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成果。(2)可復制。作品能夠在一定載體上固定和重現。而作品的形式包括“以各種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具體形式有: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樂作品、戲曲作品、美術作品、攝影作品、電影作品、圖形作品、模型作品、計算機軟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和實施條例第四條規定)。作品是否擁有著作權,不在于它的文字多少,篇幅長短,平臺高低,而在于該作品精妙的構思,獨特的創意,只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作品就可以自動擁有版權。但是微信上的內容并不是全部都擁有自己的版權,必須區別對待。
微信上,傳播使用的作品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產生:(1)作者真實原創內容進行分享與傳播;(2)加入一部分自己感悟,再從他人作品中進行摘錄、匯編整合然后分享給他人;(3)直接轉發或復制他人作品。這三種方式除了第一種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之外,較少涉及侵權,其他兩種均存在版權沖突亂象。
(一)公眾號傳播
微信公眾號,必須發布具有誘惑性的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粉絲訂閱來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騰訊官方數
據顯示,截至2014年7月,微信公號總數已超過580萬,且日均保持著1.5萬個的增長速度。業內人士統計,在這580萬個公眾號中百分之百原創內容者不會超過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的會涉及一些轉載、摘編內容。”除了《財經國家周刊》微信公眾號發布《為轉載付費!財國微信公眾號引領版權自凈行動》文章,目前還沒有微信公眾號主動提出找作者支付報酬,非法盜用形勢嚴峻。公眾號侵權現象主要來自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不標明作者、來源,未經授權轉載他人作品。不論作品是否來自互聯網,均侵犯了著作權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文章標題、內容照搬不誤,但卻沒有注明出處,該行為赤裸裸地侵犯了原創作者的著作權,也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要是轉載過程中原創作品又被篡改,那么保護作品的完整權也遭到侵犯。
第二,轉載標明作者、出處,但未經作者或媒體授權。2006年7月1日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條例》第二條規定:“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非經許可不得轉載,因此這種模式也屬于侵犯著作權,但由于侵權作品數量小、侵權自媒體分散,被侵權作者難以進行有效制止和維權。
第三,不經允許摘錄、匯編、整合媒體報道或他人作品也屬侵權。按照法律,這種類型需要取得著作權人同意才能匯編入新作品當中。如果匯編的作品具有獨創性,那么就能構成匯編作品,在不侵犯原創作者權利的基礎上,匯編人享有新作品的著作權;如果未經許可摘錄匯編、整合他人作品,卻又沒有自己的獨創性,不能構成新的擁有著作權的匯編作品時,則侵犯原創作者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二)個人傳播(私聊、群組、朋友圈)
私人微信號,除了私聊和群聊好友之外,一般作品發布和分享都在朋友圈進行。這一類傳播的內容中,由作者獨立完成且具有自身創意的作品能夠獲得版權。但是傳播他人作品,如果是在好友數量固定且都是由現實中的好友組成的朋友圈內轉發他人作品不能說是違法,因為該有限的傳播圈子不屬于公眾傳播行為,不受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如果有商家或個人將微信朋友圈作為自己的自媒體平臺,為了擴大傳播效果和范圍,肆意添加好友,有些甚至都不知道姓甚名誰,發展了幾百個幾千個好友,在這個群體中傳播就跟公眾傳播無異,擅自轉發和復制他人作品進行傳播是違法行為。
(一)法律保護
微信侵權事件越來越多,但是法律上卻難以切實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微信自媒體數量龐大且分散,分享太過于自由,渠道寬,資源少,加上很多用戶的炫才思想,以及渴望自己作品能夠得到傳播的思想,微信版權沖突就越來越普遍化,被舉報的侵權事件大多數涉及的利益不是十分明顯,加上微信侵權的特殊性,事件多,取證難,侵權主體不易確定,法律沒辦法顧及每一件侵權案子。比如“中山商房網”微信公眾賬號告“最潮中山”的運營方未經其同意擅自轉載和變相抄襲其三篇文章,最后法院做出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元。必須加強完善和細化相關法律法規,《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信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共同構成了我國版權保護的剛性底線,但是新的媒體平臺不斷涌現,微信作品的版權歸屬、侵權主體、舉證責任、賠償標準等實際問題經常處于困境當中,難以斷定。
(二)微信運營商加強自律
騰訊作為微信的運營商,必須加強自律,主動承擔起保護版權的責任。第一,嚴密監督微信公眾號以及擁有大量好友的私人微信號,防止未經授權的作品被非法轉載、篡改和傳播。第二,接到侵權舉報,迅速處理,防止侵權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刪除侵權作品,還要加強對侵權主體進行處罰,進行權限限制。第三,加強與互聯網其他網站的合作,進行資源整合,快速發現侵權作品來源,維護好原著作權人的利益。
(三)用戶自我保護或加強自律
對于用戶中的原創作者來說,必須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必須根據法律程序和要求,主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作者創造作品的過程中,適當地加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或者“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等字樣,提高自己的維權意識。假如被侵權,可以尋求三種途徑:要求侵權者道歉;向騰訊運營商舉報,要求其刪除,否則追究法律責任;上訴法庭,尋求司法途徑。
粉絲用戶更需加強自律,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抄襲他人作品,否則不知不覺已經走上了非法的道路。提高自己的原創水平,多吸收知識,為原創作品的誕生積累能源。
(四)行政保護
著作權行政保護是我國法律的一大特色,為了保護微信版權必須加強行政保護的力度。司法程序有些過于煩雜,行政保護卻更加簡單直接。在微信侵權涉及公共利益時,就可以對侵權行為進行行政處罰。必須充分發揮行政保護著作權的用處。
微信傳播已經漸漸成為公眾的一種行為習慣,當這種行為習慣出現不良偏差的時候必須將它進行糾正,這樣社會才會變得更加文明。在互聯網時代,對知識產權的擁護是對創造精神的認可,只有不斷地維護版權,才會有更加豐富多彩的原創作品涌現出來。本文只愿拋磚引玉,希望關于微信版權的問題能夠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探究.
【參考文獻】
[1]人民網.《2014年新媒體藍皮書》發布:微信用戶多中產 微博用戶多草根.[EB/OL].http://cul.022net.com/2014/194/26/0627112911709876.html.
[2]馬海力.如何破解微傳播版權迷局.中國新聞出版報[N].2014-10-08.
[3]唐然.微信公眾平臺著作權侵權行為及責任認定[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