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師 趙 莉 李 娟
(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563000)
實現醫患雙方“中國夢”的路徑探析
蘭軍師 趙 莉 李 娟
(遵義醫學院,貴州 遵義563000)
醫患矛盾日漸突出,醫療糾紛事件層出不窮,因而如何處理好醫患關系成了當前十分緊要的研究課題。自“中國夢”提出以來,學術界對于“中國夢”的討論從未停止,分別從不同角度對“中國夢”予以了解讀。在此背景下,對醫患關系進行重新定位,進而剖析醫患雙方心中的“中國夢”,探索其實現路徑,以期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略盡綿薄之力。
醫方;患方;和諧;中國夢
近年來,醫患之間矛盾的逐漸凸顯,使醫患關系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而醫療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水平的期許不斷提高,醫患關系處理不當會嚴重影響社會安定,破壞社會和諧。
醫患關系是指以醫師為主體的人群與以患者為中心的人群之間的關系,其中“醫”不僅僅指醫生,還包括醫院、醫技師、護士以及管理和后勤人員等;“患”不僅僅指患者,還包括與患者相關的親人、朋友、單位等[1]。
科學而合理地定位醫患關系對解決醫療糾紛和處理醫療事故具有重要的指向意義。如何對醫患關系進行定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歸納起來大致分為消費關系、平等關系、對立關系和合作關系。筆者認為醫患關系是一種同盟關系。
(一)醫患雙方有共同追求
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疾病和痛苦,都有相同的目標——健康與幸福。所以“戰勝疾病,安康幸福”是醫生和患者的共同追求。把醫生和患者孤立起來,認知醫患關系為“矛盾關系”,是片面的觀點。
(二)醫患雙方需互相依賴
醫生因為患者的存在而存在,醫生的存在是以患者的存在為前提的,醫生離不開患者,而醫生又是患者的生命之所托,健康之所寄,患者同樣離不開醫生。醫生和患者都不能離開對方而獨立存在,他們是相互依賴的關系。
(三)醫患角色能相互轉化
醫生不可能一輩子是醫生,也有變成患者的時候。患者不可能一輩子是患者,也有成為醫生的可能,所以,雙方的角色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綜上,醫患關系的實質就是有共同追求、互相依賴、角色可以相互轉化的生死同盟,醫患關系就是一種同盟關系。所以,醫患關系,本為一家。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深情闡述了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提到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
“中國夢”是中國航行線上的燈塔,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無論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還是人民幸福都離不開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也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之一。和諧的醫患關系不僅會直接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是醫患雙方共同追求的夢想,屬于他們的“中國夢”。筆者認為醫患雙方共逐的“中國夢”——和諧的醫患關系應包含以下內容。
(一)相互信任,精誠合作
信任是一切交往活動的基石。患者信任醫生,醫生才能更有效地掌握病情,從而采取更合理的治療手段。醫生信任患者,患者才能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治療疾病不僅僅是醫生的責任,同時也需要患者大力支持。總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醫生和患者才能齊心協力,精誠合作,共同戰勝疾病。
(二)相互體諒,有效溝通
相互體諒是追求換位思考的結果,只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醫生只有站在患者的立場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此時的心理狀態,明白患者的難處,知曉患者的期待,從而對癥下藥,不僅從身體上,也要從心理上給予患者治療。同樣,患者理解醫生的工作強度,醫生的辛苦,體諒醫生,不隨意抱怨、發脾氣,這樣醫生便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和患者進行細致有效的溝通,對患者也有利。
(三)相互感恩,保持聯系
醫生要對患者存有感激之情:因為患者,才使得醫生的醫療技術得到鍛煉、醫療水平得到發揮;因為患者,才使得醫生的生活有了保障;因為患者,才使得醫生的勞動有了價值;因為患者,才使得醫生的生命具有意義。醫生對患者的感恩不僅僅體現在患者在醫院時盡心治療,也表現在患者離開醫院后,與患者保持聯系,及時了解患者的起居,了解患者的病情,關注其后續療養。患者因為醫生,才能恢復健康或者有恢復健康的可能,患者對醫生充滿感激,并不是要求送紅包來,而是通過尊重醫生、尊重醫生的勞動得以表現。
追求和諧的醫患關系并不是僅僅通過一方的努力就能實現,而是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付出。
狹義的醫方是指醫務人員,廣義的醫方不僅僅指醫務人員,還包括醫院及二線工作人員。這里指的是廣義的醫方。
(一)醫方
醫院要注重社會影響,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醫院要美化醫院環境,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提供以患者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的便捷、優質、低價、滿意的醫療服務模式[4]。與此同時,醫院還應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組織醫務人員積極參與抗震救災、下鄉義診、知識講座等社會活動。
醫務人員不僅指醫生,還包括醫技師和護士等。醫務人員要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觀念,努力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關懷,加強醫務人員對人文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同時要求醫務人員具備同理心、應用利他主義和生命的疾苦觀等方面形成醫患的利益共同體[5]。
醫院的管理人員及后勤人員雖然處于醫療事業的第二線,其作用不容忽視。無論是醫院的管理人員還是醫院的后勤人員都應緊緊圍繞著醫療活動,配合臨床,為醫療服務,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二)患方
在追求“和諧”之夢的道路上,醫方與患方應齊頭并進,協作共贏。醫方在努力的同時,也離不開患方的支持和理解。
首先,患方要樹立正確的“疾病觀”和科學的“生死觀”。患方對“疾病”和“生死”要有正確的認識,有些“疾病”是不能戰勝的,有些“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因為心理的不可接受而轉嫁到醫生的實際能力和醫德醫風上,從而誘發不當行為。
其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患方需努力提高對醫學常識的了解,提高對醫學的認知。醫學不是萬能的,醫學有它的局限性;醫生也不是萬能的,醫生也有不能戰勝的疾病。雖然醫療科學技術在飛速發展,但不能因此而報有過高的醫療期望,以致于因現實的落差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引發不滿,從而導致過激的行為。
最后,患方要合理溝通,依法維權。在發生醫療糾紛或是醫療事故之后,患方要保持冷靜,克制自己的行為,采用合理的溝通方式,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合法的正當的權益,不能采取“醫鬧”、損害醫院設施甚至是攻擊醫務人員等一切影響醫療活動良性運行的不合理的、非法的行為,這樣會給患方造成再次傷害,過度傷害。
當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緊靠醫患雙方的努力還不夠,還需要政府、大眾媒體、社會群眾等第三方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實現醫患雙方的“中國夢”,才指日可待。
[1]倪健輝.基于廣義醫患溝通理念的溝通三要素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1,9,(6):48-50.
[2]汪宗田,王雷靈茜.中國夢的內涵及其辯證特征[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 -9.
[3]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4]李延沂.應用人文關懷加強醫患溝通[J].西部醫學,2005,17,(5):535.
[5]韓鵬,陳校云等.國內外人文關懷與醫患關系相關問題綜述[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6):768-771.
【責任編輯:王 崇】
R197.3
A
1673-7725(2015)03-0093-03
2015-01-25
蘭軍師(1990-),男,重慶萬州人,主要從事醫院建設和醫患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