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日本人“有用即真理”價值觀的探析
郭崇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新鄭 451150)
本文通過對日本歷史及風土人情的深入考察,發現日本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中滲透了濃郁的實用主義色彩,通過對價值觀的探析,進而分析日本人重實用的文化心理,為我們客觀準確地把握日本人的思維、研究日本文化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有用即真理;實用主義;外來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心理
提到日本人,這是個善于在模仿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特點進行創造的民族;提到日本文化,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曾說過“沒有哪一個民族能像日本那樣系統而有計劃地吸收外來文化”,日本著名文明史學家加藤周一也曾指出“日本文化是雜種文化”。縱觀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兩大高潮,一次是古代日本派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來到隋唐全面地學習先進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學藝術、哲學、佛學、醫學、天文歷法、建筑、工藝技術等,對后來日本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日本人并沒有對外來文化全盤照收而否定本土文化,而是堅持“和魂漢才”的文化模式;第二次是日本在近代化的進程中展開向西洋學習的高潮,隨著近代西方的崛起,日本人果斷地轉向學習先進的西方文明,在明治維新政策的指導下,打著“和魂洋才”的旗幟,在西方文明與日本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形成了近代日本資本主義文化。因此可以說日本文化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文化,日本對待外來文化持很開放的態度,但又不盲目地全盤吸收,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果斷而積極的選擇對自身有用的,有用即真理”,那么又是什么促成了該價值觀的形成呢?
首先,這與日本人的生存環境有一定關系,因為任何一種性格或價值觀的形成都離不開其生存的環境。眾所周知,日本是西北太平洋上一個狹長的島國,四面環海,相對閉塞,面積狹小,耕地有限、資源匱乏;再加上日本火山、地震、海嘯等災害頻發,日本人自古就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現實,日本人形成了敏感的特性和強烈的憂患意識,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民族特質日漸加強,形成了很強的對待外來文化的適應能力,日本民族這種對外部世界的善變的彈性適應力,總是使其能順應時代的必然趨勢前進,日本具有這種本領的動力就是基于日本民族強烈的生存需要。因此,面對比自己優越的文化,就會以其渴求和開放的心態積極吸收并融合本國文化將其本土化并發揚光大。
其次,作為島國,在交通及不發達的時代,非常閉塞,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古代的日本不是文明的發源地,沒有文化方面的優越感,而是文化的后進國,因此和文明先進國之間的落差再加上日本本來就不優厚的地理環境條件,使得日本人為了迎頭趕上,就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文明,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最高效地學習外來文化呢,畢竟環境發展狀況不同當然不能全盤吸收,而是要有選擇地為我所用,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體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個民族無論多么擅長吸收外來文化,該民族的文化如果沒有本土文化的滋養,都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說日本人吸收外來文化的態度的形成也離不開日本自古形成的本土文化的影響。只有本土文化這個根健康發展,外來文化才能助其枝繁葉茂。日本文化的根的雛形早在史前文明中就已經形成,追根溯源的話“繩紋文化”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的母體,現代日本文化就是在此根的基礎上,在“有用即真理”的價值觀的主導下經過長期與外來文化的交融與本土化中,不斷地形成并豐富和完善的。
日本人在吸收外來文化時的“有用即真理”的價值觀是日本人重實用的文化心理或者說是日本人“實用主義”性格的重要表現之一[1]。除此之外,日本人的宗教觀也能很好反映出日本人重實用的文化心理。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多信仰的國家,主要有神道、佛教、基督教等,據統計在日本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數是日本總人數的2倍多,這是因為很多日本人信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宗教,出生時接受神道的洗禮、結婚是采用教堂結婚、平時信仰佛教,這種在單一信仰的人們看來不可思議的現象在日本并不罕見。因此日本宗教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國多教”“一家多神”。
在日本,神道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也是日本傳統的宗教信仰,其基礎是萬物有靈論,即“相信宇宙萬物是有靈性的”。正是在這種原始神觀念的基礎上為日本多宗教信仰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這是一種自發的、源于日本人日常生活習慣的、認可現世價值的信仰,包括日本萬世一系的思想的形成都離不開這種傳統的神道信仰的影響。因此從古至今日本人精神層面都帶有這種神道的色彩,可以說神道信仰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但日本儒者并沒有全盤照搬中國儒學,李澤厚在《中日文化心理比較試說略稿》中指出“日本儒學所排拒的是中國儒學的理論思辨的理性系統,而吸取和發揮的是中國儒學中具有實用價值和社會性內容突出的方面。……他們更注重實踐、行為、活動,……把儒學盡量落實在社會制度和行為秩序上,重視它的實用性能。”就拿近世朱子學在日本的受容過程來說,日本儒者在日本朱子學形成的過程中主要選取適合幕府統治的成分,為幕府的合法性提供理論依據,可以說朱子學在江戶時代發揮的就是論證以君臣關系為中心的社會秩序和以護國為政治理念的現實功能[2]。
佛教自傳入日本以來,就帶上了濃郁的現世色彩,日本人信仰佛教主要是因為人們認為佛教能為人們除病去災,祈禱風調雨順,能夠帶來現實的利益,可以說日本佛教宗派自創立以來便重視對國家的守護與對人們現實利益的促成,并且對日本人的理念、美學、文學等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此外,以現實為中心的特質使得日本人對人的欲望和情感采取了容忍認可的態度,比如僧侶在日本是個正當的職業,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庭,不遵守原始佛教的清規戒律的現象并不少見,另外在民間還有不少無組織無系統教義的民間信仰,這些現象都是佛教本土化后的特色,從深層次上講也是日本人價值觀、重視實用的文化心理起作用的結果。
總之,這種重實用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日本人獨特的價值觀,也給日本宗教文化烙上了日本特色的印記。
日本人對待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對傳統東西的保存,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傳統文化進行發揚光大,如何在吸收別國的東西的過程中烙上自己的特色,并能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就拿技術而言,在日本,對于具有專門手藝的人有個備受人們尊敬的稱呼——“匠人”,他們往往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并有強烈的將家族手工藝得以傳承為榮的感情,日本自古就開始學習中國的很多技術工藝,然后帶到國內發展研究,結果不少學來的技藝卻超出中國水平。
日本教育歷程中的實用性追求也不容忽視。古代日本大量吸收隋唐先進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但唯獨中國的科舉制度沒有引進,也沒有學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的歷史傳統,但是社會的發展又離不開先進的社會文化和科學進步,所以在日本獨特的島國的教育中實用性的文化心理尤為明顯。古代虔誠向中國學習,近代后隨著中國的衰落果斷轉向歐美,幾乎一夜之間全面西洋化,甚至提出了“脫亞入歐”這一令人詫異的戰略,可以說為了發展不擇手段,這也是日本人“有用即真理”價值觀的最好體現。直到今天教育中的實用性色彩依舊很濃。幼稚園不追求硬件的豪華而是追求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義務教育階段除了常規的課程外,還必不可少地融入些體育課、家政課,自然體驗課,讓學校和社會相銜接;高中階段往往就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嘗試著聽從自己的喜好去選擇未來的終生職業,這樣為今后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挖深井打下了基礎。學校教育如此,就連豐富的社會教育也體現著實用性的特色,比如說各地根據自身特點發展特色產業,設立各種實習基地,讓人們在直觀的體驗中達到見學的目的。總之,日本教育中具有很強的實用主義特征。
實用主義的文化心理源遠流長,已經滲透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日本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這種實用主義的心理造就了模仿與創造并存的日本文化,并且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又為日本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源泉。縱觀日本發展的歷史、透過日本文化發展的歷程,可以說在信息化的時代、在發展自己強大國家的過程中,實用主義未嘗不是一種便捷有效的選擇。
[1]徐紀亮.從古典實用主義到新實用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6.
[2]何睦.從儒學在日本的演變看日本文化的實用主義性格[M].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134.
【責任編輯:周 丹】
G131.39
A
1673-7725(2015)03-0145-03
2015-01-21
郭崇(1986-),女,河南南召人,講師,主要從事日本文化、中日文化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