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上海 200433)
基于馬克思主義批判性思考的哲學啟示
劉 麗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上海 20043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批判性是其本質屬性之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批判性,這種批判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指出其它事物需要批判地對待,另一方面更強調自身理論體系也需要進行批判。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精神,總結出這一精神對我們當代社會的哲學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性;啟示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它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堅持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吸收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優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繼承、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科學總結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基礎上,創立并發展起來的[1]。它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合理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以及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統一[2]。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在于它有區別于傳統哲學的辯證的、矛盾的、實踐的、批判的精神,它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形而上學。在唯物論里,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物質第一性,承認自然界的客觀唯一性,同時又辯證地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客觀地分析問題。在辯證法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是在矛盾運動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矛盾著的雙方互為依存,既要看到好的一方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在認識論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目的,認識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深化發展。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除了上述幾方面,還包括人生觀、歷史唯物主義等豐富的內容。
(一)批判性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批判性,這是其本質特征之一。馬克思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新思潮的優點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預測未來,而只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3]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也有這樣的論述,同時列寧指出馬克思認為自己的哲學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批判性和革命性,當然列寧也是站在馬克思的立場上贊同這種說法的。所謂批判就是一種辯證的否定,這種批判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在此基礎上有所超越,批判的目的也不是打倒一切,而是使事物不斷完善,最終推動社會發展[4]。馬克思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因此在看待批判性的問題上,不僅指出其它事物需要批判地對待,更強調對自身理論體系也需要進行批判。
(二)批判性的表現
時代在發展,基于實踐基礎之上的科學理論當然也需要不斷發展完善,不能因為被稱為科學就停滯不前,而不對自身進行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著的哲學,它用批判的精神審視自身。在創立之初,馬克思就批判地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創立之后,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豐富自己的學說,積極與時俱進,批判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的,在批判繼承中壯大自己,吸取新的實踐成果,因此它反對教條、僵化[5]。
(三)批判中成長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只是一部分意識超前的人群所信仰的世界觀,發展為現在一個世界性的哲學思潮,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學習完善自身,通過外部世界了解自身缺陷,然后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要求,不斷與時俱進,不懈追求,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在批判中不斷走向成熟。
批判的實質就是“揚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論是對其他哲學思潮的批判,還是對自身的批判,都是秉持一種“揚棄”的精神[6]。這種精神對我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一)思想文化的批判
不論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文化禁錮還是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歷史上統治者為了實現大一統,不僅從政治上控制人民,還對知識分子進行思想禁錮。出于階級立場和時代的局限,他們不可能做到對所謂不利于自己統治的言論和學說的包容與批判,我們也不能太過于苛責前人。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中,人們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化,我們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只有辯證的否定,主流價值觀才能在各種批判斗爭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才能不斷發展完善。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是近代中國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在這次運動中提出了“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對儒家思想進行全盤否定。當時正值思想界尊孔復古逆流之際,違背社會歷史發展趨勢,因此運動所呈現的口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消滅儒家思想就是對封建統治的摧毀。但是這種全盤否定是不科學的,也沒有做到恩格斯所提到的正確批判的方法,歷史證明這種批判并沒有限制了儒學,反而在當代甚至興起了一股“儒學熱”思潮,表明儒學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價值。因而客觀地看待儒家思想,批判地繼承發展,是唯一正確的出路。
總之,對舊思想文化的批判、否定,要用辯證的方法。辯證的否定,就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有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吸收積極向上的成分,促進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知識成果的批判
《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有這樣的古訓:“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意思就是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著完全迷信書本,要求讀者善于獨立思考,可見遠在戰國時代古人就已經表現出了“批判”精神。對前人的知識成果,我們在肯定的基礎上還要有自己的思考,書本的知識就一定是完全正確的嗎?就一定符合歷史事實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知識成果,才能擺脫已有知識的桎梏和框架,才能有新的發現。
對大學生而言,更要有批判的精神,至于如何批判性地閱讀,我認為:批判性閱讀不是對全文完全否定,也不是盲目質疑,而是建立在對文章十分理解的基礎上,也就是搞清楚作者的觀點是什么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和疑問,這就有別于傳統的接受式閱讀。作者引用的材料和數據是否可靠、論點和論據是否有聯系、觀點是否正確等等都是批判性閱讀的方法。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社會發揮著自身的價值,其批判性的本質也是當代社會所需要的。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去除那些已經陳舊落后的觀點,吐故納新。在人與自然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現代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方法論,在認識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實踐決定論,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人生價值觀方面,指導人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價值觀。因此,在當代我們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理論支撐。
[1][6]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97
[2]肖前,黃楠森,陳晏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36-40.
[3]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6.
[4]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42.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責任編輯:王 崇】
B089.15
A
1673-7725(2015)03-0187-03
2015-01-25
劉麗(1982-),女,湖南衡陽人,講師,主要從事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