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華
一路艱辛,苦苦相隨
李瓊華
我1993年上的大學,不知道為什么沒有在我的大學時代讀到這份早在1985年就已問世的優秀的雜志——《文學自由談》。直到2000年的秋天,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我在一個朋友家做客時,無意中見到一本舊雜志,隨手翻翻,就被里面的文章深深吸引。朋友見我喜歡,就說那書也是別人給他的,叫我拿回去看得了,不用還。我至今保存,那是一本黃色封面的正中寫著“文學自由談”五個大字的雜志,1994年第3期,總第44期。前面是目錄,里面有很多我讀中文系時就已認識的作家,開篇就是金克木的《試說武則天》。
我對這本新認識的老雜志可謂一見傾心,決定從此開始訂閱。當時恰好又到每年征訂報紙雜志的時間,我趕緊到郵局找到了這份雜志的郵發代號,高興地訂了全年。從此,我開始了對《文學自由談》這本雙月刊雜志的永不停止的品讀與追隨。
從2001年到2007年,我結婚、生女,連續四年教高三。忙忙碌碌的日子里,以前訂閱的很多雜志都停訂了,包括我很喜歡的《XXXX選刊》,只剩下我最喜愛的《雜文選刊》和《文學自由談》兩種。我一直認為,這兩份雜志,前者能讓我保持正氣,后者能讓我保持文氣。那些年,常常是每天晚上忙完工作和家務后,躺到床上,打開臺燈,就會拿起床頭柜上的《文學自由談》,開始品讀那些語言優美、見解深邃的美文。
2007年秋季學期,我調離自己執教了十年的母校云南石屏第一中學,到了紅河州州府所在地蒙自市的第一中學工作。到了新單位,我仍牽掛著下半年的三期《文學自由談》。我給原單位的收發室老師打電話,拜托一個關系好的同事幫我接著領書。春節放假,回到家鄉,我急不可待地到同事家里拿到了這后三期《文學自由談》,滿心歡喜,如見到了失而復得的寶貝。
云南蒙自,是西南邊陲北回歸線上的一個小城市,這里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氣候和暖,勝過春城昆明,人們生活安閑,主要產業是水果種植,工業不興,文化相對落后,文學更是冷清。手機普及之后,傳統文學越發成了“西天的云彩”。
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雖然生活中并不缺陪我吹牛逛街的朋友,工作中也不乏與我合作拼搏的同事,但很難找到讓我受教提高、與我心靈共鳴的智者。所以,我視《文學自由談》為良師益友。特別是當我被各種生活與工作的困苦束縛,感到煩躁茫然的時候,看一看刊物的文章,內心便能獲得一份寧靜與清醒,尤其是看到封底“一本由眾多大知識分子與眾多小知識分子自費訂閱的刊物”這行文字的時候,心靈總會受到一種莫大的鼓舞——我也是一個小知識分子啰!
十五年訂閱,因為喜歡,所以從不猶豫、從不拖延。然而,身處偏遠地區,訂閱雜志這樣的小事,卻是千辛萬苦,煩惱重重。我所工作的學校是本地的重點中學,人多書多,收發室工作量大,常有收不到雜志的事情發生,也不知道是郵局沒有送來,還是學校弄丟了。無奈,自己購房之后,把地址改為小區住址,但小區物業不管這事,郵局的人把報紙雜志往門衛一扔就走人,訂戶得每天去查看有沒有自己的書報,且也是經常丟失。我還連續幾次遭遇兩期并作一次送的情況,甚至后來干脆收不到我訂的所有雜志了!其他雜志也就罷了,《文學自由談》是報亭買不到的,于是寫字條讓門衛轉給郵局投送員查找,無回音。一個月又一個月,我苦苦等了四個月,到了年底,兩期雜志還是不見,于是去郵局問,郵局的人叫我去找蒙自投送站。問過好幾個人后,在漫天黃灰的老城區終于找到了投送站。工作人員不耐煩地叫我看,確實沒有我懷疑的積壓的書報。他叫我打電話給站長,站長叫我找片區投遞員;找到那個年紀已大的臨時工投遞員后,他也推得一干二凈,叫我到門衛處再找……我之前天天到門衛處等書,確定沒有送來,我又展開聯想,猜測會不會是被誤送到隔壁幾個小區了。又去他負責的其他小區的門衛處去找,依然沒有。
看來送到小區這條路還是行不通。走投無路的我,只好把雜志訂到老公的單位了。他在州級機關上班,單位級別高、人少,書報很少出現漏送弄丟的情況。于是,從2015年起,那個訂閱了《文學自由談》十四年的老訂戶李瓊華的名字消失了,新增了一個云南紅河州民族研究所的名叫張輝的訂戶。2015年,雖然少了第1期《雜文選刊》,但我還是如期拿到了前五期《文學自由談》,深感欣慰。
2016年的訂閱時間已到,今年除了繼續用老公的名字訂閱之外,我還有了一個新主意:給我的兩個徒弟(學校今年分給我帶教的兩個新教師)每人訂一份《文學自由談》。一來作為禮物,表達師傅的關愛之情;二來上個“雙保險”,萬一我的收不到,也可以拿他們的來讀。
真希望哪天還有機會見到那幾期未曾謀面的《文學自由談》:2001年第2期,2002年第4期、第5期,2003年第1期,2014年第5期、第6期。每當我想到這些缺失的期號,就像母親想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痛心不已。
最后,衷心祝賀《文學自由談》創刊三十周年。祝《文學自由談》越辦越好,堅持“六不思路”不動搖,永葆新銳本色,多多編發像李美皆《論周濤的反愛情主義》這樣的既有文學氣又有人文氣的好文章。特別祝愿,敬愛的李國文老師,健康長壽,“特約”永遠。
再祝各位編輯、作家,身體健康,生活幸福。歡迎大家到云南紅河旅游,看哈尼梯田,品民族風情,讓我有接待貴客之榮幸。
(編者注:文中所列缺刊,本刊已寄給李瓊華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