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上海師范大學,上海200000)
《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教學策略
李潔
(紹興文理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上海師范大學,上海200000)
《語言學概論》兼有理論和能力兩方面性質,是必須學的,是提高語言理論能力的重要路徑。任課教師要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語言學概論》 存在問題 教學策略
《語言學概論》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對外漢語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其課程目的是介紹人類語言的性質、結構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并初步具備運用語言學科學方法和分析語言現象的能力。所以《語言學概論》兼有理論和能力兩方面性質,是必教、必學的,是提高語言理論能力的重要路徑。
相比文學課程而言,語言學類課程無論對教師上課還是對學生聽課都是一種挑戰,語言學課程以《語言學概論》為最難教、最難學。主要因為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決定了該課程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普遍反映內容枯燥、術語偏多,難理解、難記憶和關聯性不強等。需要任課教師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內容陳舊,理論性強。
現行教材普遍使用徐通鏘、葉蜚聲的《語言學綱要》,教材成書于80年代,基本以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為理論框架。內容比較陳舊,不能反映新的語言學研究成果,缺乏創新性。有的高校使用60年代初高名凱、石安石的《語言學概論》,理論框架有長處,但時代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受前蘇聯語言學觀點的影響較深。對語言社會屬性、語言和思維的關系、階級語言的關系等論述,都帶著前蘇聯語言學理論的痕跡。
這門課是介紹人類語言普遍規律的,是一門理論課,必然是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系統性等很強的。加上很多理論基本來自國外,不一定適用漢語,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二)與《現代漢語》內容有重復和交叉。
《現代漢語》分為語音、文字、詞匯、語法和修辭,而《語言學概論》有語音、文字、詞匯和語法部分,在內容上出現重復和交叉。當然《現代漢語》講的是個別語言,《語言學概論》講的是語言普遍的結構知識,二者講授角度不同。實際上《語言學概論》主要以漢語為材料,而《現代漢語》的理論部分具有普通語言學的性質,如語言性質、義素理論、音位理論層次分析法等,有的章節甚至連小標題都一樣,如語音性質部分,《現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都是從物理屬性、生理屬性、社會屬性三個方面講解。內容的重復必然帶來“炒冷飯”的感覺,學生和教師都不可避免地產生厭學、厭教情緒。
(三)教材涉及語言材料單一。
《語言學概論》以全世界語言為研究對象,從理論上講,語料選擇應該是豐富的,有助于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理解。但是《語言學概論》教材中,所舉語言材料大部分還是以漢語為主,印歐系語言中主要是英語,很少涉及其他語種,不太利于對普通語言學理論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比較傳統,師生互動性不夠。
《語言學概論》課程現行的教學方法仍然以講授為主。講授以教師為中心,可以使教學內容條理化、系統化,對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來說是必需的。傳統教學方法缺乏激情,沉悶的講授置學生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滿足不了他們的“參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雖然大學課程不必像中學課程那樣刻意追求活躍,但是要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方法變換還是有必要的。
(五)考核方式比較單一。
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提高,目前《語言學概論》教學的評價體現主要是期末考試的筆試評價。評價體系比較單一,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無法體現。傳統考查學生的閉卷模式雖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往往禁錮學生能力全面發展,誘導學生進入機械背誦、生硬記憶的誤區。
(一)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以能力培養為任務,讓學生參與教學,改變傳統“滿堂灌”式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明確對象,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講授過程中,注意采用啟發式語言,讓學生思路跟著教師講解思路走,同時注重用提問和討論的方式,讓師生互動起來。
2.講練結合法。練習環節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消化所學理論知識,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程度得以反饋,以便教師做出進一步解釋和補充。練習方式主要有:(1)課堂提問。針對具體問題提問。(2)課堂小測驗。進行單元小測試,以便對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進行練習和歸納。(3)學術小論文。以訓練學生科研能力為目標。走“講、練、研”的路子。在研究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達到加強學生能力訓練的目的。
3.課堂討論法。教學過程中安排一些課堂討論,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打破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活動方式。如“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的區別”、“怎么從聾啞人現象看人類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漢語作為孤立語與印歐語相比具有哪些特點”等,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實現師生良性互動,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分析運用語言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效果。
(二)改革教學內容。
1.注意與《現代漢語》內容對接。兩門課在內容上有重復和交叉,如語言、詞匯、語法等章節。可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而不是簡單地重復舊內容。同時因為兩者講授角度不同,《現代漢語》講的是個別語言,《語言學概論》講的是語言普遍的結構知識。因此《語言學概論》應避免過多地使用漢語言語料,與《現代漢語》課堂區分開來。
2.增加計算機語言學、語言語用等知識。教學內容鞏固并豐富原有內容,揚棄舊知、兼容新知,增強趣味性、實用性。將與《現代漢語》內容重復的部分壓縮講解,增加計算機語言學、語言語用等方面的知識。
3.充分利用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教師的外語語料。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必然以一定語言材料說明問題。充分利用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以及外語語料,會更有利于語音規律、語法范疇、語言不同類型等內容講解,使教學生動而有說服力。
4.作業講評和考研試題講解。課后作業在評閱后應該在課堂上進行講評,從總體到具體,優點和缺陷及出現的問題,應該對學生有一個反饋,有利于指導學生下一次作業高質量地完成,有利于語言實踐能力提高。在練習環節適當引進一些考研的試題題目,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研題目往往以基礎知識為生長點,對這些試題的講解,提高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能力,有助于學生考研,促進教學教育活動深入開展。
(三)改革多媒體教學課件。
傳統教學以粉筆和黑板為主要工具,多媒體教學運用文字和動畫結合,將教學內容更直觀地展示給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起到很好的作用。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學設計,如果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僅僅將板書內容全部搬到電腦屏幕上,眼睛只盯著屏幕念,不顧學生的反應,這樣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可以說毫無意義。但是畫面精美、動靜結合的課件,加上良好的教學方法,會給教學效果錦上添花。多媒體教學課件質量對教學還是很重要的。具體改革內容如下:
1.內容簡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是為了更好地把教學內容展示,如果內容過于詳細,就成了信息的海洋,讓學生目不暇接,課堂筆記更無從下手。內容簡化、詳略得當的內容有利于教學。
2.添加圖片設計。課件中適當添加一些圖片,不僅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還是文字外的一個必要補充,如一些語言學家的頭像,語言學名著的封面照片等。
3.增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語言學概論》的術語偏多,理論性強,教師一味講解必然會令課堂沉悶和枯燥,而利用一些視頻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提高學生興趣有利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如講解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時,可以放一段車禍病人語言發生變化的視頻;動物語言和人類語言的區別,可以放一段動物語言的視頻;講文字時,可以放一些古文字起源的視頻等。
4.加強藝術性設計。多媒體課件設計中,大部分還是文字排列,但是文字大小、底紋顏色、字體的選擇、文字外圖框類裝飾的使用與否、動畫方式都影響課件質量。藝術性強的課件讓人賞心悅目,不易疲倦,自然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教學評價的改革。
課程的期末閉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書本的記憶情況,這種考查重僵化的東西,輕源頭活水,導致有些學生僅憑借絕好的記憶能力,通過考前突擊復習,就能獲得高分。單純依靠期末考試評定學生的成績,未免缺乏公平性和靈活性。
公平的考核評價可以采取平時和期末相結合、知識和能力并重的方式。這種方式重視過程評價,強化過程考核,重視學生實際能力發展。主要考核從以下部分進行:
1.期末考試占70%。課程基礎理論知識作為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成果,要占據較大比重,但是考核主要內容不以記憶為主,而以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命題者將從試卷內容和題型設計上進行改革。
2.課堂互動評價,占10%。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問題,并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質疑,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按照參與積極性和表達流暢程度給予考核評價。
3.課程論文評價,占20%。要求學生發現問題,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獨立完成小論文寫作,體現較強的研究能力,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
《語言學概論》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理論課程,是語言學理論的入門課,具有專業性、基礎性和理論性的特點。在學生學習《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語言課程的基礎上,將學過的語言概念、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語言理論水平。其學科地位是很重要的,但因內容抽象和缺乏趣味性,加上教師沒有采取有效教學策略,導致現在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多媒體制作等各方面做出改革,相信會改變這門課程的教學狀況。
[1]曾毅平.語言學概論課程建設存在的若干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1).
[2]許晉,李樹新.高等院校《語言學概論》課程改革探析.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5).
[3]張先亮.關于《語言學概論》內容與方法的再思考.中國大學教學,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