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瑾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保衛處,安徽 合肥230051)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成效及趨勢述析
蔣瑾
(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保衛處,安徽 合肥230051)
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改革事業逐步展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政治建設基本綱領和戰略框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二十一世紀,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將面臨新機遇與挑戰。當前政治體制改革既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道路前進,又要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現實、借鑒歷史,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政治體制改革 成效 趨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勢。當前,為了更好地完成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一方面要積極借鑒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構建與時代同步的改革戰略。因此,梳理新時期政治體制改革主要成效和強化既定改革方向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
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政治體制脫胎于革命戰爭年代,初創于新中國誕生之際,形成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是一個在戰爭需要、歷史慣性、社會呼應、人為強化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權力過于集中、人治色彩較濃的政治體制。雖然這種體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曾產生過巨大的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其其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十年內亂中達到極點。因此,對原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就成為歷史必然。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就指出:“機構臃腫,層次重疊,手續繁雜,效率極低。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于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1]P150
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直接指導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曾經把改革總目標、具體目標、改革內容和政治體制的評價標準概括為“四個三”。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第一,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第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2]P178近期具體目標為:“第一個目標是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第二個目標是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個目標是調動基層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2]P179-180改革內容是:“首先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于領導的問題;第二個內容是權力要下放,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同時地方各級都有一個權力下放問題;第三個內容是精簡機構,這和權力下放有關。”[2]P177鄧小平還提出了國家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的標準:“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團結,改善人民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 ”[2]P213
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集體的領導下,對政治體制改革所要實現的目標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中共十五大明確提出:“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200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鞏固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2004年1月27日,胡錦濤同志在法國國民議會發表演講,談及政治體制改革進展時,對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成效作出了最全面、權威的評價:“中國在國家領導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體制、決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監督制約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果。”具體如下:第一,改進了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由黨包攬一切,由黨的重要領導人決定一切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觀;取消了黨與政府對口的部門,減少了黨政兼職;完善了黨內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恢復了黨的各級紀律檢查機關,初步建立健全了反腐倡廉機制,逐步強化了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明確規定了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第二,加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擴大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設立了縣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健全了各級人大組織和議事規則,進一步規范了人大代表的權利與義務;完善了人大代表的選舉制度,制定和修改了選舉法,使選舉工作逐步規范,選舉民主程度和效率顯著提高;將直接選舉范圍擴大到縣級,規定一律實行差額選舉和無記名投票。第三,改變了高度集中的立法體制,賦予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部分國家立法權,賦予了國務院以行政法規制定權,賦予了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賦予了國務院各部委及省級人民政府以行政規章制定權,監督執法力度加大。第四,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目標,加快了法制建設,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正在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初具規模,在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已經做到了有法可依。第五,恢復了國家主席職務,完善了國家元首制度;在國家體制內設立了中央軍事委員會,健全了國家軍事領導體制;改革了國家行政體制和行政機構,實行各級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地方行政首長差額選舉制,建立了審計機關,恢復了監察機關;政府機構得到了精簡,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第六,推進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廢除了實際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規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建立了干部退休制度;改變了干部集中統一管理的體制,對干部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初步建立了公務員制度;擴大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實行了民主推薦、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引進了競爭機制。第七,加強了司法機關和司法制度建設,重建了各級檢察機關,恢復了獨立行使審判權與檢察權制度,建立了行政訴訟制度,恢復了律師、公證與仲裁制度,構筑了法律監督和法律救濟系統。第八,完善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協商民主制度,明確了各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已形成制度并逐步規范,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渠道得到了拓展,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得到了加強。第九,發展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創制了特別行政區制度;加強了基層民主制度建設,推廣了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創立了村民委員會制度,健全了居民委員會制度。
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成就是在黨和人民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成功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進程中取得的,頂住了西方大國霸權主義的巨大壓力,經受住了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各種嚴峻考驗,保持了社會主義方向和社會環境穩定,為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奠定了優勢條件和強大根基。
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面對的是被林彪、江青“四人幫”扭曲的政治體制,鄧小平理性分析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總病根”,就是他提出的“以黨代政,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法制不健全等。在鄧小平領導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圍繞“黨政不分”的問題展開,也是鄧小平經常強調怎樣實現黨“善于領導”的問題。所以,當時政治體制改革任務主要是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機制。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著新挑戰和機遇,黨對政治體制改革進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新目標,突出強調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設及機構改革。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一方面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的政治體制改革思想,譬如江澤民對黨的領導改革思想的發展,他強調:“黨的領導作用只提政治領導不夠,還應該有思想和組織領導。”[3]P523“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組織領導是統一的、不可分的。思想領導是政治領導、組織領導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組織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的重要保證。”[3]P547另一方面江澤民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新的戰略方針,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依法治國的提出在中國政治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確定了新方向。并在政治體制改革實踐中有了新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黨在新世紀的政治體制改革導航。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求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第一次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放在一起,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為黨中央領導政治體制改革提出新戰略任務。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表示將“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并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九方面內容,即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維護社會穩定。所以十六大開始把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上政治體制改革日程,其他政治體制改革圍繞它展開。
三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變化,政治體制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不同,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進行戰略調整,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需要,使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不斷完善和發展。無論我們面臨什么樣的政治體制,以及面臨新的政治體制改革發展趨勢,都必須做到“三個堅持”,這是經驗總結,是黨在當前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指導方針。第一,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特別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性質決定了不僅不能削弱黨的領導、偏離社會主義方向,而且必須堅持、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不斷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不堅持這一點,就不是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二,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要從中國國情出發,鄧小平強調要“根據自己的特點,自己國家的情況,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又不能照搬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更不能丟掉我們制度的優越性”[2]P256。第三,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很復雜、很困難,“每一個措施都涉及千千萬萬的人”。“每項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障礙”,因此,我們“要審慎從事”。鄧小平不止一次地告誡人們,必須懂得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艱巨的、長期的任務。“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方針必須堅持,但是方法要細密,步驟要穩妥”。在實行的時候,“要先從一兩件事著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樣就亂了。國家這么大,情況太復雜,改革不容易,因此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后再下決心”[2]P177。
黨的十八大提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廣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4]P23為適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客觀需求,十八大對政治體制改革做出了新的戰略部署,重點改革領域及主要目標如下:
其一,全面理順黨政的關系,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界定了黨對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領導的原則,進一步明晰黨和國家公共權力的職能,實現真正的黨政職能分開,從體制上理順黨政關系。同時,為了科學、合法、有效地理順黨政關系,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做到黨內外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國家行政權嚴格做到依法行使。
其二,全面加強民主制度建設,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中央高層進一步提出,發展黨內民主的關鍵是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其本質是指政黨各種活動的規范化和程序化。隨著一系列保障黨員權利制度、擴大在市縣實行黨代會常任制的試點等的推出,將大大改變權力過于集中的弊端。
其三,全面推進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改革,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著眼擴大黨政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減少領導職數,撤并黨委和政府職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門,切實解決分工重疊問題,整合行政資源,提高效率。
其四,全面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在干部選拔過程中,在更大范圍內推行公開選拔、任前公示、競爭上崗、全委會投票表決,擴大差額推薦和差額選舉的范圍與比例,同時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實行問責制、罷免制、領導干部辭職制等。更強調黨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其五,全面加大制度反腐、依法反腐力度,加強黨政機關純潔性和先進性建設,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保持共產黨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黨的思想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體系。
總之,在黨和人民的努力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模式獲得創造性建構。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已經不是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怎么改、改什么及如何全面深入推進的問題。在黨的十八大部署下,未來政治體制改革基本目標、路線方針已經明確,具體措施、戰略步驟已經形成。因此,按照既定戰略部署,全面完成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各項任務,簡政放權、依法行政,掃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政治動力和制度保障。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