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130111)
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研究
王曉娜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 長春130111)
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互相制約,但又互相支持。本文闡述了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詳細分析了高等教育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在提高高等教育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有力措施。
高等教育 地方經濟發展 問題 研究
我國的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聯系非常密切,不但關乎高等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還與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求相吻合。我國高等教育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尤其是在體制上的改革,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伴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高等院校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高等教育必須面向經濟發展,地方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高等教育。
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互相制約,但又互相支持。從高等教育角度講,一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許多各個層次的人才,培養了許多能夠適應不同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通過高等教育培育出的人才,某些就職于高校所在地成立的企業,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二是為地方經濟發展奠定了科技基礎。近年來,地方企業的很多課題都由高校承擔,研究得到很多新的科技成果通過與高校的合作,企業在新技術與科研成果的指導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提高了經濟效益,明顯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從地方經濟發展看,一是地方經濟的發展給高等教育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高等教育是在高等院校中產生的,存在于地方中,生存與發展必須依靠物質支撐。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與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有直接關系,經濟水平好的地區財政收入就會比較高,可以在資金等方面給予高等教育更多的支持。同時,地方經濟發展好的區域,能夠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吸納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從而影響高等教育。
基于二者之間互相促進和互相制約的關系,所以必須保證二者之間協調發展,但不能要求二者做到同步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某一時期可以超前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可以稍微落后一些,這完全不影響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但從高等教育近些年的實際的發展看,發展水平還是要超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客觀規律和滯后性人才培養的特點。
2.1人才培養結構缺乏科學指導
據有關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中,科學合理的本科與專科比例應該在1∶1~1.5。梯形或寶塔形人才結構是最合理的一種結構,紡錘形人才結構很容易導致地方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在當前高等教育的現實情況中,很多地方的高等院校都是由一些中專或高等職業院校合并產生,隨后進行資格升級,學科建設水平不高,師資隊伍綜合素質較差,難以適應本科教學,甚至某些高校為增加生源,盲目開發社會上需求量比較大的專業或學科,不但搶占地方有限的教育資源,而且對原本高校中專業特色強、學科實力強的發展產生很大負面影響,最嚴重的后果是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
2.2科研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高等院校在選擇科研項目時,大多是圍繞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等這些較重大的課題,很少對地方經濟發展進行考慮,也很少考慮地方企業的客觀需要,導致高校科研投入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一致;評價科研成果時,大多量化論文數量,很少考慮科研成果是否能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可以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于地方企業發展。當前,還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科研成果的轉化,還沒有專項資金支持科研成果的進一步驗證,導致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難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2.3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地方經濟水平是否發達,與高校科研經費的投入有直接的關系。當前,很多東方企業拿出資金進行科研投入時,通常要與經濟利益掛鉤,因為科技研究及科研成果的轉化本身具有很大的風險。如果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則會對參與科研的工作人員的積極主動性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成果的中試環節難以進行,就難以保證科研成果帶來企業的經濟效益,難以保證很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1調整人才培養結構
高等教育必須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以保證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在高等院校中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等人才層次培養要呈現梯形結構,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的各層次人才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相協調。就地方而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必須以當前某一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規劃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正確引導地方高等院校持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專升本院校、專業進行嚴格控制與管理,保證高等院校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不斷發揮特長優勢,加強專業性、技術性、實用性人才的培養;高等院校要以地方產業的發展為戰略目標,對當前設置的專業、學科依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做出改革與調整,保證地方高等院校中的專業結構、學科建設、地方經濟發展三者相互協調發展。
3.2爭取更多的科研資金
地方高等院校要進一步拓寬籌集科研經費的渠道,僅僅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發動社會上企業的力量,爭取企業更多的專項補助資金,爭取地方企業家、社會名流等各項資金資助補充科研經費,確保高校中的各項科研項目順利進行,促進科研成果的中試、轉化,確保科研成果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高等院校在進行科研項目的選題方面,必須立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地方企業需求實際,選擇可以為地方中小企業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帶來實際經濟效益的科研項目,開展聯合攻關,保證地方中小企業的發展更持續健康,地方大企業能夠順利轉型,為地方政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
3.3加強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與地方企業之間要加大合作力度,不斷推進產學研更好地合作,在校企之間的人才交流方面,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校企人才交流機制,在高等院校內可以將企業內部的優秀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聘為某個專業或學科的兼職教師,定期到學校開展教學工作,在課堂上對學生講述企業生產經營過程面臨的機遇和困難,引導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改造升級等方面的客觀問題,不斷提高高校學生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企業可以在高校中聘請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定期深入企業一線,對企業發展所面臨的管理、資金、技術等難題進行調研,然后提出針對性強的發展建議,保證企業更好地發展。校企雙方要以便捷溝通、提高辦事效率為前提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雙方可以定期召開研討會,一是讓高校的科研團隊及時掌握企業為何難以更好地發展,做好客觀實際的調研工作,以便展開更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同時企業可以進一步掌握科研項目的研究現狀,以便更好地對科研成果進行及時轉化;在轉化科研成果為企業生產力的過程中,校企雙方要成立專門的機構,具體負責評估科研成果的產權歸屬、商業價值及利益分配,確保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
3.4轉變辦學觀念
高等院校不但要培養研究型人才,而且要培養更多的創業型人才,這就需要轉變高校辦學觀念,將高校定位于創業型大學。在地方,創業型大學是地方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主體,密切聯系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使三方更好地合作;創業型高校必須保證高校的研究質量,為企業的創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3.5興建科技園區
地方政府可以在高校相對密集的區域,興建特色明顯、優勢集中的科技園區,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力比例,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和政府的財政收入。科研成果的轉化,可以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條件具備的地方可以以科技園區為中心,充分發揮輻射功能,促進地方其他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進而提升整個地方的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
高等教育是對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針對性強,具有全局的作用,要稍微超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所以為促進地方經濟更好發展,必須重視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資金、教育改革、專業設置等方面支持高等教育,確保高等教育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1]芮桂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特色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08).
[2]鄧雪峰.新形勢下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22).
[3]張振助.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發展研究——中國的實證分析及策略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3(09).
[4]高江寧.地方高校拓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途徑的實證分析——以南通大學為例[J].中國科技產業,2013(10).
[5]何本初.地方本科院校要緊密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中[J].滁州學院學報,2006(01).
[6]董文波,王大成.淺論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的對接
[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