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成 公維佳 劉成海 李紅艷 孫 偉 李杞超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提升農業工程類本科人才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思考
李季成 公維佳 劉成海 李紅艷 孫 偉 李杞超
(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逐步加強,社會對人才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動滿足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作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從加強基礎教學、注重綜合能力培養,發揮產學研教相結合的優勢、強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為培養農業工程類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參考。
農業工程 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 產學研教相結合 創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1]所以,改革傳統教育模式、探索人才培養新途徑,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支撐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如何培養出具備寬厚的科學素養、較強的工程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視野寬廣的高素質拔尖人才,已成為當今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題[2]。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經濟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現代化農業建設對人才的結構和質量提出更高的需求,不僅需要大量的各層次、各專業的農業類專業畢業生,而且在質量上需要知識面廣、素質技術高、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畢業生。東北農業大學既是一所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又是省部共建重點高等農業高校。學校在為發展農業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著眼于國家戰略,在實施大眾化教育環境背景下對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如何培養農業工程類本科生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進行積極的研究和探索。
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傳統教學模式僅注重“講授-接受”,重視具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側重培養和訓練單一專業的實踐能力,使得多數畢業生只能勝任本專業的工作。這種傳統的“飽讀詩書”式的灌輸教育、“一技之長”的專業教育、“一勞永逸”的一次性學校教育[3],過于強調教師的作用,扼制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忽視學生的主動性與潛能的發揮,因此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生產、社會一體化交叉趨勢的逐步加強,使傳統灌輸、單一模式的高等教育面臨嚴峻挑戰,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一)加強基礎課程建設,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基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前提,規范基礎課程教學管理和考核制度,能夠夯實基礎,提高能力。變革傳統教育模式,能夠強化基礎理論教學、訓練多種思維方式、孕育科學研究精神、培養人文素質;同時確立“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基礎素質教育;注重多學科知識體系的交叉和融合,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打造專業教育平臺,注重因材施教。
完善專業教育體系,使專業教育向系統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為每位學生配備專業指導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特點量身定做培養計劃,因材施教,采取個性、自主、探索式的培養模式。學生在修讀專業必修課程的同時,鼓勵跨專業選課,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發展。專業教育要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專業素質,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多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交流、科學研討班及開展科研訓練等活動,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參與科研項目研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構建學術交流平臺,豐富學習形式。
以學術報告、專題講座、研討論壇、學科競賽等活動形式為學術交流平臺,建立“師師、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指導、研討互動機制,拓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化學習空間,營造有利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寬松有序、開放高效、激勵進取的學研氛圍。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與探索、勤于實踐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使教學活動真正在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潛能激發、創新能力培養的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開展,使創新教育教學充滿活力。
(四)采取層級遞進模式,優化培養機制。
在基礎教育之后,開展專業教育,學生從大二開始就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與綜合素質,進入課題組和實驗室,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科研訓練;實施基礎素質培養、專業素質提升、強化動手實踐、提高科研能力的四年創新思維引導的分級培養機制。讓學生將理論帶入實踐、通過實踐驗證理論,探索學以致用、體察科學奧秘,培養研究興趣、提高創新能力。
(五)考核與激勵機制并存,激發學習興趣。
考核應從課上表現、課下作業,課內學習、課外實踐,中期測驗和期末考試等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學生的自主研修和跨學科選課所獲學分可以沖抵部分選修課學分,學生在課題組和實驗室的綜合表現可以計入平時成績,對于有突出表現和優異成績的學生及其指導教師應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科學的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
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建立科學的成績考核制度是保障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舉措[4]。
大學要獨立完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因而也就不是完備的理想的教育系統[5]。比如過去高校只限于為社會輸送人才,高校與企業學術交流、技術合作的機會不多,高校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知識富集區,企業自主研究和開發的新工藝、新方法、新知識和新理論幾乎無緣進入大學的課程,實用的新知識這股清新的空氣很難吹入沉悶的大學課堂。憑借一本教材和一本教案,教師幾年甚至十幾年如一日地講授下去,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受到嚴重的影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應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目標,傳統的、封閉的和單一的教學條件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可以促進教學、科研和生產的有機結合,克服學校在教育教學功能方面的不足,實現教育形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一)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側重功能性。
重點強化基地的三大功能,即生產功能、教學功能和科研功能,并對學生在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實施運行方式的創新;依托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開放實驗室建立專業技能和科學研究訓練基地,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以提高。該模式可概括為:拓寬思維想象空間,注重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實踐參與程度,實施綜合能力培養。
(二)校企實踐教學基地注重協同與聯合。
對校外實踐基地,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通過簽訂合同或協議,規范雙方的行為和義務,并根據企業的類型、性質與規模,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讓學生通過參與企業生產過程實踐的方式,達到鍛煉和提高學生專業素質的目的。
(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以科技示范園為主。
以科研為先導,開發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使科研成果成為溝通學校與社會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教師和學生在科技園區對科研成果進行示范,示范成功后再大面積推廣應用,最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發揮科研促教學的作用,提高教學水平。
通過開設選修課、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等形式,讓科研最新發展動態和研究成果進入課堂,并引入教學內容,把新方法、新工藝、新技術及時傳授給學生,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習興趣、豐富專業知識,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保證。
根據認知過程的基本規律,針對學生的素質基礎,采用層級遞進式教學方法,兼顧多層面實踐教學,促進創新人才培養;拓寬培養途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產學研教相結合、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開放實驗室及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為平臺,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成立各類科技創新興趣小組,組織并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科學探索與發現活動,以及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時代賦予高校的歷史使命[6]。充分利用東北農業大學地處農業大省的地理優勢和雄厚科研實力,在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夯實基礎、拓展思維、加強實踐,因材施教。只要把握好時代脈搏,更新觀念,加快高教改革,就一定能夠培養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需的,具備一定創新實踐能力的創新型農業工程類人才。
[1]周偉,李全生.試論產學研合作教育與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教研究,2002(6):62-63.
[2]郭薇,等.醫院藥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39-241.
[3]白玫.高等教育發展:歷史與邏輯的統一[J].理工高教研究,2009(2):28-31.
[4]李巖,等.新形勢下農業工程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大學教育,2014,(1):67-69.
[5]王松山.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造性高等農科人才[J].高等農業教育,2001(11):89-90.
[6]李范珠,等.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92-196.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BD 12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