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詩茜
(東華理工大學 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潘文安職業思想對構建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的啟示
褚詩茜
(東華理工大學 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職業教育家,潘文安很好地將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開展結合在一起,其職業思想中所蘊涵著雙向的職業觀,民生主義的職業教育觀,以及以人為本的職業發展觀,對我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的整體目標的設置,指導內容的價值取向,以及職業指導形式的設計都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具體包括:設置兼顧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指導目標,具有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并重取向的指導內容,以及設計以人為本的職業指導形式。
潘文安 職業思想 職業指導體系 啟示
談及中國職業教育的理論建設與實踐,潘文安是一位不得不提及的職業教育家。潘文安,字仰堯,我國著名的職業教育家,他對中國職業教育理論的構建及具體的實踐開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長期投身于職業教育事業,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用職業教育實踐推動職業教育理論的發展,用職業教育理論指導職業教育實踐的進行;特別是他對我國近代職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對我國近代職業指導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功勛。學校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內,它對受教育者負責,為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與堅實的保障;對外,它對社會負責,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建設者。將學校教育的內外職責聯系起來的便是對學生群體所開展的職業指導。因此,建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是學校教育體系中應有的組成部分。職業指導是潘文安的職業思想核心之一,分析潘文安的職業思想對于構建校級職業指導體系大有裨益。
(一)雙向的職業觀
潘文安認為“職業”不僅是永久的、謀自己生活的,也是替公眾服務的,并且它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1]。由此可見,潘文安認為職業是具有雙向性的。對內,它不僅是個人自身的謀生之道;對外,它也為社會服務。利人利己是職業活動的兩大特征,只利己不利人的活動不是職業活動;只利人不利己的活動也稱不上完整的職業活動。只有既利人又利己的活動才算得上具有完整意義的職業活動。
潘文安的雙向職業觀透射出一種二元職業能力結構思想,即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職業活動不僅需要職業者具有能夠勝任該項工作任務的職業操作能力,還需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素質。在二元職業能力結構中包含了職業實操能力元素和職業道德元素。
(二)民生主義的職業教育觀
潘文安在他撰寫的《吃飯主義與職業教育》一文中針對當時有人將職業教育誤認為吃飯教育的實情,他借以厘清二者關系為契機,闡明自己的職業教育觀。在《吃飯主義與職業教育》一文中,他在分析吃飯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闡明了自己關于職業教育的看法。他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第一是為個人謀生的準備,使得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第二是為個人服務社會的準備;第三是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的準備”[2]P388。并且潘文安認為職業教育是民生主義的準備,是農工政策之實施[2]P389。
潘文安的職業教育觀具有很強的民生主義色彩,一方面它的職業教育觀的落腳點沒有停留于個人謀生的層面,而是立足長遠,看到職業教育對社會民生的影響,擴寬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眼見。另一方面發現了發展民生主義的基礎,明確職業教育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實際上,潘文安的職業教育觀是一種大職業教育觀,他打破了“職業”二字的束縛,將職業教育的影響力擴展到了整個社會民生層面。
(三)以人為本的職業發展觀
若將關于職業發展的觀點以職業發展所圍繞的核心為標準進行劃分,可以大體上將關于此類觀點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崗位發展”為核心來探討職業的發展,另一類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探索職業的發展之道。
在《吃飯主義與職業教育》一文中,潘文安認為職業教育第一要幫助人們具有吃飯的知識技能,其次職業教育要訓練人們具有良好的道德,要使每個人都知道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吃飯,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讓自己吃飯,也不能搶別人的飯吃,最后職業教育要促進社會的生產[2]P388。分析潘文安在《吃飯主義與職業教育》一文中所表達的觀點,可見他的職業發展觀是以人為本的,將“人的發展”作為職業教育所圍繞的關鍵點。首先,他認為職業教育首先要讓人具有謀生的基礎能力,這是站在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的層面來進行探討;其次,他站在個人素質發展的角度上認為職業教育要讓人具有職業道德,不能因為自己的私利來損害他人的利益;最后,潘文安立足于整個社會的利益認為職業教育要具有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功效。
根據以上分析可見,潘文安認為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首先要具備讓自己生存的能力,以此同步發展的是個人的職業操守。并且潘文安認為個人職業發展僅僅局限于不損害別人的利益是不夠,還要立足長遠,要對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由此看見,在潘文安的職業發展觀中人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具有很濃的人本主義色彩。
學生就業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前途發展,而且是評估學校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因此職業指導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明顯的。隨著對學生就業問題所開展的研究不斷地深入,人們意識到就業是一個過程,它不僅是學生臨近畢業時需要開展的活動,而且是從個人在接受學校教育初期時就需要開展的過程性的培養活動。從此觀點考量,職業指導本質上是一個過程,它需要體系化。潘文安職業思想所蘊含的相關理念對構建我國的校級系統的職業指導體系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兼顧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指導目標
潘文安職業觀的雙向性及職業教育觀的民生主義色彩,這些都啟示我們在設置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的目標時,要眼光長遠,不僅要考慮到要個人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且要考慮到社會需求。
這種兼顧個人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職業體系目標,不僅與哲學上將人的屬性分為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相符,而且與學校教育所承擔的內外責任相得益彰。它不僅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的發展,而且可以產生附加效應:一方面考慮了社會需求可以更好確定個人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建設具有合理結構的人力資源體系。另一方面將個人發展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可以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促進社會的發展,發揮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
(二)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并重的指導內容
從潘文安雙向的職業觀中所透射出二元化的職業能力結構中可見,在潘文安的職業能力培養理念中,他不僅重視培養個人的謀生技能,而且對個人的職業道德及態度都是十分關注的。這從他的人本主義職業發展觀中也可得到佐證。一個只具有職業技能,雖然能完成工作任務,由于缺乏職業態度、職業道德的支撐,他的職業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局限,對整個社會行業體系的良性發展也是極其不利的。只有關注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相應地重視職業素養,個人職業發展才會具有持續性。
根據潘文安對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并重的思想理念,在構建校級職業指導體系時,指導內容的重點不能只圍繞著職業技能的培養與提升,還要關注職業素養的培養問題。一個只具有職業技能的人,他的職業結構是不完整的。對他個人而言,不利于其職業的良性發展,對社會而言,不利于整個社會行業體系的和諧。因此,在整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中的所圍繞著職業發展核心要兼顧職業技能的提升與職業素養的培養。
(三)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職業指導形式
潘文安職業發展理念中具有較強的人本主義意識,在他的整個職業發展體系中,關于人的發展被他提到了較高的位置上。因此,旨在幫助人們能獲得較好的職業發展的職業指導體系中,亦有必要體現人本主義理念,況且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扎根于學校教育系統中校級職業指導體系,應明確職業指導體系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而不是崗位,更不是一個個有關就業率的數據,因而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采用順應他們身心特征的指導形式,開展相應的職業指導工作,千萬不能以“崗位為綱”開展職業指導工作,將職業指導服務脫離于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將職業指導形式建立在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之上,一方面能使得整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變得靈活,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接受職業指導的相關內容。
學校教育承載了很多責任,為國家輸送棟梁之才,便是學校教育所負載的社會責任之一。而將學生與促進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聯系起來的中介平臺之一便是職業。通過學校教育的學生,借助于職場平臺,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作用,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由此可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應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潘文安的職業思想中蘊含著諸多關于構建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的啟示,對建設校級職業指導體系內部構建具有積極的影響力。但需要明確的是:從整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發展的角度上來看,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的內部建設固然重要,但其外部發展環境的培育也是不容忽視;一個理想的校級職業指導體系,縱使體系內部構建得十分完善,但如果缺乏外部相配套的環境來支撐,它就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
[1]牛金成.潘文安職業教育思想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25):80-81.
[2]潘文安.吃飯主義與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19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