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虎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601)
試述田野考古工地的安全管理
羅虎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601)
田野考古發掘項目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大規模開展逐年增多,安全管理對順利開展田野考古工作至關重要。本文從依法開展考古發掘、田野考古工作人員人身安全及田野考古出土文物安全三方面論述如何開展安全管理工作。
田野考古 安全 技工 民工 出土文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大規模開展,配合各類建設項目進行的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工作逐年快速增長。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至2013年,我國田野考古發掘項目平常年份約600項/年,而經濟建設高峰年份則達到800項/年。其中,配合基本建設進行的考古發掘項目約占全部田野考古項目的80%①。需要注意的是:各類考古發掘單位的領隊及能在考古一線奮戰的業務人員都并不充裕。另一方面,各個具備團體發掘資質的考古發掘單位承擔的考古發掘項目多,任務重,發掘工期緊。針對這一矛盾,為了安全有序、順利開展田野考古工作,有效保護好國家歷史文化遺產,探討田野考古工作的安全管理問題就非常必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我們進行考古發掘,首要前提是考古發掘項目必須依法履行申報手續,確保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是合法行為。如果沒有依法進行考古發掘申請報批手續,那么所開展的考古發掘活動就是違法行為,不能得到有關法律法規的保護,更談不上確保田野考古安全、有序進行。
除了依法執行考古發掘項目申請、報批手續外,由于配合基本建設進行考古發掘還涉及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交涉,涉及考古發掘經費談判、建設項目對古代文化遺產的破壞等方面,故作為考古發掘單位,特別是考古發掘領隊,我們還必須學習、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考古發掘管理辦法》、《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賠償法》等。學習和掌握這些相關法律、法規,主要目標是使考古發掘活動合法、依法開展,如果出現妨礙或者危害田野考古發掘安全開展的行為,我們可以依法獲得法律、法規的保護與支持。
田野考古參與人員眾多,有為數甚多的發掘民工、一定的一線技術工人、發掘單位業務工作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等。如此眾多人員在一個考古工地參與發掘,那么,對人員安全作業、人身安全方面的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加強對田野考古工作人員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訓和安全管理,才能確保田野考古發掘參與人員的安全作業。以下分類論述。
1.對參與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
對于數量眾多的民工,在發掘開工伊始就需對他們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發掘前,最好將民工集中進行安全教育,著重強調勞動紀律,發掘時需嚴格服從現場工作人員的安排和調配,發現遺跡和出土器物時必須及時、主動報告給現場工作人員處理,不得擅自處理或私藏出土遺物;使用工具(如鐵锨、鐵鋤等)掘土時一定要注意周圍其他發掘人員,防止工作中誤傷周邊人員;對發掘工具亦需定期檢查,以免發掘期間工具脫落砸到自己或他人。其次,考古工地發掘到一定深度,我們需特別注意觀察探方四壁或遺跡邊壁有無裂縫及裂縫大小,及時提醒民工注意,必要時采取支架加固,防止探方或遺跡的邊壁坍塌。對各類來工地參觀的人員則需強調不能太靠近探方邊緣,防止探方邊壁坍塌而發生墜落事故。在工地周界最好設立警戒線和警示標牌,特別是發掘較深的遺跡周圍,樹立警示標牌尤為重要。一旦發掘工地因長期下雨而積水,天晴后開工時,則需及時提醒民工注意防滑,最好先將潮濕、泥濘的表土鏟除,以便工作時不致滑倒和摔傷。對于在夏季進行的考古發掘工地,我們需要為民工準備必要的防暑藥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避開特別炎熱的時段,防止中暑。根據我所夏季田野考古實踐,在考古發掘區域搭建臨時防曬工棚則能有效預防發掘人員中暑,而且能顯著提高發掘效率。最后,對參與發掘的民工,我們必須充分尊重,注意協調民工和發掘技工的關系,及時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有效預防民工內部及民工和技工之間的口角、斗毆等。結合我所多年考古實踐,絕大部分參與發掘的民工均比較純樸,只要我們充分尊重他們,及時提醒他們可能存在的風險或傷害,加強安全教育和培訓,他們基本能有效規避發掘事故,與發掘技工和諧共處,共同完成發掘工作。
2.對于參加發掘的技工,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田野發掘現場一般條件較簡陋和艱苦,風吹日曬,暑往寒來,技工勞動強度較大,容易發生疲勞,從而導致發掘作業中產生安全隱患,甚至發生安全事故。疲勞一般分為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兩種②。生理疲勞是人體活動主要由肌肉承擔時產生的疲勞,以肌肉疲勞為主要表現形式,變現癥狀為全身乏力,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和靈活性下降,反應速度遲緩等。心理疲勞則是由于神經系統過于緊張或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疲勞。主要表現有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維遲緩、情緒低落,容易煩躁,同時伴有渾身乏力之感。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很難截然分開,經常是同時并存。針對田野考古發掘技工容易產生的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緩解、消除。首先,需要創造盡可能舒適的居住環境,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根據筆者多年田野發掘實踐,發掘前期準備時租房非常重要,最好選擇條件相對較好民房作為工地住房。好的住房,冬暖夏涼,洗浴和衛生條件都相對較好。這樣才能為技工和其他發掘工作人員提供相對舒適的居住場所,保證他們休息好。連續發掘時間較長的情況下,一定要利用機會安排公休,保證技工能休息和調整好。其次,野外發掘期間,可根據發掘技工的年齡、興趣等因素適時組織和開展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如看書閱報、打羽毛球、唱歌、進行棋牌活動等。適度文體娛樂活動一方面可以調節單調、辛苦的發掘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排解發掘技工們的精神壓力和累積的不良情緒,如孤獨寂寞、煩躁易怒或自閉、憂慮等。最后,考古發掘領隊或發掘現場負責人亦需經常關注技工們的生活和心理變化情況,盡可能與之多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田野發掘需要發掘技工和大量民工共同協作才能順利開展,技工和民工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和諧共處的人際關系是確??脊虐l掘安全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發掘技工來源多樣化,地域、教育背景和脾氣性格差異均有很大不同,來到一個陌生的工地參加發掘,與當地參加發掘的民工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矛盾、斗爭,甚至還會發生一些口角、斗毆,導致安全事故產生。因此,在發掘伊始和發掘期間,發掘領隊或發掘現場負責人非常必要對發掘技工和民工進行安全作業教育,合理安排技工與民工的搭配組合,盡力全面了解發掘技工和民工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及時排解兩者之間存在的安全隱患,防患于未然。如果發生技工和民工的沖突,則需及時勸解、隔離或采取其他措施予以緩解和消除,盡力減少不良后果或傷害。
第三,田野考古發掘中除了人際關系協調不當或沖突導致安全事故發生之外,還有一些田野發掘人員人身安全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如田野發掘現場常見的蚊叮蛇咬、貓狗咬傷、溺水、雷擊、火災、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針對這些影響田野安全的風險因素,需要對之多了解,掌握規避風險、減輕傷害的一般策略③。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針對田野發掘遇到的風險因素制定有效預案,如果發生上述風險,也可從容應對,減輕傷害。
除了考古發掘技工、民工外,其余田野發掘的人員尚有后勤保障人員、發掘領隊、發掘單位業務人員等。發掘現場及工作期間的安全管理工作自然必須涵蓋上述人員。在人際關系協調、自然風險預防和規避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和應對策略普遍適用于考古發掘其余人員。值得特別重視的是:作為發掘工作全盤負責的考古領隊,其承擔的安全管理責任與壓力均最大,目前能調動的資源卻相對有限,故對考古領隊的身體狀況、精神壓力問題需引起格外關注??脊虐l掘單位對發掘領隊需提供盡可能大的人力、物力支持與幫助,及時了解發掘領隊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
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發掘現場出土文物的全部采集、出土文物進入工地庫房的安全存放、出土文物進行短期展示期間的安全和特別珍貴文物的安全保管等方面,以下分類論述。
首先,為了確保發掘現場出土文物的全面采集,需要在發掘開工前對參與考古發掘的技術工人(以下簡稱“技工”)和民工進行文物安全教育,強調所有出土文物均是國家所有的文化遺產,任何組織或私人均不得私藏、侵占或贈送他人,否則將承擔偷盜、非法占有國家財產的法律責任。除了強調法律責任、職業道德外,在考古發掘現場還可以設置移動式視屏監控系統,實時監控考古發掘現場,防止個別發掘技工、民工或業務工作人員無視法律法規,鋌而走險,非法隱匿、侵占文物。出土文物上交考古工地臨時庫房后,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保證文物在臨時庫房的安全存放。第一,文物庫房需選擇在相對安全的場所,安排專人負責管理,添置必要的安全保管設備(如鐵皮箱、保險柜、監控器等)。有條件的地方,最好和當地公安派出所建立聯防、報警系統。第二,對于出土的特別珍貴文物,應盡快移送到發掘單位的庫房或者就近國有文物收藏單位庫房保管。
其次,在考古發掘期間,工地上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待有關專家學者、鄰近文博機構或者建設單位人員來工地參觀、考察。這就涉及出土文物的短期展示。在為上述人員參觀、考察而展示出土文物時,我們需事先對展示的文物拍照、點數,展示完畢再對文物進行核對、點數,確保展示文物如數放回庫房。
最后,對于大型遺址的發掘來說,出土文物種類繁雜、數量龐大,非常有必要及時建立出土文物入庫登記表,定期和發掘技工核對,確保出土文物編號準確,及時入庫。
以上筆者從依法進行考古發掘、田野考古工作人員人身安全、田野發掘出土文物安全三方面對田野考古工地的安全管理進行了粗淺論述,旨在拋磚引玉,期待業界同行的批評和指正,以便為我國田野考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鑒。
注釋:
①年度考古發掘項目數據引自2013年度全國新任考古領隊崗前培訓班講義.
②管連榮.日本疲勞心理學研究概況.心理科學進展,1983(4).
③穴居的獵人.考古野外工作的風險管理.http://blog.sina. com.cn/s/blog_679030190100hz9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