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音樂教育成了大家關注的熱點。針對當前有關早期兒童音樂教育概念模糊,與學校教育混為一談的情況,通過文獻分析,了解早期兒童的音樂教育是否就是大家所認為的普遍意義上的音樂教育;從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分析早期兒童的身心特點。據此,把握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獨特價值取向,確定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實踐的獨特性,從而有效促進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獨特性的發展。
關鍵詞: 早期兒童 音樂教育 獨特性
什么是早期兒童音樂教育?通過梳理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研究文獻,我們發現:人們普遍把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僅僅作為一個日常生活用詞在使用,并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界定。人們把早期兒童的音樂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混為一談了,在實踐中也沒有加以區別。
筆者綜合分析后認為,早期兒童音樂教育應該把握好早期兒童和音樂教育這兩個詞的內涵。早期兒童音樂教育雖然屬于音樂教育的一個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義上的音樂教育,早期兒童音樂教育有其獨特性。
一、早期兒童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其音樂教育的獨特價值取向
理論上分析,0~6歲學齡前兒童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廣義的,本文認為應該包括幼兒園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以及家庭音樂等,但具體的學習目的、內容與普遍意義上的音樂教育略有差別,關鍵是由早期兒童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建立在年齡基礎上的早期兒童的生理、心理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身體活動能力、音樂學習能力、音樂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闡述了早期兒童的身心特點。皮亞杰認為人類是通過認知來有效適應環境的,人類的思維以表征行為和動作的圖式進行組織,通過同化和順應的交互作用,使個體得到發展。因此,皮亞杰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早期兒童主要包含在前兩個階段。
感覺運動階段兒童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各種感官和肢體動作感知外部世界。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音樂的學習首先從聆聽音樂入手。因此我們必須為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音響環境,這包括他們的歌聲、器樂聲及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以便兒童積累初步的音樂聽覺經驗。
前運算階段兒童主要特點是伴隨語言發展,儲存了各種表象,可以用符號進行思維,促進了想象的發展;以直覺思維為主,沒有建立守恒,兒童跟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為主。因此,同樣要為兒童提供豐富多樣的音樂,引導兒童辨別各種音樂要素的差別,同時輔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擊樂器、節奏圖譜等),便于兒童多感官通道參與學習音樂。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早期兒童仍然處于感官學習的階段,因此其音樂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為主,豐富他們的音樂感性經驗;并且充分利用身體動作與音樂之間的密切關系,將身體動作和音樂有效結合進行音樂教育。
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一個人想勝任自己的專業,如果一個人的專業要在整體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種哲學——即有關該專業的本質和價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則是需要的。”①因為“一種音樂教育的哲學為我們的專業生活提供了基礎,既解釋了其作為一個領域的價值,也指導著我們的行動”②。音樂教育哲學可以說是對音樂教育的看法或者說是音樂教育的觀念,一般包括對于音樂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和方法的看法。當前主流的音樂教育哲學是雷默的音樂教育審美哲學和埃里奧特的關注音樂實踐的音樂教育哲學兩種。雷默強調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而埃里奧特則反對雷默的觀點,認為其割裂了感知與創作的聯系,提出音樂是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強調音樂教育的實踐,主要探討聆聽、表演和音樂表演本質間的關系。
作為音樂教育分支的早期兒童音樂教育,我們無法完全拋開這兩種哲學的爭論,但正如埃里奧特本人所說的“沒有絕對正確的音樂教育哲學”。那么,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應該何去何從?早期兒童的特點可以指引我們選擇合適的哲學觀。美是必然存在于音樂教育中的,我們不可否認審美是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但面對傾向于用感官和肢體動作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兒童我們也不排斥實踐。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證明,其中關于藝術領域是這樣說明的:“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③
二、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獨特性
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獨特價值取向,決定了早起兒童音樂教育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目的的獨特性
美國音樂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強調,音樂啟蒙教育要早,最好從0歲開始,他通過對18個月前兒童的音樂教育研究,他堅信音樂學習是有關鍵期的,除非在5歲前在家庭或者幼兒園建立音樂學習的基礎,否則后續將無法彌補。
蒙臺梭利強調幼兒的音樂教育是啟蒙教育。因此,我們必須及早對早期兒童進行音樂教育。我們一直強調的早期兒童音樂教育也并非為了把早期兒童塑造成為專業的音樂家,而是希望播下“音樂的種子”,為早期兒童奠定初步的音樂學習的基礎,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不斷提升他們音樂欣賞和創造力。
(二)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內容與形式的獨特性
音樂作為一門聽覺的、情感的藝術,我們相信音樂學習必然是由音樂感受與體驗開始的,這是早期兒童進入音樂的必經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兒童的身心特點,為其提供豐富他們的音樂感受和體驗,科學合理地引導他們正確理解音樂。從而提高早期兒童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據此,我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進行音樂教育。
1.營造音樂感受與體驗的環境
早期兒童的發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發地、不是通過天生素質的逐漸成熟來實現的,而主要是決定于后天環境的學習。EdwinE.Gordon強調18個月以前的兒童就應該擁有豐富而多樣化的音樂環境,廣泛地接觸音樂。
2.音樂律動
通過皮亞杰的理論我們已經知道早期兒童的發展是動作在先,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早期兒童用肢體動作對音樂的反應更早一些。這也是什么我們不排斥實踐的原因。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關聯的是節奏性的動作”④,據此我們認為音樂律動是適合早期兒童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貫穿早期兒童發展的始終。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達伊說過,歌唱屬于每一個人。當然最關鍵在于早期兒童動作發展的同時語言也在逐漸發展,音樂和語言都是一種符號,我們應該像對待語言學習一樣對待音樂。隨著早期兒童語言從輔音、元音、單音節詞、雙音節詞……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營造音樂的環境,鼓勵他們隨著音樂哼哼或者喃喃發音,EdwinE.Gordon認為早期兒童越早開始音樂的喃喃發音,將來就越有可能獲得音樂感。因此說唱活動是更適合早期兒童的一種歌唱方式。
4.探索音響和樂器演奏
早期兒童主要用感官來認識世界,其中聽覺作為一種重要的獲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兒童的學習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2歲前,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各種聲音感興趣,并喜歡通過探索敲擊玩具、用品等發出各種聲音。樂器演奏是早期兒童音樂表現的重要方式,符合他們的興趣,是他們很好的音樂體驗,有助于培養早期兒童的音樂節奏感。
綜上所述,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并非普遍意義上的音樂教育,早期兒童的音樂教育有其獨特性。這主要是由早期兒童身心特點決定的。而通過對音樂教育哲學價值取向分析,我們發現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音樂家,而是接觸、感受、聆聽、表現音樂的獨特個體。因此,對于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并沒有明確的概念,這可能跟我們對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關。
三、在早期兒童音樂教育實踐中如何遵循其獨特性
在早期兒童的空間盡可能地提供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特點的音樂教育內容。
(一)豐富早期兒童的音樂感受經驗
如何為早期兒童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可以借鑒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的兒童發展理論模型,他強調“環境中的發展”,并將兒童發展的生態環境劃分為微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系統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統主要指家庭和學校,中間系統是兩個以上的微系統相互聯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統是個體沒有參與,但卻對個體有影響的環境,比如社區,宏系統:基于上述三個系統的社會文化環境。
因此我們要構建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環境,需要從家庭和幼兒園(早教機構)、家園溝通、社區音樂(區域音樂)以及整個社會音樂文化環境入手,整體聯合為早期兒童音樂創設豐富多樣的音樂接觸的環境,使音樂生活化,以此喚醒早期兒童對音樂的敏感性,提升他們的音樂感受力。
以幼兒園的音樂教育為例⑤:
首先,引導幼兒感受、發現和欣賞周圍環境中的各種音響,培養幼兒對各種聲音的傾聽興趣和傾聽能力。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幼兒傾聽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風聲、雨聲,汽笛聲、火車的隆隆聲等)及各種打擊樂器的聲音。
其次,創設豐富多樣的日常音樂活動。可以是無意識地聽,將音樂作為背景音樂,進行音樂律動和即興創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識地專注于音樂的活動,例如音樂歌唱、音樂欣賞等。
最后,創設幼兒音樂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設置豐富的音樂區角活動,引導幼兒能夠較長時間專注于某一音樂活動。
(二)提供早期兒童音樂表現的機會
首先,處于動作發展敏感期的早期兒童,可以充分利用音樂律動的樂器——身體,探索、嘗試、發現各種各樣的身體動作,以音樂節奏為媒介將身體動作和音樂聯系在一起,產生豐富多樣的音樂律動活動。在節奏活動中創編動作,準備一些動物的圖片,并注明是哪種動物,讓幼兒用走路、跳躍等動作表現這種動物。其他的一個或多個同伴可以根據動作的節奏敲打樂器或拍手,并讓大家猜一下你裝的是哪種動物。
其次,為早期兒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機會。幼兒在歌唱時,創編動作并表演,不僅能提高幼兒的表現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幼兒創編動作的能力有限,我們可以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周圍的環境,通過讓幼兒觀察周圍生活,認識更多的事物,豐富其感性經驗,了解生活,有利于動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樂器演奏。樂器演奏主要是打擊樂器,例如大鼓、鈴鼓、沙槌、三角鐵等沒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在奧爾夫教學法中還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鐘琴、定音鼓。
在音樂律動和樂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對早期兒童而言大肌肉動作先于小肌肉動作,精細動作相對弱一些,因此在樂器演奏時注意選擇適合他們身體活動特點的動作進行。
(三)激發早期兒童音樂創造的興趣
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需求,具有創造的潛能,他們也喜歡創造性的活動。
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認為: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他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在實踐中利用節奏進行創編活動更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培養。給幼兒提供一些節奏樂器,或者是教師與幼兒一起制作的簡易節奏樂器,并教給他們正確的用法,讓幼兒用這些樂器為歌曲、詩歌、歌謠配伴奏;讓幼兒熟悉基本的節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節奏型朗誦詩歌、古詩;還可以用不同的節奏型來做一些節奏游戲⑥。
創造性的提高有賴于不斷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創造性的音樂教育就是通過生活的點滴為早期兒童豐富和積累知識經驗,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想象,并從中獲得愉快的音樂體驗,為幼兒音樂的創造性奠定基礎。
本文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發現早期兒童本身的獨特性,逐層分析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目的、內容,期望帶給早期兒童更好的音樂教育。旨在通過提供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從最簡單的音樂要素學習,豐富早期兒童的音樂經驗,采用適合的內容,運用恰當的方式,啟蒙早期兒童的“音樂種子”,激發他們音樂學習的興趣,提升早期兒童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注釋:
①[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②[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5.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譯.0-8歲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M].臺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⑤孫文云.聆聽.感受表現:來自蒙臺梭利音樂啟蒙教育思想的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4(2):89.
⑥孫文云.淺談嬰幼兒音樂創造性的培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2(4):131.
參考文獻:
[1][美]戴維.埃里奧特.齊雪,等譯.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3][美]格雷珍.希爾尼穆斯.比爾,著.楊力,譯.體驗音樂——美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教學案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4][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Rae.Pica,著.王惠姿,譯.0-8歲嬰幼兒肢體動作經驗與教學[M].臺北: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
[7]孫文云.聆聽.感受表現:來自蒙臺梭利音樂啟蒙教育思想的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4(2).
[8]孫文云.淺談嬰幼兒音樂創造性的培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2(4).
[9]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