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力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
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的內涵是指從知識全球化的角度出發,全面設計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從而使教育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具有國際化應用能力的人才。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緊密聯系,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它將直接關系到整體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日語課程體系國際化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即:課程目標、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在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建設的今天,日語課程也要適應時代的要求,立足于本國的教育理念,將國際化的、跨文化的全球觀念融入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日語專業要以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及其應用能力,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文化素養,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的國際化高級日語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設置課程、優化課程內容。
日語課程體系國際化建設是高校日語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其改革效果將直接關系到日語專業的整體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日本的經濟規模是僅次于美國、中國的第三大世界經濟大國。面對激烈的國際化競爭,日本為了降低企業成本,急需大量日語人才;中國基于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的優勢,成為日本最大的經濟合作伙伴;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嚴重導致勞動力匱乏,中國的日語人才也可以到日本就業。
隨著我國加入WTO,日本企業和公司開始搶占中國市場,特別是一些沿海開放城市(如:上海、大連、青島等)更是受到了日本企業的青睞。同時,我國的公司和企業也抓住了一切機會進入日本國內。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09年,在華日本投資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0萬余家。頻繁的經濟合作給中國帶來了商機,也為日語專業人才提供了諸多的機會與挑戰。
無論從國際環境,還是從國內環境分析,都可以看出日語人才的就業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教育部2009年公布的本科生就業情況可以看出日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不盡理想,維持在80%~85%之間。經過調查分析得知:學生的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課程體系建設便是導致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國際化背景下的今天,優化日語課程體系已經迫在眉睫。單純教授學習者日語語言方面的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而要讓其了解語言蘊藏的歷史、文化方面的背景,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正如薩姆瓦所說,交際雙方的文化差異越大,被修改的程度越大。提前了解雙方文化差異的程度和差異點,對減少誤解、改善交際將是有益的。薩姆瓦的這一理論對我們國際化高級日語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示。在拓寬學習者對世界認識的同時,更要促進其不偏不倚的對國際的理解,以及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因此,立足于中國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將國際化的、跨文化的全球觀念融入日語課程體系的建設中,這在中國的日語教育界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要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國際化高級日語應用型人才,需要優化、整合日語課程體系。日語課程體系建設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為主線,強化日語和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訓練,注重日語與專業模塊知識的有機融合,凸顯地方特色。
對于日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日語能力當然是基礎,也是必須要具備的能力。要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日語基本功,就要有基礎課程作支撐。大學前兩年可集中力量使學生的日語聽說讀寫達到較高水平,在聽力、詞匯、語法應用和讀解方面達到日語國際能力測試一級的水平。低年級的專業基礎課以“基礎日語”課程為主,日語語音、日語視聽、日語會話、日語語法、日語閱讀為輔,旨在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基礎課程中要適度融入考級內容。同時,要在理論課程中增加實踐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日語口語課調整為口語系列課程,包括基礎口語、日語演講與辯論。調整后的教學目標要比以前更加明確,并且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培養。在基礎階段,可以通過計算機、多媒體等拓展教學空間、延長教學時間,把一部分三年級教學的內容調至基礎階段,學生在2年內,夯實基礎知識,以便在高年級階段向能力拓展方向發展。
此外,將大學四年級開設的高級日語課改為專題討論課,可根據本校的師資結構開設語言文化、文學、語法等方面的專題,這門課程可以由數名教師共同承擔,每一位教師的授課時數為12學時左右。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論文方向,進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解讀教育部高教司的《意見》可知,市場對單純的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在逐年縮小,單純的日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已經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向寬口徑、應用性、復合型轉變。因此,我們要構建出日語語言知識和專業技能相融合的日語專業課程體系,以滿足社會需求。
筆者認為,專業技能課程可以在大學三年級開設,采用分模塊教學模式,并以選修課的形式供學生選擇,模塊內容可根據區域特色設置,如大連地區根據其人文環境和地理位置的優勢,可以設置旅游日語、IT日語、物流日語、會計日語等課程模塊。這些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保證開課質量,應堅持開課兩個學期,每周2學時。
學生經過前兩年的日語基礎知識學習后,學校可以開設講座,將日語專業當前的就業情況做出詳細分析,并對未來走向做出客觀推測。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來選擇相應的模塊進行系統學習。通過一年的選修課學習后,學生可以考取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
首先,開設諸如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公共基礎課,讓學生了解外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文化包容心。同時,要強化學生對中國國情的了解與認識。其次,豐富日本風俗習慣課程的內容與形式,不僅讓學生了解傳統的日本,更要知道現在的日本習俗發生了哪些變化。最后,要強化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目前,日語專業的學生都是英語考生,因此,要堅持英語課程的不間斷開設,使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連貫性。這樣下來,學生在畢業前能夠拿到英語等級證書,并能夠用英語進行日常交流。
在全國上下壓縮課時的今天,可以適當減少部分課程的學分和課時,將多余的學分分配給第二課堂,鼓勵學生踴躍參加日語第二課堂活動、各類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低年級可舉辦日語歌唱比賽、日語寸劇大賽、日語書法比賽等;中高年級可以舉辦日語演講比賽、日語辯論賽、日語翻譯比賽等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拓寬學生的日語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
此外,還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輔助課程資源,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得到充分的應用實踐,這也延長了學生的繼續學習時間,進而提高學生的日語語言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如:在校內建立日語自主學習中心、日本文化體驗式、同聲傳譯室、多媒體日語網絡語言室、日文圖書閱覽室等,完善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建立日語專業資源庫。通過上述校內實驗資源的建設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日語語言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校外實習基地的穩固與發展更是提高師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校外實習基地不要僅局限于國內企業,要積極嘗試開拓日本市場,為學生提供到日本實習的機會,使學生切身體會了解日本的語言環境、工作環境,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及日本人。
綜上所述,國際化背景下,高校日語課程目標的設定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課程設置要體現出主次分明、復合有度、全面培養的特征;課程教學要貫徹夯實基礎、重在應用的指導思想。通過分模塊課程體系的設置,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這樣才能培養出彰顯地方特色的國際化高級日語復合型人才。
[1]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2] 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 陳俊森.大學日語教育的發展.高校大學外語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 薩姆瓦L.A.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6] 王秀文.日語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57-61.
[7] 修剛.中國高等學校日語教育的現狀與展望——以專業日語教學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5):1-5.
[8] 馮峰.日語專業教學國際化的探索—清華大學日語專業教學改革的案例分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6):89-94.
[9] 關鎧含.地方本科院校日語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