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齊
醫院污水預處理工藝技術改革成本控制創新
吳金齊①
在醫院污水站的運行過程中,通過采用一些技術改革措施來達到降低污水處理設備故障率、提升水質、減少運營成本和節能減排雙贏的目的。
污水 預處理 工藝技術 成本控制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建于1918年,坐落在江南古城常州市中心。經過90年的建設已發展成一所科室設置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先進,學術水平較高,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醫院的污水處理量隨著醫院的快速發展規模逐步擴大,污水排水量也不斷增加。2008年醫院投資80萬元對污水處理設備進行了更新。為了響應國家及醫院節能減排的號召,同時為了節省污水處理運行成本開支,降低污水站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結合多年污水處理經驗和相關數據統計后,現擬對污水處理工藝及設備提出以下技術改進,從而達到節約成本技改創新目標。
前處理格柵已更換機架型,間隙變成0.5 mm,提高污水攔截液位,大大減少了沖擊負荷,提高了攔截能力,控制效果顯著。
污水站整體結構為地埋式上下兩層,調節池在污水站下層,池底距離地面垂直深度超過9 m,且只有1個設備吊裝孔。由于調節池池底沒有坡度和集水坑,并且無機械攪拌或水力攪拌設施,容易造成大量泥沙的沉積。長期運行后不僅降低了調節池的調節容量,而且容易造成調節池污水提升泵堵塞。另外由于調節池池底深且通風調節差,對調節池的清淤工作會帶來很大難度,增加費用和一定的安全風險。
調節池污水提升泵安裝深度太深,每次檢修維護很不方便,而且自藕裝置過長,中間繞度大,水泵自藕安裝過程中很容易滑出,水泵吊裝自藕難度很大。另外調節池污水提升泵老化現象嚴重,同等條件下污水提升量較以前下降較多,電機工作運轉電流也較新泵增大許多,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調節池中無曝氣系統[1],因為醫院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氨氮,污水最終出水中的氨氮會大量消耗消毒劑中的有效氯,反應產生一氯胺、二氯胺,大大降低消毒劑的消毒效率,增加了消毒劑的投加成本。同時造成pH值嚴重偏低,出水pH值頻繁超標。
之前調節池內無任何水質、水量調節設施(無曝氣管網系統),門診、病房等綜合排水首先經過化糞池、再次進入調節池(水力停留時間約為5.2 h)。由于化糞池、調節池內部環境均為厭氧或缺氧狀態,在水解細菌、酸化發酵菌、產乙酸菌作用下,有機物經過水解酸化、產乙酸兩個階段,將產生下列現象:(1)含氯有機物中的氨氮經水解酸化反應后被轉化為離子態氨氮,氨氮與消毒液中氯氣產生化學反應,增加了消毒藥劑的投加量,同時造成總余氯超標。相關反應方程式如下:
NaCIO3+2HCl→ClO2+1/2Cl2+NaCl+H2O(化學法二氧化氯發生器主反應方程式)
Cl2+H2O→HOCl+H++Cl-
NH4+HOCl→NH2Cl+H++H2O
NH2Cl+HOCl→NHCl2+H2O
二氧化氯發生器產生的混合消毒藥劑為強酸性,過量的投加不僅增加了藥劑量,浪費反應原料,增加成本開支,還將增加廢水的酸堿度[2],造成出水pH值低于排放要求(pH≥6.5),目前出水pH值約為6.2左右。為達到排放要求,將投加額外的堿來提升廢水的pH值;每處理1噸污水增加費用0.25元,目前藥劑大致消耗量如下(處理水量:1 400-1 500 m3/d):即350元~375元。
鹽酸消耗量:300 kg/d,氯酸消耗量:100 kg/d,純堿消耗量:200 kg/d。
(2)污水中蛋白質、脂肪等有機物質經水解酸化后,引起pH值下降(原水的pH值為7.80,調節池末端出水pH值為7.38)。
(3)復雜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簡單的小分子水溶性有機物,污水中總懸浮物的沉降性能改變,影響后續處理的混凝劑投加量及固液分離效率。
在地下車庫新建污水處理機房,用以控制調節池提升泵及風機,調節池提升泵采用干式離心泵,不僅杜絕了腐蝕問題,而且方便檢修,容易維護。
設置單獨吸水井,及時排出池底沉積的泥砂,保證調節池的調節容量。
調節池內設置膜式微孔曝氣管網、填料,設備間新增3臺鼓風曝氣機,對調節池內進行連續曝氣,此方法不僅可以對調節池內沉淀的泥砂進行攪拌,確保泥砂由調節池提升泵排出,而且充分的曝氣、反硝化可以降低污水中的氨氮50%、COD50%左右,使得后續消毒劑投加量降低,pH值變化微小,將大大降低堿的投加量。使pH值達到排放要求(pH≥6.5)。調節池技術改造圖紙(見圖1、2):

圖1 原調節池狀況

圖1 調節池改造后樣式
原有的二氧化氯發生器已跟不上節能需求,運行的反應釜有效氯氣轉換率只能達到50%左右,如更換采用整體鈦合金整體電加熱反應釜,使得主反應二氧化氯產量提升,副反應氯氣量減少,從而提升二氧化氯轉化率90%以上,減少鹽酸、氯酸鈉1/3投加量,即每天減少鹽酸100 kg、氯酸鈉33 kg,費用在300元左右,使得酸性降低pH值升高,同時又能減少堿的投加。
二氧化氯發生器運行需用自來水稀釋輸送至接觸池。每天需25~35噸左右,為了節約水資源減少費用開支,采用處理后的污水稀釋[3]輸送,通過在出水池末端加裝耐腐蝕潛水泵,替代自來水稀釋輸送,不僅可以增加污水與消毒劑的混合強度,還能提升水質,節約水費開支為110元左右。
通過對污水處理工藝及設備的技術改進,達到節省氯酸、鹽酸消毒原料1/3以上的投入量,減少純堿原料的投加,3種原料加稀釋水的水費,按每天處理污水1 400~1 500噸計算,平均每天可節省開支800元左右,從而達到節約運行成本的技術改進創新目標。
1 郭曉春,劉崢,劉詩月,等.大型化學制藥企業綜合廢水處理工藝解析[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4,5:42-44,66.
2 王歡.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新技術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3:112.
3 張琳,李子富,張揚,等.吹脫法回收源分離尿液中氨氮的試驗研究[J].環境工程,2014,3:38-42.
·本文編校 朱 毅·
2014-09-04)
①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常州市 2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