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聲樂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民族聲樂有了獨立的藝術地位、作用及價值,是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演唱藝術。個性與特色始終是民族聲樂發展的內動力。在當今聲樂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中,聲樂藝術的審美單一化也向多元化發展轉變,對民族聲樂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如何突顯個性問題,提高演唱藝術的感染力,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民族聲樂 ?多元化 ?個性化
民族聲樂藝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是我國民族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其演變和發展過程中,聲樂演唱藝術經過了對傳統民歌的繼承和創新,經老一輩藝術家的不斷探索與深入研究,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演唱形式。民族聲樂藝術要保留民族特色、突出個性,演唱者必須深入而細致的研究民族聲樂發展的歷史,了解挖掘作品的深層意境,全面熟悉作品、對作品進行準確的分析、理解,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自身獨特的個性去演繹作品。
一、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得到空前繁榮和發展, 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民族聲樂藝術家,各種風格特征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欣賞和肯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聲樂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民族唱法和歐洲傳統唱法的大辯論,這場辯論促進了對土、洋唱法觀點兩方的共同認識,土、洋之間彼此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民族聲樂應在力求保持本民族風格和唱法的基礎上,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精華,根據國人的聲音特點加以科學的訓練,使歌者不僅能唱好本民族、本地區的民歌作品,還可以演唱其它不同類型和風格的作品。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民族聲樂藝術更是迎來大發展,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不論是在作品創作的難度、深度,還是對演唱聲音的認識、技巧發揮,以及演唱作品的個性、風格、藝術表現都更加注重民族色彩。老一輩歌唱家積極投入到民族聲樂的理論以及歌唱實踐的研究中,追求和探索傳統唱法中的精華,又大膽吸收和借鑒西方美聲唱法中科學的發聲技術。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最終形成了一種民族化的、科學的演唱技法。逐漸形成了“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甜、亮、水、脆、柔”的審美效果,達到了聲音穿透力強、音域寬廣的歌唱技能。有些歌唱家對傳統民歌的演唱和一些有相當難度的歌劇作品,都能唱得很好,民族聲樂藝術有著豐富多彩的演唱風格。
二、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體驗
在當今民族聲樂發展的多元化時代,對歌唱者的個性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深入生活,體驗感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現在的歌唱者大多缺少生活體驗,缺少社會基層實踐的鍛煉機會,對傳統民族民間唱法了解甚少,甚至在不清楚作品背景的情況下就去演唱作品。在生活中體驗和感受真情實感,深入民間向老藝人學習,從各族人民群眾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尋求民族聲樂藝術的風格與特色。不斷在探索演唱技法的同時,深入思考情感體驗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作用,不斷吸收原生態聲音的精華,展開豐富的想象,將科學熟練的演唱技法與詞曲所表達的情感完美融合,使自己完全進入歌曲的境界,做到情、聲演唱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基礎上突顯個性化。逐漸形成自己個人特色和風格,真正在表演藝術上形成民族唱法的個性化,在創新與發展中推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前行。
三、在融合中發展個性
民族聲樂藝術在如何保持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同時,恰如其分的兼收并蓄,在繼承和借鑒中尋求創新發展,是當代民族聲樂演唱者所思考的問題。近年來,一些評論家用“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來表達對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的憂慮,認為民族聲樂過于偏重聲樂技法的學習,缺失民族聲樂藝術的個性本體。筆者認為個性的缺乏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歌唱者民族文化層面的割裂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歌唱者與民間藝人交流甚少,深入民間生活采風的傳統已被忽視。如何在借鑒、融合中發展民族聲樂應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在科學唱法的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再去掌握和了解各種唱法所特有的規律,去體現它本身的個性。持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本土化的特色,認真探究戲劇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對我國戲曲唱法中的唱腔、咬字、吐字、歸韻、收聲、表演等,都應很好的去研究、借鑒。在借鑒和融合中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發展民族聲樂藝術的歌唱方法和經驗都吸收過來,在實踐中不斷融合與升華,最終體現民族聲樂藝術的演唱個性,達到聲樂藝術演唱個性化的提高和發展。
四、在多元化的發展中突顯個性
在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進程中, 我們應當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的歌唱方法和經驗都吸收過來。不斷提高求新求變的自覺意識與探索精神,為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提供發展空間。我們要提倡多元化唱法,以繁榮民族聲樂藝術,更要挖掘民族聲樂藝術演唱的精髓,突顯其個性化,實現民族唱法的本體。這就要求聲樂演唱不僅要有緊迫感,而且要同時代共發展,在演唱中體現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個性才能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的審美需要。在當代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演唱風格是民族聲樂藝術多元化的必然產物,是未來民族聲樂藝術最重要的發展走向之一。不斷完善民族唱法,使民族唱法在多元化的唱法中無論從聲音的運用、音色的變化以及風格和表演上應自如流暢,婉轉動聽。在體現我們的聲音特色上,要繼承、借鑒,豐富民族聲樂演唱,展現民族聲樂特有的魅力。在聲音運用上以及風格掌握上更要突顯民族聲樂的特點,聲腔、吐字、韻味、技巧、聲音的裝飾等方面進一步的融合提高,達到聲情并茂,字正腔圓,聲音上下統一,富有聲樂藝術的個性魅力和感染力,真正在歌唱中體現音韻美、唱腔美、意境美,使民族聲樂在多元化的發展中突顯個性化,日臻完美。
五、結語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在演唱風格和特點上有獨特的音樂風格與個性,演唱個性化表現出民族音樂的成熟和它所特有的豐富內涵。目前民族聲樂唱法千人一聲的現象的確存在,我們應加以重視和正確引導。在聲樂多元化發展中不斷挖掘民族聲樂在民間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文化積淀, 尋求有效地多元化發展,在發展中突顯民族聲樂演唱的個性化。使民族唱法的風格與個性化得到進一步地提升與發展;使民族聲樂唱法更加具有魅力,實現創立中國聲樂學派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楊仲華.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論金鐵霖民族聲樂學派的學術定位[J].中國音樂,2005,(03).
[3]陳泓茹.對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6,(04).
作者簡介:
[1]紀建功:甘肅省河西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