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西昌學院,四川西昌615013)
彝族大學生代際關系現狀調查*
——以西昌學院為例
陳曉冬
(西昌學院,四川西昌615013)
以西昌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對彝族大學生的代際關系進行探討,認為彝族大學生的代際關系呈現出三個主要特點:第一,對父母形象的認知整體上是正面;第二,與父母聯系方式趨于現代化;第三,重大決定自己做主。
彝族大學生;代際關系;調查
代際關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系形式,也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其核心是親子關系。家庭代際關系不僅以血緣關系(含收養關系)成員為建立的基礎,而且是一種靠制度維系的關系。
對于彝族大學生來說,從離開父母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但不管其人際關系如何,親子關系都是他們最大的情感支持系統。如果他們的代際關系不良,會引起他們的困擾,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通過調查彝族大學生的代際關系,了解彝族大學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如何與父母保持聯系,便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和教育,減少他們因代際關系而造成的心理困擾。
1.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選擇的對象皆為90后彝族大學生。共發出問卷400份,回收387份,其中215份有效,其基本情況分布見表1,調查對象的來源情況見表2。

表1 彝族大學生基本情況
這215人全部為非獨生子女,一方面是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緣故;另一方面也反應了彝族有崇尚家庭、人丁興旺的追求,因此,在調查中反映了這種對人脈延續的追求。

表2 彝族大學生來源情況

縣城西昌市合計17 5 2157.91% 2.32% 100%
來自非農村的大學生一共36人,占全部人數的2.8%,這也反映了彝族大部分長期居住于農村,少部分居住在鄉鎮和城里的現實。
1.2 彝族大學生心中父母的形象
在彝族大學生中,父母是什么樣的形象的調查。結果如表3:

表3 父母形象調查
從結果可以看出,彝族大學生對于父母又尊敬又懼怕的情感,但同時也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對于父母形象存在一定的否定。
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男女生之間對父母形象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4:

表4 父母形象差異T檢驗
可見,在男生心目中,父母形象比較消極。反映了他們具有強烈的要和父母不一樣的愿望。而女生對父母具有更多的依賴,且父母形象在他們心中更積極。
1.3 彝族大學生假期中與父母的交流情況
對于節假日如何度過,調查結果如表5:

表5 彝族大學生如何度假
從結果中顯示,彝族大學生雖然在彝族年和火把節這類傳統節日一定要和父母家人團聚,開始有自己的社交方式,更多的是和同學、朋友一起度過節假日。父母在他們社交中的地位已經下降。
1.4 彝族大學生與父母聯系的頻率與方式
對于多久和父母打一次電話,調查結果見表6:

表6 彝族大學生與父母聯系頻率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25%以上的學生每周都和父母聯系,接近一半的同學與父母一月聯系一次,說明這些學生和父母聯系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但也有接近10%的同學只有在沒錢或有事的情況下才打電話找父母。
對于采用何種方式與父母聯系,結果顯示見表7:

表7 彝族大學生與父母聯系方式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通過現代通訊方式與父母聯系,書信在聯系方面的作用逐漸被電話和網絡所取代。
1.5 與父母聯系時的話題及情感體驗
與父母聯系時的情感體驗,結果顯示:

表8 與父母聯系時的情感體驗
很多同學在與父母聯系時沒有變現得很高興或激動,覺得這是一種必要的聯系。
對于與父母談論的話題,調查結果顯示:

表9 與父母的話題
從這個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彝族大學生除了跟父母要生活費之外,接近一半的學生都在與父母交流自己在學校遇到的學習和生活問題,也很愿意從父母那里了解家里的情況。他們不僅僅把父母當作經濟來源,更多的是將父母視為情感支持系統。
1.6 彝族大學生做重大決定時與父母的交流情況
對于做重大決定時要否與父母商量,調查結果見表10:

表10 做重大決定是否與父母商量
從這個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只有20%左右的學生在做重大決定時會考慮父母的意見,而更多的人則是找朋友商量或自己決定。一方面體現了父母在彝族大學生人際關系網絡中的地位在逐漸下降;另一方面體現了彝族大學生體現出了更多的獨立品質,并已逐漸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
2.1 父母形象整體正面
在彝族的傳統觀念里一直強調代際關系的傳統化,即年輕人要充分尊重和服從父母。彝族社會以年長且德才兼備的“蘇易”為中心,強調晚輩對長者的服從,路遇老者,須下馬侍立,長者入室,須讓其上座。這種以老為尊、老少和睦的道德價值觀,一直是彝族社會維系整個民族的紐帶,也是彝族文化得以長期流傳的基礎。而現代文明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追求個性和個人的發展。現代文明在帶來新的觀念的同時,也對彝族固有的觀念形成沖擊,個別方面甚至已替代了傳統觀念中不合時宜的部分。
調查中反映出父母是積極正面的形象,這符合彝族社會的傳統觀念,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接受了現代教育,重新審視自己的父母形象,認為父母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觀念已經落后,他們將父母視為反面教材,并不是他們對自己的父母不再心存尊敬,而是他們不希望同父母一樣生活,希望有不一樣的人生和追求,不再重復上一輩的生活軌跡。
2.2 聯系方式趨于現代化
現代文明已經滲透到了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的變化就是聯系方式的改變,他們已經普遍使用現代通訊手段。無論是使用電話還是網絡,都反映了彝族社會的聯系方式正在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需要更方便、更便捷的聯系。但同時由于聯系方式的便捷,使彝族大學生和父母的交流更方便但也使得其代際關系更松散。彝族大學生跟父母聯系,主要是為了要生活費,偶爾他們也與父母交流自己在學校遇到的學習和生活問題,以及從父母那里了解家里的情況。但跟父母聯系對他們來說只是例行公事,沒有投入太多的個人情感。
2.3 重大決定自己做主
彝族大學生對父母存在既依賴但又不太愿意與他們商量一些重大決定。因為他們認為父母觀念傳統,不能理解他們的選擇,同時父母接受的教育和現代文明的影響很有限,他們也不太認同父母生活方式,于是他們自己做決定或者找更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商量。因為這樣既滿足了他們作為成年人應該自己為自己負責的心理,也避免了與父母在商量問題時發生沖突。
對于彝族大學生來說,大學絕不只是學習,不是簡單的拿個畢業證的過程,而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需對彝族大學生開展“感恩教育”、“孝道教育”,更重要的是開展“真愛教育”和“責任教育”,從而構建彝族大學生新的、更加健康的代際關系。
注釋及參考文獻:
[1]熊維娜,邵二輝.農村大學生代際溝通的阻礙探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3):24-27.
[2]李偉.發揚民族優秀傳統建立和諧代際關系[J].中央民族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33-36.
[3]吳坤國.生理代際與文化代際的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楊晶晶,鄭涌.代際關系: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0):2875-2876.
The Investigation of Yi Nationality Students’Intergeneration——Taking Xich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CHEN Xiao-dong
(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
The author has invested 400 Yi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Xichang College about their intergeneration. The investigation showed three characteristics about Yi nationality students’intergeneration.First,almost all parents'impression was positive in Yi nationality students’mind.Second,the way which Yi nationality students attached their parents was modern.Third,Yi nationality students themselves decided the important things which related their futures.
Yi nationality student;intergeneration;investigation
G755.5;C913.11
A
1673-1891(2015)03-0066-03
2015-05-23
涼山彝區“特困兒童”健康人格發展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4SA0084)。
陳曉冬(1983-),女,四川西昌人,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