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雁1,2
(1.商洛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商洛726000;2.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陜西西安710048)
客觀評價城市發展狀態是一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依據,綜合評價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切實可行的[1-4]。構建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是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核心內容,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及環境的協調與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學者在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1-8],指標體系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能夠全面地描述可持續發展水平及趨勢。但國內建立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指標體系,對具有長期經濟發展滯后、人民渴望脫貧致富、南水北調水源地以及目前所處經濟發展環境的商洛市做出客觀評價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解決商洛市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張妍等[9]、孫丕苓等[10]、王高建[11]、白巧鳳等[12]分別從生態旅游資源、土地生態安全、縣域經濟、土地資源等方面對商洛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研究,但以商洛市為研究對象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及評價至今沒有具體的報道,因此,對商洛市的經濟、社會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值得探討。筆者參考國內已有研究成果,構建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從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性和協調性3方面做出客觀評價,為商洛市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1 研究區概況 商洛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地處秦嶺南麓,與河南、湖北2省接壤。近年來,商洛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關中—天水經濟區開發建設給商洛帶來的歷史機遇,調整發展思路,明確發展重點,經濟綜合實力正在逐步增強。2012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23.3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391.60億元,比上年增長21.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5.04億元,比上年增長23.4%;人均GDP較上年增長14.3%,達到18 097元。截至2012年底,全市人口總量248.80萬,自然增長率為3.35‰。全市城鄉居民儲蓄余額348.3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9 998元和5 425元,比上年增長15.3%和18.3%;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2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8%。全市衛生技術人員9 879人,郵電業務總量10.94億元。2012年末耕地面積2 899.40 km2,園林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 400萬m2。隨著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發展,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達到956.73萬t,工業廢水排放總量達到2 354.64 萬 t,工業廢氣排放總量達到221.72 ×1011L。
1.3.1 指標的無量綱化。采用歸一法對數據做無量綱化處理[1],正、負效指標數據的變換公式分別為:
式中,Ui為標準值;Ci為實際值;Si、Si′分別為參考值中的最大值、最小值。
1.3.2 層次分析法。可持續發展作為復雜的研究對象,在對其分層處理,獲得各層次指標數據后,只要得到各項指標的權重,就可以對其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而層次分析法正符合這樣的思路[13]。該方法通過對復雜問題逐層分解,形成一個層次結構來分析探討,從而給出復雜問題的求解結果。
1.3.3 評價指數的計算。(1)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中,LI為綜合評價指數;Wi為指標的權重;Ui為指標的標準值;n為評價指標個數。當0.3<LI≤0.6時,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當0.6 < LI≤0.8 時,基本可持續;當 0.8 < LI≤0.9時,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當LI>0.9時,可持續發展能力強[1-4]。
式中,SI為持續指數;A1、A2為不同時間段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B1、B2為不同時間段的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數;C1、C2為不同時間段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當0<SI≤1時,區域的發展是向著可持續方向進行的,稱其為可持續性;當-1≤SI<0,區域的發展已經向不可持續方向邁進,稱其為不可持續性;當SI=0時,區域的發展處在停滯狀態,稱其為停滯可持續性[1-4]。
(3)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計算公式為:
式中,X=A2-A1;Y=B2-B1;Z=C2-C1,CI為協調指數;A1、A2為不同時間段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B1、B2為不同時間段的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數;C1、C2為不同時間段的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當1<CI≤1.732時,強協調性發展;當0<CI≤1時,弱協調性發展;當 -1.732≤CI<0時,不協調性發展[1-4]。
2.1 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 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要反映其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狀態,在評價指標選取時要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應遵循實時性、科學性、完備性、獨立性和數據可獲得性等基本原則,依據商洛市社會經濟環境實際發展情況,選取2009~2013年《陜西統計年鑒》指標,共包含3級23個指標,構建了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表1)。運用層次分析法求得各指標權重,列入相應指標右側。
表1 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權重
表2 2008~2012年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數
2.2 商洛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 根據表1數據,利用公式(3)~(5),計算得到2008~2012年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數(表2),從而分析近年來商洛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2.2.1 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表2可以看出,商洛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由2008年的0.512增加到2012年的0.984,表明商洛市已由弱可持續發展能力發展到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階段。其中,2008年綜合指數0.512<0.6,說明2008年及其以前商洛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弱;2009和2010年商洛市處于基本可持續發展階段;2010比2009年提升較大;2011年商洛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入較強階段;2012年商洛市可持續發展達到強(LI>0.9)。可見,2008~2015商洛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2.2.2 可持續發展持續性。從表2可以看出,2008~2012年商洛市的可持續發展持續指數均在(0,1)范圍內,可持續發展持續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但2010年的持續性指數由2009年的0.216降至0.210,出現停滯的狀態主要原因是經濟結構指標和社會保障指標數值均有所下降;而2010年之后,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持續指數成倍增長,2011年DI為0.556,是2010年的2.64倍,2012年可持續發展持續指數高達0.811,說明商洛市正向著可持續方向發展。
2.2.3 可持續發展協調性。從表2可以看出,2008~2012年商洛市的可持續發展協調指數為1.293~1.721,處于強協調性發展。但2010和2012年出現2個低點,商洛市在這2個時間段內可持續發展協調性較差。2010年在環境指標數值增長的情況下,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數值均呈現下降的趨勢;2012年在社會和環境指標數值增長的情況下,經濟發展指標數值呈現下降的趨勢,因此商洛市的協調性發展由強變弱。而2010~2011年經濟、社會和環境指標都在快速增長,由弱可持續發展向強可持續發展邁進。總的來說,商洛市的協調性發展呈現下降的趨勢,要保證其可持續的協調穩定發展,仍需付出長期的努力。
該研究構建了商洛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并對商洛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2008~2012年商洛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均呈較好發展態勢,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環境發展三者之間不協調。其中,經濟指標貢獻0.619,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08年的0.434增長到2012年的0.988,這與近年來商洛市加大城鎮資金投入,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加強,人均生產總值逐年增長密切相關;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和財政支出2個指標貢獻率較低,說明商洛市經濟結構相對不合理。社會指標貢獻0.285,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08年的0.587增長到2012年的0.980,可見,隨著商洛市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城鄉居民儲蓄余額不斷增加,都促進了商洛市社會可持續水平的平穩推進,但郵電業務總量和農民人均純收入2個指標貢獻率偏低,說明商洛市的社會保障事業不完善。環境貢獻為0.096,雖然商洛市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起點較高,2008年0.791到2012年增加到0.973,這與該地區長期經濟發展遲緩對環境破壞較輕,隨后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等密切相關,但工業廢水、廢氣排放總量的貢獻率偏低,反映出商洛市的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可見,近年來商洛市主要依靠政府投資促進經濟發展,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持續性表現較好,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事業不完善以及環境發展貢獻低,可能會制約商洛市今后的發展,結果真實全面地反映了2008~2012年商洛市發展水平和問題,對該地區后期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1]劉國,許模.成都市可持續發展綜合評估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5(2):74 -77.
[2]許學強,張俊軍.廣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J].地理學報,2001,56(1):54-63.
[3]李鋒,劉旭升,胡聃.城市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生態學報,2007,27(11):4793 -4801.
[4]徐君,曾旗,杜文.礦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5(1):58 -60,68.
[5]楊多貴,陳助鋒,牛文元.可持續發展四大代表性指標體系評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1,19(4):58 -59.
[6]李偉.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比較與啟示[J].華東經濟管理,2005,19(l):52 -53.
[7]賀立軍,高波.縣級區域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6,35(4):20 -23.
[8]李長勝,鄧寶忠.龍江縣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7,23(5):104 -105.
[9]張妍,陳瑛,張雁.生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0(4):148 -151.
[10]孫丕苓,楊海娟,劉慶果.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的土地生態安全動態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2,27(9):1520 -1530.
[11]王高建.商洛山區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12):178 -180.
[12]白巧鳳,張曉虎.淺論商洛山區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水土保持學報.2002,16(6):132 -135.
[13]朱琳,呂本富.確定遞階層次結構的簡便方法[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5,35(6):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