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荊州434023)
1.1 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
雖然與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歐洲相比,我國老齡化問題出現時間不長,但近幾年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很多人稱之為“銀發浪潮”或是“人口海嘯”。我國老齡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規模大、未富先老,從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2 我國國家政策及養老傳統對居家養老的支持 2011年2月民政部發布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提出“9073”養老引導方針,即90%的老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持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人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同時,2013年9月6日國務院公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宜、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同時,意見要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地方政府要支持建立以企業和機構為主體、社區為紐帶、滿足老年人各種服務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國家,鑒于這一養老傳統和文化習慣,最終選擇去養老院的老人有限。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建立了一個中國老齡門戶網站,該網站有一個“您喜歡哪種養老方式”的在線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1月8日,投票總數為526票,其中居家養老338票,占64.26%,社區養老118票,占22.43%,機構養老70票,占13.31%;由此可見,大部分人偏向于居家養老的養老方式。
日益加劇的老齡化問題,加之傳統文化和國家政策的影響,探索一種更為完善的,集“醫、護、養、休”四位于一體的居家養老社區模式,將是現階段我國在養老方面建設的主要模式。鼓勵多代同居和互助,優化家庭居住模式,鞏固和完善傳統的家庭養老居住環境,日本和新加坡的實踐已證實了這是東方社會較為成功的選擇[1]。
現階段,我國居家養老社區建設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當中,比較典型的有如下幾種類型,其特點及案例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現有的居家養老社區建設類型
其中,集中式養老社區是由老年人單獨組成的社區,老人缺乏嵌入式養老社區及全齡混合社區中其聳社會群體生活熱情的感染,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加重了老年人的心理負擔。在我國,據調查顯示,老年人選擇混合型老年社區的占41%,選擇獨立型老年社區的占25%,選擇老年公寓或養老院等機構的占28%,而選擇原有傳統住宅區養老的僅占6%,表明老年人更喜歡在混合型老年社區內養老。我國的居家養老大致經歷了一個從傳統住宅區養老到集中式社區養老,再到嵌入式社區養老,以及現在的全齡混合社區養老的過程,表明我國在居家養老建設模式上在不斷進步,日趨人性化。
全齡混合社區是一種復合型的社區,筆者認為其復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它所容納的社會群體是混合的,集中了不同的年齡階層;北京東方太陽城作為國家首批開發的養老地產項目之一,同時也是我國高檔的養老社區之一,其就是一個多代同居的典型案例。二是隨著養老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日趨完善,集合醫療、護理、養生、休閑等于一體,結合老年人不同年齡時段的身體變化特征,配備了相應的養老服務,使老年人在身體變化的不同階段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滿足相應的養老需求。早期建設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不夠完善,北京東方太陽城養老社區雖然規模很大,檔次很高,但社區內除了基本的養老設施外,并不涵蓋養老看護照顧服務。新建的養老社區慢慢察覺到了這方面的不足,在養老服務設施配套上日趨完善,開始漸漸引入美國的CCRC(持續照護退休社區)模式,如康泰之家﹒燕園養老社區,這標志著我國居家養老社區在養老服務配置上日趨完善。
3.1 規劃選址 我國開發的比較高端的居家養老社區大多選址在風景較好的城市郊區,如北京東方太陽城、北京太陽城、華夏頤園等,一方面這樣可以為開發商節約成本,另一方面,郊區能提供較好的養老環境。但如果選址過于偏僻,也會為居民的日常活動帶來很大的不便。
北京“東方太陽城”位于北京市六環外的順義區潮白河畔,屬于城市遠郊區,效仿美國的太陽城,其定位是高檔的老年人社區,將高爾夫會所與社區成功地融合在一起,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其選址在郊區的風景區,一方面,其綠化、空氣條件很好;但另一方面,其遠離市中心,方圓3 km內為未開發的農田,交通不便,周邊無可利用配套設施,給居民的日常活動帶來了很多不便之處。
對于居家養老社區,其服務對象雖以老年人為主體,但社會所倡導的多代同居的全齡混合型居家養老社區則還應該為老年人之外的其他社會群體考慮。在提供良好的養老環境的同時,還應該擁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城市服務。為解決以上矛盾,居家養老社區應選址在城市邊緣或近郊且交通便利、城市配套服務較完善的地區,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尋找到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點。
3.2 內部功能分區 居家養老社區的理想狀態是集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于一體,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到居住、醫療、護理、養生、休閑等基本的養老服務。居家養老社區的功能分區一方面要考慮合理安排各項養老服務功能及普適性功能,同時還需考慮各項養老服務功能的分布對社區整體正常運營的影響。養老地產投資周期長、成本回收慢,資金要求大,如果沒有長期低成本資金支持就很難持續發展下去。據調查顯示,由于運營資金的問題,我國計劃開發養老地產的上百家企業中,真正能做好的不到10%,現階段我國養老地產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保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配置完善的同時能夠持續運營,就需要社區在功能布置上作適當調整,部分功能區應以達到服務社區內、外部為雙重目的,加強社區內部管理,從而為居家養老社區的持續性經營和完善化服務提供保障。
我國所引進的源自美國的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續照護退休社區模式,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助、介護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老年人在生活能自理、需借助一定的幫助以及生活行為依賴他人護理的情況下,在熟悉的環境中能夠自然地過渡。它考慮接納不同家庭結構、不同身體狀態的老年人、社區居民年齡結構多層次,是以居家養老為主的混合型老年社區,其采用大范圍“混居”小范圍“集居”的老年人居住模式[2]。筆者以社區功能完善的康泰之家﹒燕園養老社區為例,來對適應市場化需求的養老社區在完善服務配套、合理進行功能分區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
該養老社區的大體功能分為兩部分(圖1),分別是CCRC(可持續照護社區)和AAC(活躍老人社區),其中北區是CCRC區,配備了獨立生活、協助生活、專業護理、記憶障礙4種基本養老業態,內設有一個二級康復醫院;南區是AAC區,目標客戶是年紀較輕的健康老人和其他年齡層的居住者[3]。這樣根據老年人的不同生理狀態進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區,使二者的生活不受干擾。另外,規劃將可持續照護社區沿交通便利的城市道路昌懷路布置,同時將該區配置的二級康復醫院布置在昌懷路與南豐路的道路交叉口附近,這樣使該區的服務設施不僅可以服務于社區內部的不同年齡階層,還能為周邊更大范圍內的居民提供服務,既為社區提供了完善的養老服務設施,又能保證各項養老服務設施的持續正常運轉。
3.3 交通組織 養老社區內部交通組織總體上應滿足兩方面的要求,一是普適性,二是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進行適老化設計。一方面要考慮到適宜老年人的活動需求而盡量減少內部機動車輛的穿行,另一方面社區內部應預留相應的應急通道。也就是說在交通組織方面,既要交通安全性高,又要可達性好;既保證人車分流,又做到就近停車。同時,靜態交通的組織也是養老社區規劃設計中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圖1 康泰專家燕國養老社區
在車行交通組織方面,應盡量將機動車交通布置在社區外圍,減少機動車輛在社區內部的穿行;在社區內部應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控制社區內部的行車速度,如在社區出入口、建筑出入口等附近增設減速板;沿路設置路面標志和指示指標,從而加強道路導向性和聯通性;在地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通過采用蛇形道路的形式來對機動車的行車速度進行一定的控制,同時應保證道路具有可靠的安全監察視線。
在步行交通組織方面,可結合內部重要景觀節點形成尺度宜人、完整的步行系統。步行道地面的坡度應在5%以下,同時步行道路不宜太過平淡,時而曲徑通幽,時而開闊明朗,從而增強步行道路的趣味性。同時應盡量減少坡道和踏步的數量且道路坡道和踏步處應進行適老化設計,必要時可設置連廊,便于老人在雨天外出活動。
在靜態交通組織方面,設置專門的停車場和臨時停車區域,禁止車亂停、亂放,隨時保證急救車道暢通。機動車應以地下停車為主,地上可設一定量的訪客車位,且在住宅附近應為應急車輛預留停車空間。對于規模較大的社區,應該增加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停車位,方便老人出行。
3.4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養老配套服務是養老社區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日本和美國在養老社區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表明,養老設施和幼兒園及教育設施合設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方式。
養老設施和幼兒園合設的原因可大致歸為三點:一是在居住區中幼兒園與老年人日托設施的服務半徑較為類似;二是將幼兒園與養老設施合設便于社區內部的集中管理;三是讓老人與孩子在部分公共空間內共同相處這樣更能消除老人內心的孤獨感,豐富老人的生活,滿足了老年人喜歡和小孩待在一起的心理。養老設施和教育設施(如大學)合設,一方面滿足了老人繼續學習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部分高知老人發揮余熱提供平臺,豐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但我國目前的大部分居家養老社區都位于城市郊區,在養老服務設施的配置上與教育設施合設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就要求養老社區內部應配置相應的文化設施,如老年大學、專業學習班等,滿足老年人再教育和發揮余熱的愿望。
對于一般性的服務設施如商業、金融等則必須就近設置,一般情況下,老年人的活動半徑不大于450 m,也就是適合老年人10 min的疲勞極限距離,以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為最基本的目的。
筆者從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出發,在明確我國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情況下,結合我國居家養老社區發展現狀及國外發展經驗,指出了居家養老社區模式將會是我國未來主要發展的養老模式之一,且居家養老社區中的混合型老年社區最受社會歡迎,它將是今后我國居家養老社區建設的主要方向。同時,居家養老社區應選址于交通較為便利且城市各項服務設施較齊全的城市邊緣或近郊,不宜過于偏僻;在內部功能布置上應考慮布局合理及最大程度上規避社會風險等多重因素,確保社區各項養老服務設施的持續正常運營;在交通組織上要確保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做好相應的應急措施;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方面在滿足普適性的同時進行適老化設計,以服務老年群體為主要目標,服務社會混合群體為最基本目標。
[1]溫靈輝.老年社區規劃設計的探討[J]﹒廣東科技,2008(6):87-88.
[2]帥同檢.我國城市“持續照護”型老年社區規劃與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3]張廣群,石華.復合型養老社區規劃設計研究:以康泰之家·燕園養老社區為例[J].建筑學報,2015(6):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