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紅
(田陽縣農業局土肥站,廣西 百色市 533600)
田陽縣位于廣西西部,右江河谷中部,地處低緯度,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暖夏長,無霜期長,自然資源豐富,有利于大力發展糧食、蔬菜、水果、甘蔗等優勢特色產業。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田陽縣現代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和運用,農作物優良品種大面積推廣,農作物產量普遍提高,農產品質量明顯改善,農業生產正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
田陽縣境內的右江河谷平原區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糧食主產區。田陽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水稻以推廣超級稻和優質稻為主,玉米推廣優良品種正大619和迪卡007及超甜玉米等。全縣大力推廣旱育拋秧、免耕拋秧、“三避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促進了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目前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34萬hm2,總產量達11萬t以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期,田陽縣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通過大力推廣水田和旱地輪作制,充分利用冬閑田發展秋冬菜生產,取得很好的效益。2001年,田陽縣成立的龍河村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被農業部定為全國第一批創建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縣,成為全國著名的“南菜北運”生產基地。全縣蔬菜品種有番茄、辣椒、青瓜、四季豆等,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武漢、長沙、哈爾濱等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銷往越南、俄羅斯等國外市場。作為主導產業,番茄生產正向著規模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2009年該縣建立興城番茄現代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區,同時成立興城番茄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了“壯鄉紅”番茄品牌,興城村被評為廣西“番茄村”。全縣申報農業部一村一品的專業村中有30多個“番茄村”,但是,形成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管理的專業村較少。2014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6萬hm2,總產量72萬t,其中番茄種植面積1.6 萬 hm2,總產量超過 50 萬 t。
田陽縣種植的水果品種主要有西瓜、芒果、香蕉、龍眼、荔枝、桃果、李果等,生產規模最大的是芒果。芒果品種主要有田陽香芒、金煌芒、紅象牙芒、臺農一號芒等。1992年田陽香芒獲得中國農博會銀質獎,1995年田陽香芒又獲得金質獎,同年田陽縣被評為“中國芒果之鄉”。2004年田陽香芒被評為廣西名牌產品,紅金煌芒被評為廣西優質產品。田陽芒果馳名中外,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產品遠銷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外市場,以及國內各大中城市。根據市場對優質芒果的需求,田陽縣積極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全縣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2014年全縣芒果種植面積1.77萬hm2,占全縣水果種植面積的86.8%,投產面積1.13萬hm2,總產量16.5萬t,產值8.25億元。近年來,田陽縣香蕉種植也有很大的發展。2008年,田陽縣創立福爽香蕉生產基地,積極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推進香蕉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同年成立田陽縣福爽香蕉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與廣西藍天綠地大農產業科技公司正式簽約,就香蕉種植、銷售等達成合作協議。通過引進公司,走出“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芒果和香蕉生產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相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而且效益低,沒有能夠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田陽縣甘蔗生產以蔗糖原料蔗為主,主要推廣新臺糖系列,桂糖、粵糖等高產高糖的優良品種,2003年田陽縣被列為“十五”規劃第二批國家“雙高”糖料生產基地,是糖料蔗優勢產區之一。甘蔗生產主要分布在田陽縣北部山區,玉鳳鎮是甘蔗生產種植大鎮,2014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1.12萬hm2,進廠原料蔗57.68萬t,其中玉鳳鎮種植面積0.54萬hm2,占全縣種植面積49%,是田陽縣重要甘蔗生產基地。全縣甘蔗生產絕大多數是農戶家庭分散經營,不利于水肥一體化、滴灌等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和應用,不利于實行產業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
由于糧食種植效益比較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全縣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單一,管理粗放,絕大多數是農戶家庭分散經營,種糧大戶、專業戶少。較普遍地存在農戶種植糧食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家庭需要和食用、粗放經營、甚至只種不管的問題。另外,城鎮化建設用地、農村建房占地和經濟效益好的蔬菜和水果面積逐年增加等因素,導致糧食種植面積有所減少。
農戶家庭分散經營,規模小,難統一,不利于農戶與市場連接,不利于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尤其在山區,家庭主要勞動力大多數都外出務工,今后誰來種地?怎么把地種好?這是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近年來,田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了較大的發展,2013年田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78個。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但大多數都是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合作與組織能力不夠強,運行不夠規范,社員得不到真正的實惠。另外,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戶對接不暢,難以形成有效合作共贏的利益聯合機制。
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場需求、形成規模生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有待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和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對接不暢,“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機制還不夠完善,建設“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和格局,還處于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初級階段。
不少農戶完全依賴化肥、農藥、化學合成激素來增產增效,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化肥和農藥殘留超標,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糧食的農藥、化肥殘留超標;蔬菜的高毒與有機磷類殘毒;水果的農藥殘留和生長激素濫用等。
糧食生產要堅持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各級領導要充分認識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在土地資源有限和生態環境制約下,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抓好超級稻、優質稻生產,適時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糧田、標準糧田,生產有機米、優質米,以滿足不同層次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當前,自治區把百色新山鋁產業示范園列為A類工業園區進行重點建設,中國—東盟(百色)現代農業展示交易會規模不斷壯大,百色市實施百色—田陽一體化發展,這些舉措將為田陽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強農業必須加快轉變經營方式,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為實現適度規模經營開拓了發展空間,創造了有利條件。政府要在堅持自愿原則的基礎上,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流轉土地的經營權,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支持和鼓勵承包地向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流轉,發展多主體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規模經營要把握適度,要與農業人口轉移,農業科學技術進步,農業社會化水平相適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克服小規模家庭經營模式的不足,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主要途徑,是現代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加大力度發展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火車頭”,它的主要功能是圍繞主導產業進行農產品的綜合開發,使農產品能最大限度地增值,一頭滿足市場需求,一頭帶動千家萬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是農民積極分子、勞動能手、經濟能人的代表,它們在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中都起到了模范帶頭和引領示范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在財政補貼、用地指標、金融支持、稅收優惠、人員培訓等方面,出臺了扶持這些主體的一系列政策,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有力度的舉措,推進新型經營主體成長、發展和壯大,促進農戶家庭經營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活動可概括為,“政府建市場,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可見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建設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扶持和發展符合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帶動能力強和帶動作用好的龍頭企業。按照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場需求,形成生產規模的原則,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行“企業+基地+農戶”,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進一步完善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健康發展。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關系社會和諧穩定。要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保證“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責任。嚴格農業生產中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依照規定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對生產的農產品的安全狀況進行檢測,經檢測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不作銷售。同時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建立“三品一標志”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優質農業知名品牌。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1]農世健.田陽年鑒(2006年—2010年)[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3:419-438.
[2]文成輝,馬俊哲.現代農業經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16-1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