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蘭 益*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南寧 530007)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是一個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復雜過程,切合實際的景觀設計應該是在設計之前對影響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判別設計條件和依據,從而指導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當前的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往往是根據委托方意愿來考慮或者直接由設計人員主觀確定,事實上項目時代背景、地域特征、歷史文脈、上層次規劃控制條件、當地居民喜好與偏愛、委托方意愿、設計師的個性及設計水平都會成為影響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因素,不同影響因素對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影響程度也各異。因此,如何評價和綜合影響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多種因子,往往是決定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可行性和科學性的重要內容。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涉及因子眾多,單一因子應用分析存在主觀性和片面性。多因子分析是從單一因子應用分析轉向多種因子綜合應用分析的分析研究方法,目的是盡可能把人的主觀因素限制在更為單一的小范圍之內,為其后設計活動做出正確的判斷提供可靠咨詢。針對影響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因素很復雜,以及各因素間的關聯程度和其影響程度很難把握的特征,選取多因子分析作為分析研究方法,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并根據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特點予以改進,得出高信度的分析結果,可以有效降低憑經驗帶來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從而更能確保設計的科學性和創造性。
傳統的多因子分析是一種典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將影響因子通過定量方法進行客觀的統計分析,關鍵在于將影響因子數據化,以方便有關分析數據的提取。由于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缺少定量分析方法所需的明確因子作為分析的自變量,同時量化的因子指標也是分析的難點,傳統的多因子分析很難直接應用于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很多方面需要改進和完善。設計的本質是人的主觀創造活動,受到人的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要想一切影響因子都能進行定量分析,不但不可能而且也無必要,但是通過定量分析而提供的大量分析數據,仍然可為其后的設計活動做出正確的判斷提供可靠依據,表現出相當的優勢[1]。因此,為實現景觀設計的創造性、針對性和個性化,將多因子分析應用于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必需注重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這種基于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特點的方法改進,不但使得分析過程更為科學和嚴謹,還為定量分析方法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實現了可操作性。
多因子分析應用于居住小區景觀設計,首先需要列舉所有和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相關的各個因子,按照每一種影響因子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作用及價值區分,提煉出相同或相似的影響因子,將眾多因素歸類,最終選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針對性的影響因子。然后根據人類創造性思維的一般規律,以及因子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選用部分影響因子進行定性評價,選用部分影響因子進行定量評價。
居住小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設計師在設計時應盡可能地多利用居住小區現有的自然資源和人工環境資源,同時要體現空間的領域性,給人們創造相互交流休閑的公共場地和自然、親近、舒適的景觀環境,實現人和景觀的相互融合聯系[2]。因此,基于居住小區所在地域環境、場所特征是設計上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為了方便眾多影響因素的整理與分析,按照影響因素的來源、屬性及下一步分析的操作性,將影響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因素分為定性、定量兩方面的影響因子。
2.1.1 定性評價因子選取 基于項目地域環境對景觀空間的影響,選用自然、社會兩個因子作為定性評價因子。
(1)自然因子是體現項目用地在城市體系中的空間特征和景觀效應,包括項目用地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氣候,以及用地四周的景觀資源以及景觀特征。
(2)社會因子是體現居住小區景觀建設的社會效應,包括項目的時代背景、用地周邊的社會生活環境、城市配套服務設施、人口構成的特征、及用地附近的歷史文化背景。
2.1.2 定量評價因子選取 基于總體規劃條件和建筑設計、詳細規劃中所提出各種規劃設計條件和現有基礎設施等方面對項目組成空間區域影響的考慮,選用場所特征作為定量評價因子,包括空間區域的可進入性、交通可達性、可視性、空間尺度[3-5]。
(1)在總體規劃已經確定的前提下,空間區域邊界與道路的聯系對于小區居民日常生活出入空間區域的便捷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邊界與道路的聯系就可以用可進入性來表示。即:

式中,B為空間區域邊界的總長度,L為空間區域邊界與次要道路相鄰的長度,M為空間區域邊界與主要道路相鄰的長度。
(2)交通可達性是指空間區域對滿足小區居民日常生活行為需求的深度和強度,主要取決于空間區域在居住小區空間區域中的相對位置。這種相對位置是空間區域相對于居住小區建筑的地理位置關系,涉及住戶到達空間區域的距離。建筑的相鄰空間區域,則給該棟建筑的住戶以安全感、歸屬感,同時毗鄰主干道的空間區域對于小區居民的內在體驗需求也會增強。即:

式中,R為居住小區的總住戶數,T為空間區域相鄰的住戶數,B為空間區域邊界的總長度,M為空間區域邊界與主要道路相鄰的長度。
(3)可視性是指空間區域納入小區居民的視野程度。由于住宅建筑的遮擋,住戶觀察空間區域的形態并不完整。因此,可視性由可視面積達三分之一以上的住戶與居住小區的總住戶數之比來計算。即:

式中,R為居住小區的總住戶數,S為可視面積達三分之一以上的住戶數。
(4)空間尺度是小區居民感知空間區域的視覺形態。為了合理地反映空間區域的視覺形態,空間尺度從三個方面加以度量:一是空間區域寬度與圍合空間區域建筑高度的比例關系,二是空間區域建筑圍合的程度,三是空間區域的縱橫軸比例關系。即:

式中,D為空間區域寬度,H為圍合建筑的高度,E為空間區域建筑圍合長度,B為空間區域邊界的總長度,X為空間區域的橫軸長度,Y為空間區域的縱軸長度。
定性評價是基于項目地域環境影響因子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6]。
2.3.1 定量評價區域劃分 根據總體規劃相關信息,以及居住小區景觀綠地類型分類方法[7],結合主觀判斷將項目場地劃分為若干個評價空間區域。
2.3.2 因子權重賦值 為體現因子權重賦值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定量評價因子權重賦值采用的方法是特爾菲法,針對評價目標選取20-30名專家,通過匿名表示意見、多次反饋和統計匯總從而得出結論[8]。因子的權重賦值遵循動態可調試原則,針對不同居住小區的具體情況,可對4個因子的賦值大小有所浮動和調整。專家團隊的構成主要基于共同目標、技術差異兩方面原則的考慮,即構成團隊的專家其工作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在專家構成中盡量考慮人為的制造技術差異的環境,應涵蓋社會、經濟、市場、環境建成等多學科領域[1]。
2.3.3 因子數據處理 根據實際情況和評價目標對每個定量分析因子進行價值判斷得出測評量化值,然后根據因子權重賦值,在單因子定量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得出各評價空間區域的綜合測評量化值。數學模型公式如下:

式中Pi表示第i個空間區域的評價值,Mik表示第k個影響因子的評價值,Wik表示第k個影響因子的權重值。
實現居住小區景觀特色、文化認同、社會交流、場所感和生態作用,關鍵是判別空間區域的地域環境、場所特征,對空間區域定量評價結果分析,即對其結果進行分級,劃分空間區域的評價層級,并結合場地定性評價分析各空間區域的功能與含義的載體元素和結構的空間分布和狀態,從中找尋創作的靈感,從而指導該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
經實際考察、調研,對鶴崗市千百度居住小區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認識如下:
3.1.1 自然因素 地理位置:項目位于鶴崗市城市主干道紅旗路南側,毗鄰市委、市檢察院、職工大學等單位,交通、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屬于行政中心的黃金地段。氣候條件:受溫帶大陸性季風影響,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溫暖多雨。規劃現狀:用地面積約13430m2,總建筑面積約58277.91m2,3棟6層的小高層,2棟29層的高層,1棟4層的會所,建筑布置形式采用圍合式布局,容積率為3.65,綠地率30%。
3.1.2 社會因素 時代背景: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鶴崗市房地產業近年來發展行極其混亂,各種類型、檔次的樓盤囊括其中,差異化競爭態勢日漸顯現。城市配套服務設施:項目區交通十分便利,有較完善和健全的市政設施和環境。人口構成特征:全市人口11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70萬人,消費群體以工薪階層為主。歷史文化背景:鶴崗別稱三金之城、黃金水道、煤城,是對俄開放的邊境城市,具有浪漫的俄國異域風情。旅游資源獨特,有黑龍江三峽、小興安嶺原始森林公園等。

圖1 空間區域分類圖
3.2.1 定量評價區域劃分 根據總體規劃相關信息,將鶴崗市千百度居住小區劃分為7個空間區域(見圖1)。
3.2.2 因子權重賦值 通過專家匿名表示意見、多次反饋和統計匯總,得出可進入性、交通可達性、可視性、空間尺度的因子權重值分別計0.3、0.2、0.2、0.3。
3.2.3 因子數據處理 根據實際情況對空間區域的可進人性、交通可達性、可視性、空間尺度通過計算獲得測評量化值(見表1),然后根據因子權重賦值,在單因子定量的基礎上得出各評價空間區域的綜合測評量化值(見表2)。

表1 單項因子測評量化值

表2 多因子綜合測評量化值
從定性評價結果看出,景觀環境品質是提升居住小區的競爭力和品牌效應的關鍵,也符合項目地理位置的配套及消費需求。根據黃金水道、黑龍江、開放城市等歷史文化背景元素,水文化是保護和彰顯項目景觀特色、文化認同的功能與含義的載體。
從定量評價結果看出,表2反映出7個空間區域的綜合評價值在 0.622-1.810 范圍內,按照數值呈現的三個集中度,取值 0.622-0.740,1.044,1.810 將空間區域劃分為三個層級。綜合表1、表2可以看出,各層級空間區域的影響因子量化值具有較高的相近度。數值最小層級的空間區域數量有4個,分散在居住小區的外部區域;數值較大的兩個層級的3個空間區域集中居住小區的內部區域,并具有一定的相互聯系。因此,綜合評價值從大到小能反映出空間區域的領域性、與人之間的相互融合聯系程度從強到弱過渡,且層次分明。
根據上述分析,以水元素為載體體現地域特征的文化內涵,利用空間區域劃分進行分層次、分功能的景觀設計,創造滿足宜居需求的高品質景觀環境,是千百度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既注重地域環境、場所特征,又具有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以下景觀設計方案中的總體構思、功能分區、空間景觀營造等方面均與上述分析緊密結合。

圖2 功能分區圖

圖3 總平面圖

圖4 鳥瞰圖

圖5 4號和5號樓間空間區域效果

圖6 1號和2號樓間空間區域效果
3.4.1 總體構思 利用鶴崗城市的文化元素符號,配合生態的觀點,整個小區以“水”為構思主題。
3.4.2 功能分區 利用空間區域劃分進行分層次、分功能的功能分區,項目分為外部空間景觀和內部空間景觀,外部空間景觀以生態為主題,內部空間景觀以休閑為主題(見圖2)。
3.4.3 空間景觀營造 按照空間區域領域性、與人相互融合聯系程度,將4號樓和5號樓間空間區域作為主要水景營造區域體現其中心地位,設置親水設施、豐富的水景元素,突出使用功能,實現戶外空間的趣味性、體驗性。將1號樓和2號樓間、2號樓和3號樓的空間區域作為水系的延續、點綴,以體現其區位作用,結合景觀小品點綴,合理組織空間,實現功能上的健全性、視覺上的整體性和文化上的延續性。其它空間區域重點進行植物景觀營造,注重植物配置的層次及生態多樣性。總平面圖、鳥瞰圖及空間區域效果圖見圖3、4、5、6、7。

圖7 2號和3號樓間空間區域效果
建立在定性與定量評價基礎之上的多因子分析,全面考慮了影響地域環境、場所特征等各種因素,通過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科學地得出各個因子評價結果,并將這些結果進行疊加和分析,最終得到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依據。該方法有效降低了目前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憑經驗帶來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問題,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指導意義。但作為一套方法論的研究,仍需要反復在實踐中進行檢驗,才能判斷其價值并需要不斷完善。
[1]葉曉燕.商品住宅建筑策劃方法研究——長春:以資源配置理論為基礎[D].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4:68-72.
[2]李田,楊寧,苗蘋.景觀設計案例實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3-135.
[3]鄭穎,谷口元.從領域性研究的視角論“公”、“私”空間的邊界[J].建筑學報,2011,(2):91-94.
[4]劉濱誼,張亭.基于視覺感受的景觀空間序列組織[J].中國園林,2010,(11):31-35.
[5]鈕心毅,徐方.基于視覺影響的建成環境空間開敞度定量評價方法[J].城市規劃學刊,2011,(1):91-97.
[6]楊培峰,趙強,許薌斌.多元因子生態分析在城市設計中的運用——以柳州市柳石路景觀控制規劃設計為例[C].城市規劃面對面—2005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下),2005:1060-1066.
[7]李錚生.城市園林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450-475.
[8]朱小雷.建成環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