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青
(湖州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淺析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霍青
(湖州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地方高校如何在師資競爭愈益激烈、教師流動日益頻繁的高等教育環境中,促進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從而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是地方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文章在探討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和主要制約因素,已期能引起地方高校管理者的重視,建立更完善的制度,為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創造出更好的發展環境。
地方高校 青年教師 職業發展
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師資源短缺成為各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此,許多高校不斷引進教師緩解這一狀況。十幾年來,高校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尤其是青年教師數量不斷增加。
據相關文獻統計,截止到2008年,我國普通高校專任教師的總數達到了123.7萬人,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的數量高達59萬人,占教師人數比例達到了47.8%。地方高校作為全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占高校總數的95%以上(截止到200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263所,其中地方高校為2152所),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師占地方高校專任教師總數量的60%左右,青年教師已經成為地方高校師資隊伍中的重要力量,承擔起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重任。可以說,地方高校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批青年教師。因此,如何促進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不斷提高青年教師隊伍的質量與水平,已經成為地方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眾多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和學者對青年教師發展的基本概念、內涵、組成部分及相互關系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為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方法論和理論模型。
對于高校教師發展的內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我國學者潘懋元認為根據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和程度,以及特殊的文化背景,高校教師發展的內涵應包括三個方面:(1)學術水平;(2)教師職業知識、技能;(3)師德。1991年美國教育聯合會(NEA)發表的《高校教師發展:國力的提升》的報告書中對高校教師發展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系統的界定,認為教師發展基本圍繞四個目標:個人發展、專業發展、組織發展和教學發展[1]。這個界定被美國學界、高校和研究者廣為接受。盡管在理論上我們可以對教師發展的目標和內容進行區分,但是我認為,在實踐中,教師發展的各個部分(個人發展、專業發展、組織發展、教學發展)是相互重疊又相互影響的,是無法準確區分的[2]。
因此,應該將高校教師的發展看做是一個完整的人的全面發展,除了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的發展外,還應包括個人健康、家庭和社會適應等多方面,并且這種發展需要有政府和學校的政策為依托,在一定的制度環境中完成。
(一)繁重的工作任務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學是教師最基本的工作,但過重的教學任務不僅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銷蝕了教師對教學的熱情和投入。十幾年來,地方高校在校生規模呈現急劇增長態勢,盡管地方高校同時也招聘了大量青年教師補充師資隊伍的缺口,但很多地方高校的生師比事實上遠遠超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時規定的及格標準18∶1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新進來的大量年輕教師就必然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任務。
大多數青年教師剛剛畢業還沒完全從學生角色中蛻變出來,一進校就要承擔大量的專業基礎課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自身的經驗不夠豐厚,專業知識不夠廣泛,教育教學中的創新意識還不夠,缺乏對學生心理狀態、特征的認識和研究,所以教學質量差、科研產量低是青年教師身上的通病。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他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備課、做課件、查資料、準備第二天的課程中度過,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毫無教學技巧可言。
由于師資缺乏,地方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工作量偏重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新進教師一畢業沒有經過必要的教學培訓就直接上講臺會產生嚴重的課堂教學質量問題,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同時也不利于教師個人的專業技能發展和教學水平提高,使教師產生應付心理。
(二)沉重的經濟和生活壓力造成青年教師在生存與發展之間徘徊
高校青年教師既處于事業的成長發展期,又處于生活的穩定定型期,需要經歷談戀愛,建立家庭,結婚生子,購買住房,贍養父母和撫養小孩等一系列階段,經濟上處于最需要用錢的時候。但捉襟見肘的收入狀況卻使青年教師的生存比較艱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和心理狀態。
目前,全國高校普遍情況是青年教師課時多,工資低、壓力大,這和我國現行的高校教師體制及我國長期以來的人文因素有關。在高校,許多臟活、累活都是青年教師干。一些青年教師為了養家糊口、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會通過各種途徑解決經濟困難的問題,如在外面代課、開店、兼職,等等。這一情況直接或間接地減少了青年教師教學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到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
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財政支持力度的不同,地方高校教師的整體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存在地區差異,普遍不及部屬院校,經濟和生活壓力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身上體現得更明顯。許多青年教師認為目前最大的壓力來自經濟收入,經濟收入對青年教師的生活質量、家庭關系甚至專業發展都產生了影響。上述困難,隨著近兩年教師收入的普遍提高得到了緩解。
(三)缺乏學習和培訓機會消減了青年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和期望
高校教師學術職業的工作性質是圍繞著特殊的理智材料——知識組織起來的,因此,大學教師學術的發展不僅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識增長和更新機制。這不僅需要教師個體知識的累積、更新,而且需要學校或其他組織提供各種學術發展機會[3]。然而,我感覺學校對教師提供的發展機會和途徑并不多,青年教師在職培訓和進修方面的機會較少。
1.學術發展機會缺乏
教師的專業和學術發展離不開某種形式的教育、培訓。而缺少進修機會是許多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雖然近年來學校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豐厚的經濟補償,激發了廣大青年教師的考博熱情,但是在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和資助、高級研修班、國內外訪問學者、學術休假等形式的進修機會上,政策往往更傾向于職務或職稱相對較高的教師。大部分青年教師處于事業的起步和上升階段,除了少數優秀青年教師能順利晉升高級職稱外,中低職稱教師占據了青年教師總量的絕大多數,他們往往得不到這些重要的學術發展機會。
科研水平和學術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靠閉門造車,需要與學科內的專家交流學習,需要了解專業內最新的研究動向、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方法,青年教師如在這一方面的需求得不到保障必然限制了研究能力的提高,也降低了他們對所在高校組織的信任度和忠誠感。
2.學科建設不完善
教師專業和學術的發展要立足于學科的發展,但是在環境適應和角色轉換的任職初期,不少青年教師對自己專業如何發展缺乏考慮和規劃,同時學院的學科發展與專業建設不夠完善,學校人事管理部門對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也缺乏指導,導致很多青年教師在學科發展方向上感到困惑和迷茫。
另外,政府對地方高校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少,地方高校對本校的學科發展也存在著政策傾斜,優勢學科發展相對較好,邊緣學科資金投入有限。因此,邊緣學科需要有科研團隊和學術帶頭人的引領,根據學校發展和學科專業發展的需求,以及青年教師的個性特長與潛在優勢,進行專業方向發展定位的學習指導,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和提高。青年教師期望學校和學院在人才引進時能更多地關注師資隊伍的結構和層次問題,切實組織好科研團隊,發揮學術帶頭人的引領作用。
廣大青年教師自身渴望發展,希望獲得實際有效的幫助。教學工作量、發表論文、學歷提高和職稱晉升始終都是他們熱切關注的話題,但目前高校的政策和制度又時常讓青年教師們覺得無能為力,感到孤獨和茫然。
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需要設計出適合自己未來的發展規劃,并將其付諸持久主動的實踐,教師自身對發展的渴望和對成功的理想是青年教師不斷為之奮斗的根本動力,但要實現發展的目標,離不開高校完善的教師培養制度的大力支持。
地方高等學校要建立與青年教師個體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激勵機制,為青年教師搭建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交流平臺,推進繼續教育工作,根據青年教師的實際需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師培訓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學水平,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1]林杰.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6(1):57-58.
[2]趙惠君.美國高校教師發展:多維的演進[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3):45-48.
[3]郭麗君,等.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發展需求探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3(5):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