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天津科技大學 國際交流處,天津 300000)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閾下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結構性失衡問題的原因分析
李強
(天津科技大學 國際交流處,天津 300000)
近年來,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人數急劇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但在快速發展的背后卻隱藏著來華留學生國別、區域和院校分布、專業選擇不平衡,教育層次偏低等結構性問題。本文嘗試利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釋我國留學生教育中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希望為該問題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高校留學生教育 結構性失衡問題 原因
近年來,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來華留學的人數快速增長。但在發展背后,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存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表現在留學生國別、院校和專業分布不平衡,教育層次偏低等方面。因此,改善高校留學生教育發展方式,由原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集約型”轉變,由強調“量”的增加轉向重視“質”的提高已經成為現階段發展留學生教育的一項迫切任務。本文利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解釋我國留學生教育中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希望為該問題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y ofneeds)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在論文《人類動機論》中提出。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要分為兩類: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基本需要是人類共有的、不可缺少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四個方面。生理需要是維持體內平衡,保持身體健康的最基本、最低層次的要求,如空氣、溫度、飲食、睡眠等。生理需要對于人的健康存在來講具有絕對優勢的重要性。安全需要僅次于生理需要,位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第二層。安全需要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避免生理上的危險,心理上的驚嚇、焦慮,以及對法律、制度或個別群體的排斥等。歸屬和愛的需要主要是指個人與他人或團體在情感上建立緊密聯系的愿望,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與歸屬的渴望。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是指因自我能力或成就而獲得的自我尊重,另一方面是指這種能力或成就的結果而導致他人的尊重。成長需要是人類在滿足了基本需要后,為了獲得進一步成長而提出的更高層次的需要,包括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三個方面。認知需要是指人類思考,探尋未知世界的求知本能。審美需要是指在超越了對事物的求知渴望后對美感的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核心部分,是指人的潛能和天賦被充分開發利用的一種理想狀態,是個人趨向完美狀態的發展傾向。
需要層次之間的關系:馬斯洛認為,各個層次的需要從低到高,按照逐級遞升的方式排列,不會越級發展。雖然某些情況下這種對需要追求的次序會有所變化,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次序的發展是從低到高的,滿足低一級需要后將會向高一級需要發展,而低一級層次的需要被滿足后就不再具有激勵效果,而高一級層次的需要就變成了行為發展的驅動力。同時,一個人可能會同時有多種需要,而只有最高一級層次的需要對行為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所有被滿足了的低一級層次需要都不會隨著高一級層次需要的出現而消失,只是對行為的激勵作用會明顯減小。
現階段,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不平衡”,即來華留學生的國別不平衡,分布區域和院校不平衡,教育專業和層次不平衡。國別不平衡表現在來華留學生大多數來自我國周邊的亞洲國家,而地理位置相對較遠的歐美地區留學生偏少。區域和院校分布不平衡表現在來華留學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分布較少。同一地區內的院校,名氣大或專業性強的留學生分布較多,名氣普通或專業性不明顯的院校留學生分布較少。教育專業和層次不平衡表現在學歷生較少,非學歷生較多。同時,學習層次偏低,專業主要集中在本科階段,碩士和博士層次遞減。專業選擇主要集中在經管類文科專業,選擇理工類專業留學生人數較少。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個體成長發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組成的”[1]。因此,留學動機也是由多種需要組成的。但當留學目的地的某些因素不能滿足產生留學動機背后的某種需要,這些因素就會成為阻礙留學的重要原因。現階段我國高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具體層次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導致的。具體來講,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3.1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導致生理需要缺失。
一般來講,經濟發達程度低國家人民處在追求的需要層次較低階段,而經濟發達程度高國家人民處在追求需要層次的較高階段。例如,飽受戰亂摧殘和食物匱乏的國家或地區大多數人處在追求生理需要或安全需要的層次,而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處在追求尊重需要及以上層次的需要階段。就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人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來華學習會導致生理需要缺失。而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國家的人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會導致歸屬需要或尊重需要缺失。
3.2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歸屬需要缺失。
雖然我國存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區域間高校在軟硬件配置方面沒有太大差距。由于我國留學生構成中歐美地區留學生相對較少,而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人數較多,對于多數來華留學生來講,會根據心理的歸屬感進行選擇,潛意識里希望自己成為來自發達地區人群中的一員。也就是說,對于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地區的留學生來講,選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作為留學地是出于歸屬需要的選擇。而對于來自發達國家地區的留學生來講,其本身已經超越了歸屬需要層次的追求,對他們來講,來華留學是出于認知需要的追求,因此受地區發展水平差異影響較小。
3.3 高校間品牌差距、科研水平和教育質量差距導致歸屬需要或認知需要缺失。
客觀而言,我國高校無論在名氣還是在科研水平或教育質量上都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因此無論是對于滿足歸屬需要或尊重需要而追求學校品牌,還是對于為滿足認知需要而追求科研水平或教育質量來講,我國高校與歐美發達國家高校在競爭留學生源方面處于劣勢。這也是我國留學生構成中歐美留學生數量和理工類專業選擇較少,教育層次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國高校科研水平和教育質量較發達國家高校落后導致無法滿足留學生的歸屬需要和認知需要。同一區域間的高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對名氣較大或科研水平先進的高校來講,或者可以滿足留學生對學校名氣崇拜的歸屬需要,或者可以滿足因求知而選擇來華學習的認知需要。
3.4 發展高校留學生教育經驗欠缺。
歐美等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發展時間較長,運作經驗豐富,尤其在招生、教學、管理及其關系協調等方面已經趨于完善。而我國留學生教育雖然近年來發展較快,但整體教育規模在高校教育體系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管理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漏洞,招生、管理、教學之間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教學中的語言障礙問題仍然突出。這些矛盾會導致來華留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對選擇來華留學產生排斥心理,導致歸屬需要缺失。
3.5 地理位置遙遠。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距離歐美等國家地區較遠,人們在考慮留學目的地時經常因為地理位置遙遠而產生憂慮和不確定心理,這些擔憂導致安全需要缺失。此外,同樣因為地理位置遙遠,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無法得到寄托和滿足導致愛的需要缺失。
3.6 文化、宗教等差異。
由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東西方人們的意識形態、信仰等有較大差異。對于文化、宗教方面差異較大的留學生來講,來華學習有可能會因為文化、宗教方面的差異導致歸屬需要缺失。因意識形態、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導致來華留學生可能主觀或者客觀上存在融入周圍環境困難等問題,即存在歸屬需要缺失問題。
我國留學教育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其中既包括地理位置遙遠、文化、宗教存在差異等客觀方面的原因,又包括發展留學生教育經驗欠缺、體制和制度存在漏洞、高校科研水平不高等主觀方面的原因。具體來講包括經濟水平差異造成生理需要缺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留學生教育相關經驗不足、文化、宗教、高校品牌價值等差異造成的歸屬需要缺失,地理位置原因造成的安全需要或愛的需要缺失,科研水平、教學質量差異造成的認知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等六方面原因,是造成留學生教育存在結構性失衡問題的主要原因。
[1]劉惠軍.動機心理學[M].開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