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吉成
(高臺一中,甘肅 高臺 734300)
農村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向吉成
(高臺一中,甘肅 高臺 734300)
中學地理教學存在一些問題,農村地區地理教學問題更加明顯。農村中學地理教育的硬件設施差且現有資源分配不均,地理教師嚴重缺乏且專業素質不高,地理教育投入不足,地理教育改革速度慢,教學方式不適應新課改,最重要的問題是對地理教育仍不夠重視,教育觀念落后。造成農村中學地理教育狀況不理想的因素很多,包括教育觀念、教師力量及教育政策等多方面,本文結合教育公平與教育民主理念,從家長、教師、學生三方面分析了教育觀念對地理教育的影響;從獎罰制度、教師培訓等方面總結了教育制度的弊端;從教師自身發展、教師分配制度、補給情況等方面闡述了教育師資對地理教育的制約。
中學地理 地理教育 農村 教育觀念
1.家長地理教育理念落后,對地理教育仍存在偏見。
地理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農村地區,許多家長仍以考試中成績的比重對待學科,而且“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偏見仍很嚴重。雖然新課改后“四個發展”中包含義務教育規范性發展,但是地理教育仍不規范,僅是表面上從“副科”走出,而未上升到”主科“的地位。由于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許多家長把考大學看做孩子走出農村的唯一途徑。他們在孩子的教育中帶有功利性,認為學習地理等其他學科,還不如切實搞好語、數、外這些成績比例高的學科,花血本報各種數學和外語培訓班,買各種資料,只為讓孩子考個好成績,自認為只有那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忽視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據初二一位班主任說,開家長會時,有80%的家長會關心語、數、外,僅有不到3%的家長會問及地理、歷史科目。受此影響,學生對地理課的重視程度也不高,甚至出現地理課上做其他作業或找語數外老師輔導的現象,僅在考前突擊過關了事。
2.教師對地理教學重視不夠,缺少繼續教育觀念。
“培養新一代的學生,教師是關鍵,有了好的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方法,還必須依靠一批新型的地理老師去實現”。但當前教育,本科畢業地理專業的老師較少,而且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優秀人才不愿意到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現有地理教師有安于現狀的思想,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堂課從頭講到尾”,不管學生能否接受,使本來有趣的地理課變得枯燥乏味,而不愿意學習現代電子技術,從事電化地理教育,也不愿意學習新的地理教育思想和方法。所以90%的老師認為地理課不重要,地理老師很好當,從而使農村地理教育存在“低師資教師—低教育水平—低社會發展”這樣一個程式或回路。
3.“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理念普及不夠。
顧明遠教授認為“教育公平,即教育機會均等,也就是給公民和兒童以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教育公平,應體現在地區之間、學校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及各學科之間”。農村地區之間首先教育顯失公平,部分中學投資多,辦學條件好,師資力量優越,自然對地理課重視,這樣促使生源向這種學校流動,升學率高,繼而上級政府重視,繼續把新投資和師資投于這些學校,加劇了學校間“不公平”的現象。在教師方面,由于地理課平時參加評比的活動少,學校重視其他學科教師,使教師間存在“不公平”獎優現象,地理課教師吃力不討好。在學生方面,多數學校給優等生優惠政策,加上教師的特別關照,使學生參加一些科技或競技的項目“不公平”分布,學困生無緣參加,而地理活動少之又少,僅地理成績優異者無緣展示才能。在一些地區,還存在男女孩接受教育不公平的問題……總之,“教育公平”理念在農村教育中落實很不到位。
“教育民主”主要體現為學生對學業的自由選擇和師生間的民主化,地理作為科學知識的重要主要部分,“科學知識本身就是猜測,混雜著我們的錯誤、我們的偏見、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希望”,但農村中學師生間是缺乏民主化的,因學習資源的缺乏和信息不足,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條件都受到極大的限制,仍存在著“三尺講臺”不容輕視,老師話語就是答案的現象。而且學生對自己的喜好沒有選擇權,他們往往在老師和家長的雙向“輔導”下展開有軌跡的學習,根本不能考慮自己的想法。
1.考試制度的安排影響地理教學的發展。
各學校普遍存在著月考不問地理,僅有部分中學會組織期中考試,而大多數以期末成績“一錘定音”,這樣對有“主科必考”思想的人們來說,就使地理課低“主科”一等,自然讓地理課成績優秀的師生缺少優越感,在其他科目的優秀者面前沒有話語權和交流地位。這樣導致地理教學中師生缺乏主動性,應付態度明顯,更別說讓教師提出有創意的課件或教案。在走訪一名地理教師時,他說全校除了高中有地理老師任班主任的,初中是沒有的,由于地理考試不重要,早讀和自習課根本沒份,地理教師與學生溝通很困難或者缺少時間。總之,考試不嚴格要求地理課,使地理教學活動處于很被動的位置。
2.師資分配不均衡,教師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取向錯誤。
由于地理教師缺乏,而高中又急需補給,因此許多優秀教師在其他中學得到鍛煉后,紛紛調入高中部,普通中學的地理老師流動嚴重,成為輸送高中地理教師的基地。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部分地區教學環境艱苦,多數老師為了個人利益,在分配幾年后都尋找機會調入經濟條件較好的學校。在走訪中得知,個別中學初二地理課僅半年就換了三次老師,而部分學初二地理課出現過開學三周無老師上課的現象。總之,教師的流動,給地理教學造成很大困擾。
3.教育培訓政策影響地理教師隊伍建設。
在農村中學培訓,其中最多的是校長培訓,而對專業教師培訓僅是培訓了計算機,且數量有限。在走訪中得知,地理、歷史、生物等課,均無老師參加培訓,在普通中學中培訓老師名額很少。一位37歲的地理老師說,估計等到他有機會培訓時,他已經退休了。
4.教師自身認識水平不高,自身發展緩慢。
在農村,許多教師抱著“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想法,他們對自身發展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一些老師抱著“快退休”的態度,表現出混日子的狀態,而一些較年輕的教師又不滿足于少量的工資,“心不在崗”,工作態度不端正,學校對地理課審查松懈的態度,使這兩種教師“風范”更加盛行。一些老教師自己不會運用電子教學,不僅不會虛心請教,反而以蔑視的態度觀之;有些愿意接受的教師也不對課件進行加工,照搬別人的教學模式,不切實際且失去自己的特色。在調查中,70%的教師認為地理老師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備課,僅有30%的老師認為新課改后,地理課的教學目標有所變化,教師應適應課改需求進行備課,并不斷充實自己,而對加大地理教育方面的投資,幾乎所有的老師認為沒必要,說地理教學要求并不是很高,沒必要浪費經費和時間。
5.教學設備不足,制約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不少農村中學地理教學硬件設施薄弱,教學儀器設備短缺,使得教師課堂教學手段單調,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經費有限,大多數農村學校無法添置齊全必需的教學儀器設備,許多農村中學欠缺教學掛圖、資料、模型、標本,不少學校未能配備完整的圖書室、實驗室,大多只能因陋就簡。教師備課時只有課本和教參,要講解知識沒有掛圖,要實物展示沒有標本模型。因而教師靠板書,學生靠筆記,就此進行教學。教師無法借助各種教學輔助手段來很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的現象就在所難免了。
即使有一些地圖、掛圖,也是多年以前的,不能跟上時局的變化。如中國政區圖,重慶還是四川的一個省轄市,海南還屬于廣東省管轄等,更不要說世界時局的變化了。像褶皺、斷層模型,甚至地球儀這種基本的教學儀器都不能滿足正常教學需要,又如何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呢?
6.教學研究不足,使學校地理教學水平停滯不前。
現在農村中學幾乎都沒有獨立的地理教研組,平時的教研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即使部分學校有教研組,教研活動也難以持續開展,許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不了。同科教師各自為政,相互獨立,忙于備課、上課、批閱作業,長此以往,必然是觀念陳舊,方法落后,從而使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逐漸喪失學習興趣。
[1]孫大文.拓展地理教育的視野,迎接地理教育的春天[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0(Z1).
[2]顧明遠.教育公平與素質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