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楠 王銀泉
文化圖式理論下中醫文化缺省翻譯策略研究
石少楠王銀泉
【摘要】試圖通過闡述文化圖式理論對中醫文化缺省翻譯的有效指導意義,從書名篇名方劑名、名詞術語、語句篇章等三個方面選取例證并分析其翻譯策略的選擇,研究指出要實現中醫文化缺省補償,適當的注釋在所難免,也是解決文化缺省問題最常見、最有效的策略,要實現中醫文化的對外傳播,譯者就必須認真處理好中醫文化圖式的翻譯,尋找到源語作者與目的語讀者間的最佳契合點,通過譯者的認知補充,幫助目的語讀者填補理解時產生的意義真空,實現中醫文化缺省補償,有效地降低中醫文化翻譯中的文化虧損現象,以期有效傳遞中醫文化信息精髓,使中醫文化獲得越來越多的國外受眾的認同和接受。
【關鍵詞】文化圖式;文化缺省;中醫翻譯
作者單位:210023 南京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石少楠(碩士研究生)];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王銀泉)
1引言
翻譯不僅是雙語間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間的交流,作為中醫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翻譯質量的優劣至關重要。中醫文化脫胎于中國古代哲學,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為指導思想,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工具,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為核心,以醫古文為古典醫籍知識結構,語言的模糊性、描述的抽象化很大程度造成概念的歧義性,這些因素都使得中醫語言語義深奧轉譯不易,尤其是源語中的文化缺省給中醫翻譯增添許多困難。所謂文化缺省是指交際雙方在交流時共有的相關背景知識的省略,不屬于該文化的接受者面對文化缺省時會出現意義真空,無法將語內信息與語外知識相聯系,從而造成理解時的語義不連貫[1]。如何既能易于西方受眾接受和理解又能實現文化缺省補償已成為中醫文化翻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運用文化圖式理論探討中醫文化缺省及其翻譯策略選擇,以期為中醫文化文化缺省翻譯難題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2文化圖式理論與中醫文化缺省
圖式是人腦中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的組織形式,是人們賴以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基礎,它既有語言的,也有非語言的和文化的[2]。文化圖式就是指人腦中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是人腦通過先前的經驗已經存在的一種關于“文化”的知識組織模式,可以調用來感知和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3]。同一文化環境中的社會成員長期形成共同的背景知識,因為這些背景知識的存在,雙方交流時為常為提高交際效率而省略一些彼此不言自明的內容。但對于不同文化環境的交際雙方而言,本族語交際雙方認為是不言而明的文化背景知識,來自其他文化的讀者讀來則往往會覺得不知所云。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輸入信號卻激活不了應激活的空位,因而激活不了比較完整的表示,或者根本沒有激活圖示,甚至記憶里根本就沒有相關的圖示備用[1]。
語言自產生之日起就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是語言的土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中醫語言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而發展壯大,汲其養分而根深葉茂,已成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經歷了歷史文化的積淀,反映了漢民族的社會狀況、宗教信仰、語言修辭、價值觀念,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圖式[4]。然而中西方在意識形態、思維方式、社會心理、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目的語讀者對于中醫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圖式存在認知空白,無法在自身文化中尋找到相應的圖式并將其激活,于是出現文化缺省現象,造成了讀者理解障礙。
3文化圖式理論下中醫文化缺省翻譯策略選擇
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包括三層意思, 即源語文化圖式可理解、譯者可表達、目的語讀者可接受[3]。也就是說譯者要實現文化圖式的補償翻譯,首先要激活頭腦中與源語信息相對應的文化圖式,其次對目的語進行恰當的編碼,最后轉換為目的語讀者可以接受的文化圖式。任何背景知識的缺失或文化認知的偏差都會導致圖示激活的失靈,造成文化信息傳遞的失真。譯者不僅要以讀者的身份與源語作者進行交際,盡最大可能將自己關于目標文化的世界知識和經驗達到原作者的理想讀者的水平;同時譯者又要充當作者,與譯文讀者進行交際,準確預測到譯文讀者的先有知識和經驗,這一預測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譯者在實際翻譯交際中的策略選擇[1]。
3.1書名、篇名、方劑名翻譯
例1中醫歷史上有兩版名為《紅爐點雪》的醫籍,其一為明代江西金溪醫家龔居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癆瘵(結核病)治療專書。另一本為明代浙江湖州醫家陸岳所著,是一本治療天花的專著。如譯者僅僅將書名譯作A Little Snow on Stove Fire,對于文化氛圍迥異的國外讀者則會一頭霧水,難以通過語篇外知識獲得充分理解和認同。為避免引起讀者誤解,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添加注釋分別譯成:A Little Snow on Stove Fire(Key to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A Little Snow on Stove Fire(Key to Treatment of Smallpox)[5]。該譯者敏銳的意識到源語中存在的文化缺省,通過意譯加注的方法很好的彌補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了最佳語境信息,減少了讀者推理的努力。
例2《銀海精微》書中的“銀海”一詞來源于道家術。明代方回《派奎律髓》引北宋王安石之說,謂道家以肩為玉樓, 目為銀海。“銀海”一詞提示該書為眼科專著[6]。如若將書名直譯為Essence of Silvery Sea,不僅沒有傳遞將該書作為眼科學著作的信息,反而給國外讀者帶來理解難題。出于對讀者可接受性的考慮,譯者采用文內加注Essence of Silvery Sea:On Ophthalmology,讀者既領悟到該書的醫學信息,也較好的傳遞中醫語言中的文化精髓。
例3《靈蘭秘典論篇》中“靈蘭”為靈臺蘭室的簡稱,相傳乃帝王藏書之所,“秘典”即秘藏的典籍,旨在凸顯內容的重要性,本篇專題探討十二臟腑的各自功能及相互關系。由于缺乏背景知識的作用,此處的文化圖式缺省會給目的語讀者帶來理解困擾,譯者適時的音譯加注Linglan Midian Lunpian:Discussion on the Secret Canons Stored in Royal Library,有效地言明其中文化背景知識,讀者借此建立了語義連貫,填補了意義空缺。
例4更衣丸為中醫用于治療腸解便秘之證的常用方劑,“更衣”一詞源于“古人入廁必更衣”,故此方有瀉火通便,安神寧心之功效,對于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讀者,此處蘊含的文化缺省是一目了然的,然而不同文化的國外讀者卻是很難清楚地理解。為了幫助目的語讀者建立語義連貫,傳遞原文中蘊含的文化信息,需要對此處文化缺省的內容加以注釋譯為Change Clothes Pill for Promoting Bowel Movement。類似譯法還有百合固金湯(Lily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Lung)、五味消毒散(Five Ingredient for Eliminating Toxin)、人參養營湯(Ginseng Decoction for Nourishing)等。
3.2名詞術語翻譯
西醫語言是中醫走向世界的橋梁,西醫語言中有潛在的中醫對應語,是中醫名詞術語翻譯標準化的基礎[7]。當中醫術語與西醫術語出現自然貼切對等時,譯者可以參照西醫為我所用,尋找到與目的語讀者頭腦中相對應的文化圖式,促進中醫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帶下醫雖然是中醫術語,但卻與西醫的婦科醫生概念對應,譯者完全可以將其譯作gynecologist。雀目與西醫的夜盲癥(night blindness)自然對應。常見疾病如消渴、咳嗽、水腫、癇病、癭病均可譯為diabetes、cough、edema、epilepsy、thyroid enlargement。類似的還有女子胞(uterus)、水府(bladder)、精明之府(brain)、水谷之海(stomach)、真牙(wisdom teeth)、喉核(tonsils)、小舌(uvula)等。
蘭鳳利[8]認為中醫學術語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由借用自普通語言的詞匯組成,如心、肝、脾、肺、腎、發熱、頭痛、咳嗽、心悸等;第二類由中醫用以描述特定專業概念的詞語組成;如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第三類由中醫學來源詞語組成,如《說文解字·疒部》中的某些形聲字,如疝、疸、癰、瘍、痔等。借鑒西醫術語可以減少中醫傳播文化隔膜,但此種譯法主要集中在解剖部位、具體病癥及治療方法方面,源語與譯語存在語義的自然貼切對應,其他中醫名詞術語尤其是特定術語仍需認真分析區別切忌濫用。中醫理論源自古代哲學思想,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辨使得中醫文化中出現大量的相關聯的哲學名詞術語,而這些特色術語在英語中是完全缺失的,無論直譯或是意譯都難以傳遞源語豐富內涵。比如中醫文化中的陰、陽、氣、三焦等核心概念在西醫文化圖式中是完全不存在的,目的語讀者無法尋找找到相對應的文化圖式,因此譯者一般將其音譯為yin、yang、qi、sanjiao,目前看來已經獲得越來越多國外讀者的認可,此種中國英語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中醫文化的民族性特質,最大限度的展現了源語信息。
3.3語句篇章翻譯
例5咸知溯原《靈》、《素》,問道長沙。(《〈溫病條辨〉敘》)
譯文:(famous doctors)all know to seek for the origin of medicine through Lingshu(Spiritual Pivote)and Suwen(Plain Conversation),and to study medical theory from the books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7]
分析:本例證包含眾多文化圖式,涉及到文化缺省翻譯中常用策略。《靈》和《素》是《靈樞》和《素問》的簡稱,通過音譯加注的方式便于讀者理解書名內涵。長沙則是長沙太守的省略,因張仲景曾任辭職,常以此借指張仲景,通過意譯解決了意義空白,構建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圖式,溝通了上下文間關聯,從而建立起語篇連貫。文中“道”一詞是中醫典籍中屢屢出現的文化圖式,此處涵義為“醫道”,但其常常具有多種引申之義,如方法、規律、醫學理論和學說主張等,因此“道”的文化圖式翻譯需要結合上下文聯系才能準確譯出其真正涵義。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Yin-yang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素問·金匱真言論》“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The teaching method is to teach the right people the right thing)。前后兩文中“道”的圖式涵義就有所不同,前者為“規律法則”,后者則是指“方法”。
例6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靈樞·本神》)
譯文:chronic fear affects the renal essence,which gives rise to bone atrophy and cold limbs,causing frequent seminal emission.[7]
“精”一詞同樣也是中醫文化特有的圖式,在不同語境中涵義也不同。文中的“精”就具有兩種文化圖式涵義,前兩個“精”的圖式涵義指的是“腎精”,后一個“精”的圖式涵義則是指“精液”,這需要譯者正確理解源語中的文化圖式為前提靈活處理,才能避免新圖式構建中的語義失真。除上述兩種語義外,“精”一詞還有其他文化圖式涵義,比如“腎藏精”(the kidney stores vital essence)中“精”是指“精氣”,“脈理精微”(the theory of pulse is quite abstruse)中的“精”是指“精深”,“壯者之氣血盛……故晝精而夜暝”(strong people are usually vigorous in the day time and fall into a sound sleep during the night)中的“精”是指“精力”,而“水谷精微”(cereal nutrients)中的“精”則是指“精華”。
4結語
通過上述例證分析不難發現,實現中醫文化缺省補償,適當的注釋在所難免,也是解決文化缺省問題最常見、最有效的策略,但是任何翻譯方法的使用在實踐操作都并非一成不變,因為任何文化補償策略的選擇都應是解決翻譯實務的需要。因此譯者從跨文化傳播的全局出發,對文本進行適當的調整加工,填補語義真空,為目的語讀者構建相對應的新的文化圖式,使讀者充分了解源語語言中蘊含的文化信息,量體裁衣靈活多變的處理各種文化缺省翻譯問題。譯者要尋找到源語作者與目的語讀者間的最佳契合點,考慮到譯文在讀者中的可接受性,讀者對于中醫文化現象理解的越深入,認知中的文化圖示構建就越完整,其真空點填充能力也就越強,中醫文化對外傳播進程也就越順暢。
伴隨中醫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相繼建立,世界各國對于中醫文化的學習熱忱與日俱增,中醫文化迎來了對外傳播的良好機遇。要實現中醫文化的對外傳播,譯者就必須認真處理好中醫文化圖式的翻譯,通過譯者的認知補充,填補讀者的認知空白,彌補源語語義真空,實現文化缺省補償,有效地降低中醫文化翻譯中的文化虧損現象,使中醫文化獲得越來越多的國外受眾理解、認同和接受,從而推動中醫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20(6):55,59,60.
[2]高云峰.應用圖式理論提高SBE閱讀能力[J].外語界,2000,19(3):33.
[3]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手段[J].中國翻譯,2003,24(2):29,30
[4]蔣學軍.中醫典籍中的文化圖式及其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0,23(1):35.
[5]蘭鳳利.論中醫文化內涵對中醫英譯的影響—中醫藥古籍善本書目譯余談[J].中國翻譯,2003,24(7):72.
[6]段逸山.醫古文[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00.
[7]李照國.中醫英語翻譯技巧[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6,289,353.
[8]蘭鳳利.論中西醫學語言文化差異與中醫英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4):369.
(本文編輯:秦楠)
·綜述·
作者單位:100029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余威(博士研究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四科(龐鶴、張凡帆)
基金項目: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年自主課題(2013JYBZZJS175)
(收稿日期:2014-07-29)
通訊作者:王銀泉(1963- ),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翻譯。E-mail:yinquan88@163.com 龐鶴(1952- ),本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周圍血管疾病。E-mail:jinxiao_0_0@126.com
作者簡介:石少楠(1988- ),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文化傳播與翻譯。E-mail:shaonanok@126.com 余威(1988- ),女,2013級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外科學。E-mail:bmwanmvv.163.com
【中圖分類號】h1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