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平,郭慧敏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豐富、完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際交流的媒介不斷更新,網絡交流媒介更是日新月異。QQ、網絡論壇、微博、MSN、微信等已成為當今交往的重要平臺。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6月,中國的網民人數已達6.32億,其中手機上網用戶數量5.27億。[1]人們已逐漸接受并習慣了網絡的便利與快捷,更多地選擇在網上交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一種新興的語言——網絡流行語產生了。目前,在國內外的新聞報道、各類時尚雜志、電視節目、電臺廣播、廣告海報中都可以看到網絡流行語。本文以網絡流行語為對象,就其深層文化根源給予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策略,以提升網絡流行語在跨語言、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性。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屬網絡語言范疇。隨著人類技術文明的發展,新興網絡科技日新月異,互聯網使人們溝通更加便捷頻繁,這構成了網絡流行語產生和發展的技術前提。廣義上講,一切與互聯網絡和計算機有關的語言都可以被稱為網絡語言,其來源廣、種類多。其中一些因使用頻率高、深受大眾喜愛而成為網絡流行語,如“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是極好的”(甄嬛體)等。這類語詞甚至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也頻頻出現,為人際交往增添了一份獨特的趣味。
伴隨著網絡流行語的廣泛使用,人們對其概念內涵也表現出愈來愈多的關注。網絡流行語主要是指伴隨現實社會新聞事件的發生,迅速流行于網絡內外、短時間內生命力極其強大但并不長久的熱門詞語,又叫網絡雷語、網絡熱詞語。[2]國內學者楊萍認為,網絡流行語是“由網民創造或由網民積極傳播的,進而被大多數網民認可、接受并使用的語言”[3]。
與所有流行事物一樣,網絡流行語具有周期性,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往往不再流行,隨著新詞產生、舊詞淘汰而逐步發展變化。
目前國內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式構成、語義特點方面,一些學者對其社會、心理成因進行了分析,但對網絡流行語的文化研究相對較少,對網絡流行語的深層文化根源的分析尤為不足。
語言與文化內在地相互依存。語言從屬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承載、反映著不同的文化。人們通過語言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傳統道德、民俗、審美情趣、觀念思維、心理行為以及知識內涵等。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語言現象,同時也是網絡文化的重要部分,因其在網絡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成為人類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個要素。產生于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網絡流行語蘊含著特定背景下的文化根源。
網絡流行語首先體現了文化的當下性特點。互聯網伴隨著當下年輕人的成長,這些年輕人作為網民中的“主體”,有著強烈的時代文化特征:個性獨立,喜歡標新立異,崇尚新穎,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具有使用新奇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的強烈欲望,并以此來彰顯個性,早些時候的“火星文”就是一例。年輕一代在網絡上經常借用數字、符號、同音字等來交流,這類網絡流行語深受青少年群體的喜愛,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日常交際中也學會了使用,如“小盆友”等。年輕人偏愛網絡流行語是語言在當今時代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必然結果,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發展也必將推動文化中新元素的產生和發展。
要想真正理解一個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內涵,不僅要知道其表層含義,同時也需明白其深層的文化元素,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準確理解網絡流行語的真正文化涵義。以“范跑跑”事件為例。范跑跑原名范美忠,是某學校教師,在汶川地震時獨自先跑,而后被人稱為“范跑跑”。該事件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議論,他的逃跑行為受到道德輿論的譴責。之后人們在交際話語中還衍生出各種“跑跑”,都帶有嘲諷輕貶的意味,形成了網絡流行語,如“郭跳跳”。郭跳跳真名郭松民,知名媒體人。在范跑跑事件之后,兩人在電視上展開辯論,郭松民“跳”出來對范跑跑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事后他被網民稱為“郭跳跳”,可見中國網民貶惡揚善的正能量。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人重視道德,有著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傳統,我們從“最美女教師”“最美女司機”等都可以看出中國人崇德向善的文化涵養。
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合作與交流變得尤為重要。中國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積極與世界各國交往合作,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多重背景下,正確把握網絡流行語的翻譯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網絡流行語也越來越呈現出國際化的特點。例如,網絡流行語“給力”一經出現,迅速被傳播運用,我們在各種交流場合都可以見到“給力”的影子。進入到英語中,人們將其譯為“gelivable”,保留了漢語的發音,同時體現出了英語的構詞特點。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于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翻譯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翻譯策略,尤其是對于蘊含在網絡流行語中的文化因素的翻譯應如何處理,值得思考。
目前國內對網絡流行語的翻譯處理主要集中于研究其表層的形意轉換,對網絡流行語的深層文化內涵的翻譯研究不多。但在跨文化翻譯中,如果只注重表層意思的傳遞,忽略深層文化內涵的翻譯,就很難為外國人所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如果只將網絡流行語的字面意思翻譯出來,不加以文化內涵的詮釋,這樣的翻譯便是無效的翻譯。所以,若想讓英美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真正意思,必須既注重表層意思的翻譯,又關注深層漢文化內涵的處理。由于漢語網絡流行語種類繁多,形式來源各不相同,所以翻譯處理方法也就不盡相同。
一方面,有一些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翻譯可運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采用直譯法。例如,2005年網民使用“披著羊皮的狼”形容虛偽狡詐的人,通常含有諷刺貶低意味。在跨文化交際中,將其按傳統形式譯為“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這個譯文幾乎完全保留了漢語的意思和意象,是很典型的直譯法的應用。譯文并沒有改變漢語中的“羊”和“狼”的形象,而是完全保留了下來。這種異化的翻譯策略便于目標讀者理解漢語的文化內涵。在漢文化中,“羊”是親善真美的象征,是中國遠古祖先圖騰所崇拜的吉祥物。在古漢字中,“羊”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象征美德、吉祥、堅韌等含義;而“狼”在漢文化中多是狠毒、不講道義的反面象征。雖然狼也是某些少數民族的圖騰,象征勇敢,但在通常意義上,狼都蘊含著罪惡殘忍的文化象征含義,這一點與西方文化有相同之處。
另一方面,在一些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翻譯中需采取意譯法,運用歸化的策略,以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歸化策略在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翻譯處理中,指的是用英語中原有的地道表達法來翻譯漢語的網絡流行語。將“低調”譯為“Keep it down”。漢語中一說低調,大家全都知曉其中的意味,但是如果直譯給外國人的話,他們定會“難解其中味”。中國人內斂含蓄,不喜歡張揚,自古以來接受先賢的教導就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這是符合漢文化價值觀念的。但是對于其他國家的人來說,他們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難理解中國文化所推崇的這種傳統文化根源。所以,按照低調的實際意思,將其譯為“Keep it down”之后,目的語讀者便可以心領神會,翻譯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漢語網絡流行語種類多,形式不一,翻譯時還會采取其他的處理方法,如零翻譯法、音譯法等。有些漢語網絡流行語在英文中很難找到對等的詞,也不容易解釋清楚,這時就會選擇零翻譯法。很多學者認為,零翻譯法可以包括音譯法、省譯法等。省譯法是最簡單常用的翻譯處理方法之一,音譯法也較為常見。比如將“風水”譯為“feng shui”。“風水”源于中國古代,是關于住宅、宮殿、墓地的選址、定向、建筑方法等的一門學問。風水具有其自身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的一部分,現在為世界各國所研究學習,因為在其他文化中沒有類似的詞語可以表達這個意思,所以采取音譯的方法。類似的翻譯處理還有將“憤青”譯為“fen qing”、將“大媽”譯為“da ma”等。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網絡流行語的產生豐富了人們的日常交往手段與效果。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有其深層的文化根源,在跨文化溝通中要將其表層意思和深層內涵結合起來進行翻譯處理。總的來說,漢語網絡流行語的翻譯處理以直譯為主,不能直譯的選擇意譯,還可以適當采取其他的翻譯處理方法。因為漢語網絡流行語中蘊含豐厚的漢文化知識內涵,如果全以歸化策略處理,勢必造成漢文化內涵的缺失,讀者不能很好地理解網絡流行語的真正含義;但是全部直譯也未必就能讓讀者完全理解。只有多種翻譯處理方法相結合,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同時兼顧漢語的表層和深層內涵,才能實現有效的跨語言、跨文化交流。
[1]楊威.網民規模和結構對網絡輿情的驅動影響[J].現代情報,2015(4).
[2]陳一民.語言學層面的網絡流行語解讀[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3]楊萍.網絡流行語:網民自主話語生產的文化景觀[J].新聞前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