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明
(吉林藝術(shù)學(xué)院東北民族民間藝術(shù)研究中心,吉林長春130021)
《列女傳》是我國第一部女性故事集,大概成書于漢成帝年間。其保存完好,沒有太大的散佚?,F(xiàn)存七卷,除第一卷亡佚1篇、剩余14篇以外,其余各卷各有15篇,現(xiàn)存共104篇。關(guān)于這部書的成書緣起,《漢書·楚元王傳》中記載:“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wèi)之屬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nèi)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1]1957由此可知,劉向之所以編纂《列女傳》,與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有深刻的聯(lián)系。《列女傳》就是一部出于強烈干預(yù)現(xiàn)實目的編纂而成的作品。這種明確的干預(yù)現(xiàn)實和教育后妃的目的,使得《列女傳》帶有極為強烈的說教意味,其中表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在各篇傳記中所設(shè)置的評論。
《列女傳》中的評論可以分成兩種,一是以“君子謂”為主的評論,二是插入式評論。下文將分析這兩種評論,并探討兩種評論的說教意義。
《列女傳》中“君子謂”式的評論明顯繼承自《左傳》中“君子曰”的傳統(tǒng)。“君子曰”這種評論形式在秦漢典籍中較為常見,《左傳》中的“君子曰”、《離騷》中的“亂曰”、《史記》中的“太史公曰”以及《漢書》中的“贊曰”,都屬于此類。僅就《左傳》一書而言,“君子曰”“君子謂”的表述共出現(xiàn)65次,“孔子曰”“仲尼曰”共出現(xiàn)22次[2]134,說明這種評論形式早已成熟。對于“君子曰”評論中“君子”的身份問題,楊伯峻認為,“君子曰云云,《國語》、《國策》及先秦諸子多有之,或為作者自己之議論,或為作者取他人之言論?!盵3]15也就是說,《左傳》中的“君子曰”實際上是作者借君子之口,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和對人物的臧否?!读信畟鳌芬彩侨绱?,我們可以將“君子謂”后邊的話都看成作者劉向自己的評論。
“君子謂”式的評論在《列女傳》中運用得非常普遍,除卻較為常見的“君子謂”和“君子曰”這兩種形式,另外還有6次雖然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起到的也是“君子謂”式的作用。分別是卷一第8篇《齊女傅母》中的“君子善傅母之防未然也”[4]23,卷二第6篇《周南之妻》中的“君子以是知周南之妻而能匡夫也”[4]65,卷三第3篇《許穆夫人》中的“君子善其慈惠而遠識也”[4]94,卷四第1篇《召南申女》中的“君子以為得婦道之儀”[4]130,卷四第3篇《衛(wèi)宣夫人》中的“君子美其貞壹,故舉而列之于詩也”[4]135,卷四第5篇《黎莊夫人》中的“君子故序之以編詩”[4]138。這幾處顯然也是借“君子”名義發(fā)表評論。另外,《列女傳》中有6篇傳記包含兩個以上的故事情節(jié)。很多情況下,同一篇章之中包含多個故事情節(jié)時,會有多個“君子謂”。例如卷三第10篇《晉羊叔姬》中共有三個故事,其中兩個故事后有“君子謂”。據(jù)筆者統(tǒng)計,《列女傳》中共有85篇傳記中出現(xiàn)96次“君子謂”式的評論,其中“君子曰”共有15次,“君子謂”75次。
值得注意的是,“君子謂”式的評論在《列女傳》各卷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其中卷七《孽嬖傳》15篇傳記中只有2篇出現(xiàn)了“君子曰”,較前邊六卷數(shù)量大幅度下降,屬于特例。如果不考慮卷七的這個特殊情況,那么前六卷89篇傳記中共有94次“君子謂”式的評論,這個密度是很大的??梢哉f,篇末有“君子謂”式的評論是《列女傳》行文上的一個常規(guī)。
“君子謂”式的評論中,“君子曰”與“君子謂”存在細微差別。從句式風(fēng)格上來看,絕大多數(shù)“君子謂”式評論使用的是凝重的陳述句和判斷句,以肯定和下判斷的方式承擔(dān)對人物評價的任務(wù);少數(shù)“君子謂”式的評論突破了這種固定的句式,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運用更加具有強調(diào)意義的反問句和感嘆句。反問句共有兩處:卷五第2篇《楚成鄭瞀》:“君子曰:非至仁,孰能以身誡?”[4]167卷六第14篇《齊女徐吾》:“君子曰:婦人以辭不見棄于鄰,則辭安可以已乎哉?”[4]249感嘆句也有兩處:卷三第13篇《魯漆室女》:“君子曰:遠矣!漆室女之思也!”[4]120卷七第8篇《魯宣繆姜》:“君子曰:惜哉繆姜!雖有聰慧之質(zhì),終不得掩其淫亂之罪?!盵4]276不難看出,這四處特殊句式的評論有一個共同點,即都以“君子曰”領(lǐng)起。聯(lián)系上邊較長評論中一半以上也是以“君子曰”領(lǐng)起的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兩種句式存在的細小差別,即通常在較長的評論和句式特殊的評論中使用“君子曰”而不使用“君子謂”。
“君子曰”相對于“君子謂”,在語氣上更加有現(xiàn)場感,即感覺上是“君子”在直接發(fā)表評論;“君子謂”則更像是作者在轉(zhuǎn)述“君子”的看法。兩者的關(guān)系類似于現(xiàn)代語言學(xué)中所說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這甚至可以從現(xiàn)代漢語對《列女傳》的翻譯中看出。張濤的《列女傳譯注》將“君子謂”全部翻譯成“君子稱贊”“君子認為”“君子稱譽”,而將“君子曰”全部譯為“君子說”。因為較長的評論和特殊句式不太適合被再次轉(zhuǎn)述,因而這兩種情況更多地以“君子曰”領(lǐng)起,被“君子”直接“說”出。使用簡短語言的陳述句和判斷句是“君子謂”式評論的常規(guī)。二者并無意義上的差異,只有功能上的區(qū)別。
上文提及,卷七《孽嬖傳》中“君子謂”式的評論只出現(xiàn)兩次,相比《列女傳》前六卷,數(shù)量上大幅減少?!读信畟鳌非傲砼c第七卷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所記錄女性的行為有善惡的區(qū)別,以及作者寄寓其中的褒貶態(tài)度。這一根本差異是否導(dǎo)致了卷七“君子謂”式評論異常稀少的現(xiàn)象?作為讀者,我們很難準確地揣摩劉向的意圖,而只能略作猜測:劉向大概因為對卷七所載女性的惡行太厭惡,覺得她們不配被品行高尚的君子評論,或者君子根本就對她們不屑一顧。盡管在原因上還不能有一個明確的結(jié)論,但在這一形式上,卷七是很獨特的。
“君子謂”式的評論直接繼承自以《左傳》為代表的先秦古籍中的征引傳統(tǒng),這種評論實際上是作者在敘事過程中的一種主觀介入,也就是作者站在某一立場上對所敘述的故事、人物等直接發(fā)表意見。這種評論畢竟還借助于君子或者當世賢人之口來表達,《列女傳》中還有一種評論則干脆擺脫了這層遮蓋,作者直接對故事中的某種現(xiàn)象發(fā)表意見,這種方式對整體敘事的干預(yù)更大。
雖然“君子謂”式的評論在《列女傳》中普遍存在,但這種評論形式只限于評論本篇傳記中人物的具體行為,不能將評論引向深入。所以,《列女傳》在某些篇章中拋開了第一種評論的限制,作者直接在敘事中插入評論。對一些重要的問題,借助于傳記中人物行為的某一點關(guān)聯(lián),充分發(fā)揮,將對這些問題的評論引向深入。如卷二第1篇《周宣姜后》,作者在敘述完周宣王夫人自尊守禮以匡正宣王的故事后,先以一句“君子謂”來評價她:“君子謂姜后善于威儀而有德行”。但作者顯然認為身為王后,知禮謹行十分重要,于是又借宣王夫人知禮而對王后知禮的重要性引申道:“夫禮,后夫人御于君,以燭進。至于君所,滅燭,適房中,脫朝服,衣褻服,然后進御于君。雞鳴,樂師擊鼓以告旦,后夫人鳴佩而去?!盵4]52這一大段將身為王后應(yīng)該如何侍奉君王、從早到晚具體怎樣做才符合禮的問題說得很清楚。
再如卷五第11篇《魏節(jié)乳母》,這篇傳記講的是魏國公子的乳母拼死保護魏公子,最后被秦軍雙雙殺死的故事。在講完故事后,作者馬上對王公貴族如何為孩子挑選保姆進行了大段的發(fā)揮:“禮,為孺子室于宮,擇諸母及阿者,必求其寬仁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次為慈母,次為保母,皆居子室,以養(yǎng)全之。他人無事不得往。夫慈故能愛,乳狗搏虎,伏雞搏貍,恩出于中心也?!盵4]190這處評論是根據(jù)傳記中乳母的英勇行為而引出的,自然而恰當?shù)貙⑦@個問題引向深層的討論。
這種插入式的評論大多是根據(jù)傳記人物行為的某一方面進行發(fā)揮,引出作者對某一問題的評論。而且可以看出,劉向在傳記中深入論述的問題,或多或少地指向當時的政治層面,對漢成帝時期皇宮中的丑行有所影射。但不能否認的是,劉向過于重視他這部作品的說教作用,想讓這些故事承載更多的價值觀念,以至于一些評論與傳記故事和人物行為出現(xiàn)脫節(jié)。例如卷一第12篇《魯之母師》,講述的內(nèi)容是一個魯國寡母回娘家探親,與兒子媳婦們約好自己“夕而反”,但回來早了,怕孩子們正在家里買酒會飲,自己提前回去沖撞了孩子們的歡會,于是在門外一直等到天黑才回家。劉向?qū)Υ嗽u論道:“夫禮,婦人未嫁,則以父母為天;既嫁,則以夫為天。其喪父母,則降服一等,無二天之義也?!盵4]44這段議論從女性“三從之德”出發(fā),與傳記內(nèi)容顯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再例如卷四第6篇《齊孝孟姬》,這篇傳記主要有兩個故事情節(jié):一是孟姬出嫁時家中父母及姑姊妹對她的叮囑;二是孟姬出嫁后乘坐的車損壞,不肯更換有違禮節(jié)的車,以至于自縊,差點兒死掉。劉向在這里插入了如下議論:“禮,婦人出必輜軿,衣服綢繆。既嫁,歸問女昆弟,不問男昆弟。所以遠別也?!盵4]141說的是婦女出嫁后回娘家的禮節(jié),和傳記內(nèi)容存在很大距離。
這種直接評論在整部《列女傳》中共出現(xiàn)15次。在這15次直接評論中,有11次是對女性基本的品德修養(yǎng)進行評價。從上邊的例子來看,劉向在進行直接評論的時候,透露出很明顯的焦慮感,他恨不得通過這部作品將漢宮中那些所有與后妃相關(guān)的丑行全部揭發(fā)出來,再耳提面命般地告訴她們應(yīng)當怎樣做才符合禮法的規(guī)定。言說者強調(diào)的,往往就是言說所面對的群體范圍所缺少的,這是放之古今中外皆準的常識,《列女傳》同樣如此。但也正因為劉向在傳記中插入這些評論時帶有強烈的焦慮感,使得這一類評論同故事本身結(jié)合得并不理想;即使那些比較恰切的評論對敘事也有很大干擾,因為這樣直接插入的評論勢必會打斷故事原本正常的發(fā)展。讀者接受了教導(dǎo)或者規(guī)勸,但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卻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斷裂。
劉向身為漢朝宗室,其家族在西漢的宗室系統(tǒng)中長期扮演重要角色。劉向的祖父劉辟疆和父親劉德先后擔(dān)任管理宗室事務(wù)的宗正一職[5]7,劉向本人也在漢元帝繼位之初即出任宗正。劉向這一脈傳自楚元王劉交,《詩經(jīng)》是其家學(xué),劉向本人又在宣帝朝受詔學(xué)習(xí)《谷梁傳》,并參與了西漢經(jīng)學(xué)發(fā)展史上重要的石渠閣會議。顯赫且與皇室密切的身份,再加上濃厚的儒家教育背景的影響,使得劉向秉持典型的儒家正統(tǒng)觀念。因此,劉向一登上政治舞臺就表現(xiàn)出了強烈排斥宦官、外戚干政,維護劉氏統(tǒng)治地位的傾向?!读信畟鳌分械脑u論,就體現(xiàn)出了劉向的這種思想。《列女傳》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標準,表彰了女子的嘉言懿行和美好品德,批判了惡女的穢亂宮廷和背節(jié)棄義,旨在勸諫皇帝、嬪妃及外戚。盡管《列女傳》宣揚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價值觀,但這并不影響作品的文學(xué)價值。作為中國第一部婦女通史,《列女傳》寓說理于傳人,展現(xiàn)了由古至漢的女性風(fēng)采,刻畫了栩栩如生的女性群像,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學(xué)財富。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張濤,列女傳譯注[M].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0.
[5]徐興無,劉向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