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娟
(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江蘇 江陰 214443)
初中語文微型話題式課堂教學打造師生黃金距離的實踐探究
曹雪娟
(江陰市臨港實驗學校,江蘇 江陰 214443)
0.618,一個極為迷人而神秘的數字,源于數學又不止于數學,古往今來,這個數字一直被后人奉為科學和美學的金科玉律。這個數值的作用研究不僅體現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其在初中語文微型話題式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微型話題 課堂教學 師生黃金距離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基于這一點,我們重新審視語文教學課堂時,會感到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遠遠落后于時代需要,改變學生傳統單向繼承性學習方式,從而倡導現代雙向互動式、創造、生成性學習方式,已為當今之需。將學生從單純的“文本課程”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在“體驗課程”中達到“樂學”之最高境界。鑒于此,我們在借鑒有關先進讀寫教改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及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結合0.618定律,努力開發利用課程資源,開展實施“話題式”活動課教改實驗。
1.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20世紀80年代末在西方興起的建構主義思潮試圖從“新知識論”視角對誤導教育的傳統客觀主義認識論做深刻反思。不再將知識當做對某一客觀存在的發現,即不是發現本體論意義上的實在,而是主動建構個人有關世界的經驗現實。因此,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又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好的教學是創造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在真正共同體模式中,教師和學生都保持一種開放、信任和期望的態度,都被創造性張力所感染,去發現、去體驗、去表達。
①回應課改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著眼于學生豐富的課堂活動,對活動設計進行創新研究,以有價值的微型話題構建課堂組織教學,從而打造新型師生黃金距離,是對新課程理念的回應與發展。
②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學生一定要喂飽自己,這是主動學習。如果他們這么做,教師一定要把他們帶到一個可以得到食物的地方,如一串植根于文本縱深處的微型話題,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充溢著創造力和天賦才能。給學生掌舵權,讓他們真實又自信地說話。
③激活教師的優質能力。
以有價值的微型話題構建課堂組織教學,從而打造新型師生黃金距離要求教師以藝術設計、藝術調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期間,教師逐步愿意冒險,尤其愿冒開放性對話風險,同時,提升將教師自身、學生和文本聯合起來的能力,幫助學生在文本和生活之間建立橋梁的能力,提出好話題及仔細傾聽學生并及時做出回饋的能力等。
(2)實踐價值
①營造教師、學生與主體多維對話的空間。
精準而有價值的微型話題能將教師、文本和學生編織成有機聯系網。教師傾聽學生像修道士一樣靜默無聲的聲音,盡量少花時間用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把課堂填滿,而多花時間營造學生進入思想中討論和思考的空間,引進比經驗和世界更大的世界拓展個人界限。
②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課堂在很多時候都是“老師只說不聽”或者“學生只聽不說”,學生不知道如何感知,心靈不知道如何思考。當我們用微型話題營造既開放又吸引人、既自由又安全可信賴的學習空間時,教室就會像資源豐富、相輔相成的共同體,學生更主動成為知識創造者而非知識消費者。
2.創新之處。
(1)上次課題研究中,對“主問題的設計”、“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師生和諧對話的構建”等與師生黃金距離的關系著重進行探索和實踐。本次課題提出的一個核心概念“微型話題式課堂教學”是少人踏足的一個小徑,是課堂由“問”邁向“少問”甚至“不問”。“不問”是提問的另一境界,在上一課題衍生下的更微觀、更細膩的思考與實踐。
(2)著重研究教師如何由文本的開放性和界限性出發,提煉有價值的微型話題,開創一個實踐真正共同體的空間,讓學生真實自信地說話,成為知識的創造者,打破語文課堂或“碎碎問”或“教師只說不聽”或“學生只聽不說”等沉悶無聊的局面,打造富有美感的、溫暖的、安全的師生距離。
1.提出話題、感受話題——0.618的意識。
以“話題”形式為他們提供尋找自我、發展自我的平臺,明確這節課的活動目的,引起心理上的注意與預期,從心理學角度講,正是為了活動高效開展。學生通過閱讀、“聽讀”,其實就是了解生活、領悟生活。學生選取話題的自主性、開放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思想。避免中學課內教育是基礎教育和共性教育,不可能保障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充分發展這一障礙,將課文學習和課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有感而發,或聯想,或想象,實際是在“演化”生活。有一句話說得好“課內課外相輔相成,才是完整的語文教育”。
2.分析話題、討論交流——0.618的感覺。
從活動教學整個過程來講,改變過去課堂上“你講我聽”的單向繼承性學習方式,活動過程是在師生、生生、人與文本之間所謂的“立體化”、“網絡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中進行的,從信息論角度看,這是一種最佳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班級交流。小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加強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并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組成網絡,使信息交流呈縱橫交錯立體結構,確保學生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真正實現耳、眼、口、腦“全頻道”接收,“多功能”協調、“立體化”滲透。如有時發揮多媒體優勢觀看實況錄像,如現代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中的“世紀講壇”、“科學人生”等節目用其中優秀人物激勵學生,培養情感。“這讓我們好像真的成了實話實說中的人們”,有的同學這樣描述我們的課堂。
3.小組代表發言、個人發言、點面結合——0.618的思路。
此環節討論時,學生的發言無拘無束、兼容并舉,我們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讓學生在發言中重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完善自我。教師及時了解學生情況,收集新信息,及時解決新問題。將學生發言以編號形式肯定確認學生的思考,加以鼓勵,促使其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使其主動性充分發揮,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4.總結歸納、整理成文——0.618的精神。
及時總結不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及時反饋評價,不斷糾正學生的思維偏差,優化學生認知結構。評價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堅持客觀性和激勵性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不斷創新,并敢于創新。
1.學生學習語文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
“話題式”活動課是語文課堂向生活的一種延伸,使課內課外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由于它自主性、開放性、貼近生活的實際性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長期而有效的訓練,“讀”得多了,會見多識廣;“寫”得多了,表情達意能暢所欲言。學習語文積極性隨之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增強,辦手抄報、搞演講賽等各項活動辦得有聲有色。
此外,學生對語文認識明顯改變了,記得一考入省重點中學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語文原來也可以這么學……”此外,這種教學方式還能影響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文章,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其意識領域中,“大語文”觀得以構建,知道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處處能學到語文。
2.對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有利于師生教學個性健康成長和師生共同發展。
在“話題式”活動課堂中每個學生都是知識的發現者,都是寫作智慧的催生者。我們非常重視這一點。此外,我們還重視調動學生情感積累。從課程上講,就是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將每個學生獨特的精神世界看做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努力對其加以開發利用,然后教師去調動、去激發。有時,我們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優勢,將大量文本、動畫、視頻信息引入課堂,豐富課程資源,尤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一些很有利于教學的資源,應該說,是對課文學習的有力補充。
由此可見,微型話題式課堂教學能讓教師、學生和聽課者都產生“0.618”的美感、安全感和舒適感的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多的是從美學與心理學角度定位,是“主觀心靈嵌入主客體之間的一種心理狀態”。初中語文課堂中師生距離的黃金分割點是一種外顯的、比喻的說法,更多的指一種意識、一種感覺、一種思路、一種精神存在,自然呈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新型師生關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和諧融洽、充滿濃郁感情色彩、互相學習、共同發展等。
[1]李永高.質疑推門聽課[N].中國教育報,2005-3-1(8).
[2]馮建軍.當代主體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03.43.
[3]盧巍.注重學習能力培養的“活動——構建”教學模式[J].濟南:當代教育科學,2003,4.
[4]余映潮.課型設計的藝術[J].西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