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鸝 湯苗苗
(南京工程學院 教務處,江蘇 南京 211167)
西南聯大的教育管理創新及啟示
李 鸝 湯苗苗
(南京工程學院 教務處,江蘇 南京 211167)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其教育管理方面的新造就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下,西南聯大毅然根據自身的特色在教育模式、教師使用和學生管理方面進行創新,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也給現今的教育管理建立了楷模,提供了借鑒。
西南聯大 教育管理 教育模式 學生管理
西南聯大是在我國抗日戰爭期間,由平津兩地內遷至昆明的一所高等學府。它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天津的私立南開大學南遷聯合組成。從1937年7月奉命南遷到1946年5月奉命遷回,西南聯大僅僅存在了9年,在當時極其艱難的歲月中,經費奇缺、校舍簡陋、圖書不足、儀器缺乏,西南聯大卻毅然在教育管理上進行創新,推行科學與民主,踐行“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成就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建國需要的優秀人才,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她在教育管理中教育模式的創新、大膽使用教師和學生自治等方面為現今的教育管理樹立了楷模。
北大、清華、南開三所高校在特定的環境中組成了聯合大學,這種結合,在一定的程度上說就是一種教育模式的創新。三所大學聯合,聚集了大批性情稟賦各異,甚至政治觀點對立的飽學志士,容納了不同黨派的教授與學生。三校擁有各自的學術傳統、教學特色、管理機構、管理模式和不同的研究機構。北京大學以蔡元培先生“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姿態呈現;清華大學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為自己的風貌;南開大學則是私立大學中的佼佼者,“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它的精髓和理念。三位德才兼備的校長都能適時提出教育思想,他們注重先進教育理論的研究,將學校辦得有聲有色。
西南聯大的最高領導是常務委員會,三位校長是常務委員。在常務委員會的領導下,又有具體的辦事機構,如:教授會、校務委員會、教務處、總務處等。雖然有著這樣總體的管理機構和共同的校園,但其更有“和而不同”的獨立特色,即擁有各自的學生和研究所。這種處理得當的方式是一種教育模式的創新,它提供了一個資源整合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平臺。
西南聯大對原有的院系進行了調整和合并。清華大學原有的文、理、法、工四學院,北京大學原有文、理、法三個學院,南開大學原有文、理、商三個學院,聯大將其合并為文、理、法、商、工四個學院。1938年增設了師范學院,后來又增設了一些院系。為了抗戰需要,工學院還增設了航空工程學系。這樣適時調整和增設適應了那個時代的需要,有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厚積而薄發。
在對教學機構進行創新性整合的同時,聯大對研究機構的管理亦顯獨特。原屬三校的研究所仍然各自獨立,分別管理,并于1939年先后展開了研究工作。聯大共有5個研究所:文科研究所、理科研究所、商科研究所、工科研究所。除了上述5個研究所外,清華還辦了5個特種研究所,其中有兩個是聯大時期創辦的。即在原有農業研究所、無線電研究所、航空研究所的基礎上,新增設了金屬學研究所、國情普查研究所。研究所招收了一些研究生,使學生得以直接參與前沿課題的研究,直接參與重大的技術發展,并參與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重大工程及項目的設計與研究中。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站在科學發展的前沿,努力實現知識體系的更新尤其是知識的創新,創新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與此同時,西南聯大還與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合作,積極發展地方教育事業。由云南省教育廳出資,聯大負責教學,合作辦學。在云南地方當局的要求下,還建立了師范專修科和先修班。聯大為培養云南中等師范作出了巨大貢獻。
西南聯大這種多層次的合作方式,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罕見的,這種從實際出發,按當地情況進行的教育方式,在我們今天也是一種創新。我們不能不為之感慨,不能不思考,不能不考察,不能不學習。
社會經濟結構多樣化要求注重人才的多樣化、個性化和高素質化。由于傳統的教學管理使用計劃模式,單一的培養模式不利于因材施教、個性發展。因此要探索新的教學管理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管理觀;教學管理模式應由傳統的學校對學生的單項要求型,向學校與學生雙方約定型轉變;要樹立智力教育與非智力教育協調發展的教學觀,建立適應終生教育的教學管理觀,將注重個性發展、因材施教的思想融入教學管理過程中。
西南聯大的兼容并包的傳統,使它網羅了大批名流大師。“蓋世奇才”陳寅恪教授,中國文史哲大師馮友蘭,文豪朱自清,紅學家吳宓,火箭專家王希季,化學家曾招掄……大師云集,絕無僅有。對于教師的支持和鼓勵,從其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及其教師管理中,可以洞悉其創新的關節。大學的學術自由為教育的創新提供了好的契機和基礎,學者在這廣闊的天地里可以互相博弈、學習、討論,吸眾家之長,同時也可以宣傳自己的思想。
西南聯大的教授擁有集人文素質、科學素養、創新素養于一體的綜合素質,他們在培養學生時也注重文理融通。他們是創新教育的實施者,起主導作用,在自由的學術氛圍中,教師有了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才能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他們只有理解高新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學科前沿的高度,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和實踐。只有教師自身具備不斷學習提高的能力,才能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自己的創新實踐中發現創新能力形成發展規律,為創新教育提高最直接、深刻的體驗,從而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將知識傳授與創新思維相結合,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發現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是后來培養了那么多高質量且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關鍵。應該說西南聯大這一教育模式是抗戰特殊背景下的產物,然而也是類似背景下的一種成功創新,正是這一創新成為聯大各種教育創新的重要平臺,為聯大的教育創新提供了硬件環境。
西南聯大從辦學初期便形成了穩定和完備的教授治校體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高度重視教師在學校中的主導地位,他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主張“民主治校”,學校各學院的院長、各系主任、學校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門都由教授擔任,這樣提高了學校管理的實效性。目前我國大學普遍存在機制缺乏活力、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教授們應有的權利沒有受到充分尊重,他們的工作熱忱和創造性被挫傷。現代大學的發展要求充分體現教授的地位和作用,尤其在教師招聘、晉升和淘汰上要由學術力量來決定。這樣才能維護教師的主體地位,發揮教授在大學治校中的主導作用。
西南聯大實行學年制與學分制,選修制與必修制相結合的制度。這種制度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促進課程優化組合及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在選修課與必修課的規定方面,西南聯大與原有的三校不同,有其創新之處:文科生必須選修理科課程,理科學生必須選修一至兩門文科課程。這對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有很大的好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西南聯大規定,大學一年級的只學基礎課,且本院系的大一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習成績必須在70分以上才能進入本院系二年級,必修課程不能補考,只能重修,旨在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校規定:“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文法學院的學生必須選一門作為選修課程。”這一規定是原來三校都不曾有的。也是要求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文理相互交叉,融通文理兩科的界限。這一規定可以看做是“通識教育”的具體體現。同時選修課占很大的比例。這一點說明,在夯實學生知識基礎的同時,不忘培養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對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愛,使學生產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不斷對新事物進行探究,才能產生思想的火花。當時,強調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強調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以及國民政府對理工人才的需求的背景下,聯大能主張融通文理,讓學生兼習具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反觀高等教育現狀,多以專業教育為主,專業劃分過細,學校在公共課程設置中結構比重有些失調,學生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窄,缺乏整體文化內涵,在擇業時困難重重,社會適應能力差。當今學科高度分化,高度綜合,新科學理論已成為文、理、工等學科共同的方法論基礎,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開始成為趨勢,社會對于通才的需求已達成共識。西南聯大的“通識教育”正是我們需要借鑒的典范。
近70年過去了,西南聯大雖逝,但她的精神卻歷久彌新。她在教育管理方面給后人很多啟發和教育。聯大的創新是成功地,它培養了一批批可點可數的人才: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屠守鍔、郭永懷、陳芳允、王希季、朱光亞、鄧稼先……當然這個成功,貴在個人堅持,需要有堅強的意志,要有經得起失敗的勇氣和耐力。今天,在信息技術、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求教育不能落伍,我們要進行教育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才不至于被時代所拋棄;只有創新,才能培養出人才,才能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我們要勇于加快教育的創新發展步伐,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資源配置的效益和辦學質量。
[1]楊立德.西南聯大教育史[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79,36.
[2]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西南聯大研究組.西南聯大研究[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2005:100-225.
[4]謝泳.西南聯大的學術傳統,www.lingkong.com,2005.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