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芝 姚一潔 王 曉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潤物無聲,教育無痕
——試探小學德育活動的基本特征與建設策略
王艷芝 姚一潔 王 曉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德育活動作為一種注重學生實踐體驗的教育方式,一直是我國教育理論和實踐關注的重點,多年來不乏一定的經驗和成效,但存在許多問題。文章基于對35名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回溯式訪談,結合相關理論研究,從兒童的視角出發,提取五個高質量德育活動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實施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德育活動 無痕教育 學生視角 活動實施
德育是各育之首,在學生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德育活動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開展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德育的重要載體之一。[1]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教授曾對德育活動進行闡述:德育活動是除學科課程以外,教育者以培養受教育者道德水平而進行的一系列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德育活動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是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實踐的中介,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礎,它是作為與學科課程相并列、互補、相互滲透的一種以“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形式。德育活動具備活動性、實踐性、滲透性的特點,對學生道德觀念的激發[2]、德育實踐能力①的培養[3]、主體作用的發揮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逐漸受到教育相關部門和機構的重視。
為增強德育的實效性,教育相關部門和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更新德育理念、創新德育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并實施一系列的活動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但成效甚微。具有怎樣特征的德育活動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創設怎樣的資源和條件才能使效用最大化?教師和家長怎樣做才能使德育活動發揮更大的作用?對這些問題的仔細剖析和深入探討能夠使高質量德育活動的特征明晰化,并能夠為德育活動的有效實施提供指導與建議。為此,本研究對35名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回溯式訪談,通過分析學生印象深刻、影響深遠的德育活動,了解他們對現有活動的真實評價,從而提取高質量活動的五個基本特征,為德育活動的實施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與建議。
(一)滿足學生的獵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小學生對一切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研究指出,學生的求知欲以某種特殊形式表現出來就是一種獵奇心理,學生的獵奇心理是以其強烈的求知欲為基礎的[4],而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可以迎合學生的這種心理。訪談的學生大多表示喜歡近期開展的“博物館進校園”的參觀活動,“我想要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開闊自己的視野,可是又不想跑太遠,‘博物館進校園’活動讓我們在校園里面就可以看到新的事物,學到新的東西,我很喜歡這種活動形式”。
基于學生這類心理,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因勢利導,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
(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
自我價值感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系統,每一層次都反映出社會取向和個人取向兩種類型的自我價值感[5]。隨著學生身心的不斷發展,情感逐漸豐富,這兩類自我價值感也不斷累積形成:渴望自己得到他人的關注與認可;渴望自己通過活動展示自我、得到賞識;渴望通過活動獲得個人成就感與集體榮譽感等。例如四年級的班長提到喜歡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問及原因,她表示:“因為我是升旗手,現在我還是升旗手?!比昙壍囊粋€學生表示:“我喜歡每周的升旗儀式,因為老師會公布紅旗班,我盼望我們班可以獲得。”
德育活動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認知特點,為學生提供獲得積極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
(三)滿足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
交往是教育實踐的基礎,有效的交往使教育活動的價值轉變為現實,是學生個體習得社會規范、形成優良個性品質、完成社會化過程的基本保證[6]。依據交往對象的不同,小學生的人際交往可分為親子交往、師生交往、同伴交往三個方面,高質量的德育活動應使學生三方面的交往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以同伴交往為例,德育活動使學生獲得與同齡伙伴交流的機會,擴大交際范圍,培養團體意識。一個五年級的學生說道:“我喜歡比賽形式的活動,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會的可以學別人的,別人不會的也可以跟我學,互相交流的同時還可以增強我們的關系?!绷硪粋€五年級的學生也回憶道:“在一次航模比賽中,老師要求我們組裝泡沫飛機,我們就4個人組成了一個小組,因為特別復雜,我自己一個人根本做不來,有分工才可以。那一次我不僅學會了合作,還認識了很多朋友?!?/p>
在德育活動中,學生積極配合,廣泛參與,在較短的時間內與教師、同學溝通交流,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共同進步。
(四)滿足學生表述觀點的需求
在學習型社會中,學生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分析、判斷、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德教育應該由灌輸單一價值觀念向允許多元價值選擇轉變。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多元價值選擇并加以引導。例如很多學生喜歡班會課,問及原因,一個五年級學生回憶道:“因為班會課,老師允許我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老師不會怪我們,最后他還會指導我們應該怎么做?!?/p>
在德育活動中教師的循循善誘比諄諄教誨更具優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觀點,讓學生學習如何分析、判斷、解決問題,使學生接受道德觀念于無形,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嚴格遵守制定的制度,學生主導不意味著教師成為旁觀者,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具有更強的指導與組織能力[7],老師必須保證活動本身及相關內容的合理性和道德性[8],引導學生在德育活動中獲得積極的體驗,而不是走向任意一個極端。
(五)滿足學生身心持久健康發展的需求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德育活動的開展有利于鍛煉學生觀察發現、分析判斷、動手操作等能力,并遷移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六年級的一個學生表示特別喜歡學校舉辦的航?;顒?,“我之前寫字特別慢,自從接觸了航模,鍛煉了我的動手能力,手指變得靈活了,而且字也變漂亮了”。同時,德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初步樹立職業規劃與發展的意識。四年級的一個學生喜歡學校組織知識型的活動,問及原因,他表示:“特別想通過學校組織的這種活動來學習這方面知識充實自己,希望自己長大以后可以發展一下這個行業?!?/p>
學校舉辦的德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參與中獲得積極體驗,學生以更積極的方式看待自己,對學生當前乃至未來的持久發展都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一)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
教師平等對待學生是教育公益性的內在要求②,但現實中,教師往往不能平等地對待每個個體,而是根據學生的成績、個人的喜好等將學生或有意或無意地進行分類,違背“愛無等差”的原則。訪談中,問到學生喜歡走進學校的德育活動還是走出去的德育活動時,一個五年級學生回答:“我感覺走進學校的比較好,這樣學生能全都參加,要是出去的話老師只能選個別的人參加,比如記者團等,老師就只選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去參加了,而多數同學沒有機會?!?/p>
德育活動給予學生平等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平等享有學校教育資源,既能避免因教師“偏見”阻礙學生發展,又能夠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其自信心,更好地實現德育活動的價值。
(二)提供親身實踐的機會
人類通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方式認識世界,前者需要親身實踐,后者需要接受教育。小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內接受教育,鮮有機會走出課堂親身實踐,但要更好地發揮德育活動的價值,必須滿足學生親身實踐的需求,使其在實踐中感受自身價值。例如,詢問印象最深刻的德育活動時,一個六年級學生回憶道:“四年級時,學校開展了‘環?!黝}的德育活動,老師組織我們去公園撿垃圾,幫助清潔工人打掃衛生。那天上午,我們接過清潔工人手中的掃帚清掃路面,撿了公園里大片的垃圾,活動結束時已經很累很累,但是得到了清潔工人的夸獎與感謝,也真正體會到了她們的辛苦。從那以后我見到他們都會主動問好,再也不會隨手亂扔垃圾了。”
學生親身實踐的德育活動,在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記,同時學生在實踐中產生更真切的情感體驗,感受自身價值,發現自身問題,對學生全面、長遠的發展有積極促進的作用。
(三)提供比較、競爭的機會
有研究者發現:兒童競爭行為隨年齡增長而明顯增長,兒童競爭策略的發展早于且優于合作策略的發展③。小學生希望得到他人認可,渴望獲得榮譽,而比賽、評比等形式滿足學生的需求,并起到激勵促進的作用。例如,問到喜歡什么形式的德育活動時,三個五年級學生齊聲回答“比賽”,而問到原因時,有的回答“這樣可以展示我自己,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有的回答“比賽中可以為自己和班級帶來榮譽,讓老師和同學更喜歡我”。
德育活動中融入比賽競爭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活動效率,但是要注重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競爭行為的引導和教育。從個體角度看,競爭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但從社會角度看,懂得合作也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因此,德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提供競爭的機會,但要注重合理引導。
(四)提供組織活動的機會
小學階段,學生的自主意識開始萌芽,渴望擺脫老師的“一言堂”,自己組織活動。例如,問到學生“老師組織活動效果好,還是自己組織活動或師生一起組織比較好”時,一個四年級學生回答:“自己,因為我們學生的觀點和老師的觀點不一樣。”學生希望教師給予足夠自由的空間,尤其與教師觀點出現分歧時,可以尊重學生的意見。然而在小學階段,學生雖有自主意識,但思考問題不夠全面,難以把握德育活動的全貌和具體細節。有些學生意識到自己思想不成熟,當問及“你們是想完全由自己組織活動,還是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做這個事情”時,四年級和五年級的多數被訪者回答“一起”,“可以給老師提一些意見”。
德育活動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低年級以教師主導的方式開展,中高年級可更多采用學生組織、教師指導的方式,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組織領導能力得到鍛煉。
(五)重視活動形式的多樣化
多樣化的德育活動反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保護其參與興趣,千篇一律的形式容易使學生因缺乏新鮮感、刺激感而喪失興趣。問及學生參與活動的感受,一個六年級學生抱怨:“每次看視頻都要寫讀后感,有些接受不了,我覺得看視頻后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說說感想就行,不要每次都寫到紙上?!?/p>
對小學生而言,興趣是德育活動的第一生命力,多樣化的組織方式和反饋方式可以保持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從而避免單一的任務型活動給學生帶來負擔,影響活動成效。
(六)重視活動內容的強化
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行為發生后要通過反復刺激促使該行為重復頻率增加。一次德育活動只能激發學生的某種情感,但使學生將其內化為個人品質并表現在日后行為中,則需要教師在活動后通過多種方式繼續強化學生由德育活動激發的道德情感。問及學生對哪些德育活動印象比較深刻,一個六年級學生回答:“航模和魔方,最近上過一次魔方課,學到很多。”學生印象深刻的往往是近期發生的,而難以回憶起很久以前開展的有意義的活動。
德育活動要發揮長久有效的積極作用,需要教師以連續式強化和間斷式強化的方式使學生將即時情感內化為個人習慣,從而對學生個人發展產生持久的積極影響。
(七)重視家校聯動
家長的支持是德育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保持一致能夠幫助學生在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方面獲得持久而穩定的發展。通過訪談發現,德育活動不與學習時間沖突、確保學生安全并在家長能夠承受的經濟范圍之內才能獲得家長的支持。例如,問到家長對學校開展德育活動的態度時,一個三年級學生回答:“我爸爸媽媽不愿意,因為我媽媽說數學語文還沒學明白呢,學那些東西沒用?!绷硪粋€三年級學生說:“我媽不同意讓我學這些航模啊,輪滑啊之類的,輪滑滑完之后我媽怕我摔了所以不讓我學。”還有一個四年級學生回答:“學習航模練好了考過了就要買一架飛機訓練,可是它太貴了,我爸爸不給我買?!?/p>
由此可見,學校和教師應考慮家長物質與精神的承受能力,并與家長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力求在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培養方面保持一致,以確保德育活動在家校聯動中高效開展。
本研究探索了小學高質量德育活動開展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的發現對小學高質量德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三方面的指導建議:一方面,學校應充分意識到校園環境氛圍對學生德育發展的重要作用,為學生道德品質發展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和活動氛圍。另一方面,在策劃德育活動及設計活動環節時,學校及教師要參考以上5個基本特征、7個建設策略,把握德育活動本質,建設完整的德育活動體系。再一方面,這些基本特征和建設策略對德育活動的評估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是對現有評價體制的有益補充。
由于本研究采用訪談手段進行質化研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均非常有限,所取得的發現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觀性,因此,研究結論需要在未來的量化研究及應用性行動研究中有待進一步驗證。
注釋:
①德育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學習了道德知識,具有一定的道德認知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后,形成的認識、分析、解決具體現實的道德問題的能力.
②申美紅,論教育過程公益性:教師平等對待學生[J],教育界,2013,(12):58.
③隋雪,趙麗,小學生競爭心理結構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6):1132-1133.
[1][2]袁潔,試論德育活動類型及其功能的發揮[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26(7):57-60.
[3]齊欣,對德育活動課的認識與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研究,2001,10:48-50.
[4]梁水蘭,淺談學生的四種心理[J].西江教育論叢,2001,(3):60.
[5]黃希庭,楊雄,青少年學生自我價值感量表的編制[J].心理科學,1998,(4):289-292.
[6]史克學,小學生人際交往研究述評[J].太原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1):61-63.
[7]李媛,小學德育活動課程現狀的調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8]吳康寧,無條件的道德要求與有條件的道德行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內在緊張[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9):56-60.
[9]申美紅,論教育過程公益性:教師平等對待學生[J].教育界,2013,(12):58.
[10]隋雪,趙麗.小學生競爭心理結構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6):1132-1133.